长期以来,古诗教学采用的是串讲法。这是传统的讲解古诗的方法,即先解诗题,然后释词,最后讲解诗句的意思。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教师讲完,课就上完的过程,形成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不要说学生不感兴趣,教师自己也觉枯燥腻烦,更别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尝试着让学生对学古诗感兴趣,并且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现以教《赠汪伦》为例,说说我的做法。
一、 复习导入,巩固旧知
在一堂新课的开始,用学生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导入,可以消除学生的陌生感,使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很自然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让新旧知识连贯起来,使知识系统化。《赠汪伦》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学生已经学过好多李白的诗了。因此,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说说已经学过的诗,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归纳如下:“李白的诗语言流畅,想象丰富,取材十分广泛:有表达思乡情怀的《静夜思》,有赞美锦绣山河的《望庐山瀑布》,有描绘山寺高楼的《夜宿山寺》,这些作品都是李白深入生活实际创作而成的。”在复习的基础上加以归纳,不仅使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回顾,还使学生懂得了写作的取材广泛必须源于生活。
二、 故事引路,激发兴趣
学生大都爱听故事,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故事,既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于是,紧接着复习,我设置了这样的过渡语:“由于李白才华横溢,性格豪爽,喜欢亲近大自然,安徽泾县桃花潭的汪伦便诚邀李白去做客。”接着,我便有声有色地讲起《李白“受骗”桃花潭》的故事。当讲到“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与“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并无万家酒店”这些内容时,我一方面模仿古人的语气“子乎者也”了一番,另一方面又用解说者的语言旁白了一下。学生在哈哈大笑之余,不禁被汪伦的巧妙机智所吸引。到后来,他们自然而然地想知道李白写诗怎样答谢汪伦。
三、 自学诗句,理解诗意
俗话说:“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己来完成。《赠汪伦》这首诗本身较浅显,诗意较明朗,现在有讲故事时的旁白作范例,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更是如鱼得水。因而,当我出示教学挂图,让他们说说哪一个是李白,哪一个是汪伦并说明理由时,学生摆出了“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这一句。当我要求他们说出诗句意思时,许多学生跃跃欲试。有的学生还在领会“忽闻”的基础上添上了这样一段话:我循声望去,原来是我的好朋友汪伦来送我了,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趁势引导学生说:“别具一格的邀请,与众不同的送别,深深感动了李白。因此,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学生不约而同地朗读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理解了“不及”的意思后,诗句大意也就迎刃而解了。在领会了诗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以后,学生自然而然地对比选用了“即使……也……”的关联词语连接诗句意思。
四、 诵读感悟,体会感情
借助故事引路与学生的自学理解,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难度已经不大。因此,我便布置学生结合诗句回忆故事,模仿当时李白吟诗的语气诵读,让他们在诵读中反复感悟。接着,我便引导学生对两句诗进行比较,说说在写法上有何不同,共同的目的又是什么?学生发现叙事是为抒情作准备的,如果没有叙事中的“忽闻”而受感动,就不会有抒情中的“不及”进行对比。最后他们都能抓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来体会,领会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 拓展练习,一举两得
一般说来,学一首诗能学到体会到诗句表达的感情时,就可以划上一个句号了。但那只是就一首诗一堂课而言,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了让学生对诗意有更深的理解,也想训练一下学生的想象力,我便设计了改写《赠汪伦》的作业练习。我提醒学生想象李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离开桃花潭的,学生很快联系到诗中的“忽闻”。有的说是李白离开时,没有让汪伦知道,是想避免常人离别的伤感;有的说不告而别未免失礼,李白曾留书一封告诉汪伦,汪伦见后就来送行。虽然学生的想象可能与事实完全不同,我也无从考证,但我认为比较合理。至少,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有了自己的思考。
