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看了吉林省小学特级教师窦桂梅作的报告《为生命奠基》后,感慨颇多,其中她讲到了在教学课堂上的一件事:上课时从不要求学生坐得整整齐齐,规规矩矩,而是让学生怎么坐舒服就怎么坐,想问什么就直接站起来说,无须老师同意。但是六年以后,学生们在这种民主、自由的课堂环境下,并不是成了一群没有组织纪律性的疯孩子,反而年年被评为市优秀班集体,用他们市领导的话来说是“男孩像男孩,女孩像女孩”.这给我很大的震惊和震动:老师上课,学生这么自由,那不是乱了套吗?
作为80年代末参加工作的我来说,走进课堂那一天起,学校领导给我们交待的首先就是怎样搞好课堂纪律。对学生有一系列的要求:学生的坐姿必须是双手交叉平放在书桌上,腰挺直,两眼望着黑板,身体不能动,做到鸦雀无声;有问,学生必须先举手,经老师同意后,方能提问和发言,否则必然受到老师的惩罚和严厉的批评。而且让别人一眼望去,整个班很顺眼,很整齐,感觉“这个班的纪律过得了关”,老师“组织得好”、“教书还可以”.十多年来,我在教学中一直是按这样的要求做的,学生也随着我在这种“整齐划一的规矩”中从小长到了大,从小学一年级直到毕业……后来,我走上了领导工作岗位,又把这种方法向老师们“推广”,也要求老师们统一这样做。看了《为明天奠基》的报告后,我忽然才发现,十多年来的做法原来一直是在“努力地、认认真真地害孩子们啊”!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此我们必须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打破传统教学对学生卡得太死,统得太多的“清规戒律”,解放学生的手脚,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乐趣还给学生,把伙伴还给学生,把时空还给学生,说到底,就是要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听了窦老师的报告结合新一轮课改,我对传统的课堂纪律作了以下思考:
1、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纪律评价方式。长期以来,我们评价一个班的课堂纪律好不好,就是看这个班上课是否是统一的坐姿,发言是不是先举手,回答的问题是不是大家都已知道的所谓“标准答案”,否则就是“开小差”、“坐飞机”;从教室外面过,若听见教室是寂静无声,就会说“这个班纪律好,学生不敢闹,老师有水平”,偿若看见教室里学生座得不整齐的、听见有“乱糟糟”的声音,就会认为“这个班纪律差,要好好整顿”.目前这种认识还不在少数,特别是农村学校更严重;不能把纪律好简单等同于“坐姿统一、鸦雀无声”的做法。纪律的最终目的还是为教学服务,只要课堂上能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学生思维活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二是教学目标落实,达标率高;教师就可放开手足,别怕课堂秩序显得好像乱了一些。
2、必须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要转变角色,就是放下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的“威严”,打破师生之间长期以来的一道看不见的鸿沟,做学生的伙伴: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课堂上不再只是教师说学生听这一单向的过程,而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显然传统的纪律方式已根本不能实现这一过程,师生之间也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平等、信任关系。建立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教师对学生充满信任感,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大胆积极的思想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而学生赢得了教师的新生和信任,就有了被尊重感和安全感,愿意与教师沟通、交流,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减少抵触情绪和厌学心理,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育人”这一目标。否则学生会失去梦想和激情、失去积极的态度、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变得麻木、沉默、消极、封闭……3、必须从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出发。作为小学生,与成人相比,在各个方面来讲都有很大的不同,如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喜欢交流和提各种问题等。传统的纪律方式,就不符合小学生的这一特点,长时间让学生一动不动地座好,这种单一的座姿,很容易使人疲劳,日久生厌,容易分心。虽然学生看上去坐得好好的,老师的课堂纪律也好管了,但那是在老师的强迫下一种假象,管住了学生的手和嘴,管不了学生的心,看似专心听讲,其实心已不知飞到什么地方去了……更严重的是这一要求,就把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无形中忽然拉远,“老师就是老师,学生终归还是学生”,形成两个对立的世界,平等、民主气氛荡然无存,学生怕老师,不敢发言,更不敢提出与老师不同的意见,问题的回答千篇一律,学生真实想法不敢表达,思维的闪光火花不能得到燃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就可想而知了。这抑制了学生个性发展,千人一面,让学生不能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而窦老师的做法,就把学生的手、眼、耳、脑、身子解放了出来,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想说就说,想笑就笑,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大力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新课程把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摆到了重要的位置,这要求我们不得不打破传统的课堂观念,放开学生手足,创造条件,让学生自由离开座位,组合、讨论、探究,甚至到图书馆找资料、 多媒体室上网查询等,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
总之,传统的纪律要求必须要进行改革,要解放学生的手脑,把课堂还给学生,做到“活而不乱”、“能放能收”、“能聚能散”,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总结经验教训,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条新的适合学生发展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