整堂课中,教师避免了繁琐的讲解,学生摆脱了枯燥的倾听,教学效果却很明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每每想起,我真的感到很得意,因为这正是我努力想得到的结果。同时,这堂课也提醒了我:教学古诗并不是只有“串讲法”这一传统的模式,要敢于打破常规,要善于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走自己的教学之路。 长期以来,古诗教学采用的是串讲法。这是传统的讲解古诗的方法,即先解诗题,然后释词,最后讲解诗句的意思。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教师讲完,课就上完的过程,形成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不要说学生不感兴趣,教师自己也觉枯燥腻烦,更别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尝试着让学生对学古诗感兴趣,并且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现以教《赠汪伦》为例,说说我的做法。
一、 复习导入,巩固旧知
在一堂新课的开始,用学生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导入,可以消除学生的陌生感,使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很自然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让新旧知识连贯起来,使知识系统化。《赠汪伦》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学生已经学过好多李白的诗了。因此,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说说已经学过的诗,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归纳如下:“李白的诗语言流畅,想象丰富,取材十分广泛:有表达思乡情怀的《静夜思》,有赞美锦绣山河的《望庐山瀑布》,有描绘山寺高楼的《夜宿山寺》,这些作品都是李白深入生活实际创作而成的。”在复习的基础上加以归纳,不仅使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回顾,还使学生懂得了写作的取材广泛必须源于生活。
二、 故事引路,激发兴趣
学生大都爱听故事,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故事,既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于是,紧接着复习,我设置了这样的过渡语:“由于李白才华横溢,性格豪爽,喜欢亲近大自然,安徽泾县桃花潭的汪伦便诚邀李白去做客。”接着,我便有声有色地讲起《李白“受骗”桃花潭》的故事。当讲到“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与“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并无万家酒店”这些内容时,我一方面模仿古人的语气“子乎者也”了一番,另一方面又用解说者的语言旁白了一下。学生在哈哈大笑之余,不禁被汪伦的巧妙机智所吸引。到后来,他们自然而然地想知道李白写诗怎样答谢汪伦。
三、 自学诗句,理解诗意
俗话说:“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己来完成。《赠汪伦》这首诗本身较浅显,诗意较明朗,现在有讲故事时的旁白作范例,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更是如鱼得水。因而,当我出示教学挂图,让他们说说哪一个是李白,哪一个是汪伦并说明理由时,学生摆出了“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这一句。当我要求他们说出诗句意思时,许多学生跃跃欲试。有的学生还在领会“忽闻”的基础上添上了这样一段话:我循声望去,原来是我的好朋友汪伦来送我了,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趁势引导学生说:“别具一格的邀请,与众不同的送别,深深感动了李白。因此,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学生不约而同地朗读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理解了“不及”的意思后,诗句大意也就迎刃而解了。在领会了诗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以后,学生自然而然地对比选用了“即使……也……”的关联词语连接诗句意思。
四、 诵读感悟,体会感情
借助故事引路与学生的自学理解,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难度已经不大。因此,我便布置学生结合诗句回忆故事,模仿当时李白吟诗的语气诵读,让他们在诵读中反复感悟。接着,我便引导学生对两句诗进行比较,说说在写法上有何不同,共同的目的又是什么?学生发现叙事是为抒情作准备的,如果没有叙事中的“忽闻”而受感动,就不会有抒情中的“不及”进行对比。最后他们都能抓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来体会,领会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 拓展练习,一举两得
一般说来,学一首诗能学到体会到诗句表达的感情时,就可以划上一个句号了。但那只是就一首诗一堂课而言,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了让学生对诗意有更深的理解,也想训练一下学生的想象力,我便设计了改写《赠汪伦》的作业练习。我提醒学生想象李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离开桃花潭的,学生很快联系到诗中的“忽闻”。有的说是李白离开时,没有让汪伦知道,是想避免常人离别的伤感;有的说不告而别未免失礼,李白曾留书一封告诉汪伦,汪伦见后就来送行。虽然学生的想象可能与事实完全不同,我也无从考证,但我认为比较合理。至少,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有了自己的思考。
整堂课中,教师避免了繁琐的讲解,学生摆脱了枯燥的倾听,教学效果却很明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每每想起,我真的感到很得意,因为这正是我努力想得到的结果。同时,这堂课也提醒了我:教学古诗并不是只有“串讲法”这一传统的模式,要敢于打破常规,要善于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走自己的教学之路。
[小四下]教《赠汪伦》有感(人教版)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