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一、汉唐的对外关系
1、中国丝织品在战国时期已远销亚欧的情况: (a)
中国的丝织品早在战国时期,就已远销印度和欧洲的希腊。
2、丝绸之路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b)
①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中西交通之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就从长安出发,经 河西走廊和新疆,运到西亚,然后再转运到大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②唐朝前期,经济繁荣,文化昌明,交通发达,贸易兴隆。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 织、造纸、冶炼等技术和许多物产传到西方;中亚、南亚、西亚的宗教、艺术、医学、建筑和许多物产也传人中国。所以,丝绸之路也是联结中国同亚洲、北非、欧洲各国的友谊之路。
3、甘英出使大秦: (a)
东汉时,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两河流域的下游,面临波涛汹涌的波斯湾,没能继续西行,中途返回。他是中国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个到达西亚的使者。
4、遣唐使: (b)
①中国和日本是隔海相望的邻邦,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在西汉时就有记载,唐朝时达到高潮。
②为了增进两国友谊,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和文化,门今先后13次派“遣唐使”来中国,每次少则二三百人,多则五六百人。其中以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最为著名。他在唐朝学习和做官53年,寿终于中国。吉备真备在唐朝学17年,回国后致力于推广唐朝文化。
5、鉴真东渡: (b)
①唐朝扬州大明寺高僧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赴日本传经,先后五次东渡未成。
②经过12年坚忍不拔的努力,双目已经失明的鉴真,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时到达了日本o
③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深受日本人民的怀念和景仰,被尊为“过海大师”。
6、唐朝先进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c)
唐朝的先进文化对日本影响很大。
①日本仿效隋唐,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
②日本首都平城京和平安京,也仿照唐都长安的布局建造。
③日本人的衣、食、住、行、娱乐等种种生活习俗也都模仿唐朝的风尚。 ,
④日本人长期使用汉字,称为“真名”,后来采用汉字偏旁创制了字母,称为“假名”,一直沿用至今。
⑤中国的儒学、佛教、文学、绘画、书法都在日本深深扎根。
7、唐和朝鲜的往来: (a)
中国和朝鲜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紧邻。
①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频繁地派遣使臣来唐朝通好。
②新罗国王羡慕唐朝文化,改着唐式服装,仿照唐朝制度,制订本国的行政制度、礼仪和法律,设置专职人员研究唐朝天文、历法、数学、医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著作。
③新罗首都平壤也是模仿长安、洛阳的格局建造。
④新罗在唐朝的留学生人数超过了别的国家。
⑤来唐朝经商的新罗商人也很多,足迹遍及中国东部沿海的许多地方。
8、玄奘西行及其在中印文化交流中的贡献: (b)
①唐太宗初年,唐僧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百折不回,终于到达天竺。
②玄奘在那烂陀寺研究佛学五年,然后遍游五天竺,向名师学者虚心求教,成为享有崇高声誉的佛学大师。
③玄奘西行,历时18年,行程约2.5万千米,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
④玄奘回国时,带回600多部佛教经论。后经2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译出佛经75部,共1335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规定空前的一次译经活动。
9、 《大唐西域记)的史学价值: (a)
玄奘口述了途径138个国家和地区时的所见所闻,由弟子笔录,写成(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古代中亚和印度半岛各国的历史、地理提供了宝贵资料。
二、宋元的对外关系:
--------------------------------------------------------------------------------
1、两宋海外贸易繁盛的原因和情况: (c)
①原因A.宋政府专门在广州、泉州、明州等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B.宋代的造船业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C.在宋代,中国海员的航海技术是世界上最高超的。
②情况: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盛景象。东起日本、朝鲜,南到印度尼西亚,西达阿拉伯半岛、非洲东北部,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中国保持贸易往来。当时,每年征收的货物税成为全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2、南京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 (b)
①宋代的造船业走在世界的前列。在广州、泉州、明州等造船基地,所造的大海船可载重300吨,容纳几百人;特大的可载重600吨,容纳千余人。海船上悬挂4到12面帆,有的主桅高达30多米,两侧船舷装有8到20根30多米的长橹。.
②宋代中国海员的航海技术是世界上最高超的。他们掌握了季风的规律,能够选择启航和返航的最佳时机。他们把罗盘针用于航海,即使遇到阴雨雾天,也能准确地判断方向。
3、元朝与亚、欧、非各国的交往情况(a)
①元朝同亚、非、欧各国的交往比以往更加频繁,海、陆通道畅通无阻。
②中亚、西亚、欧洲的商人成群结队地东来,中国商人也组成骆驼商队西去。
③元政府还在泉州、庆元、澉浦、上海、广州、温州、杭州等七处设立市舶司,采取奖励和优惠措施招徕外国商人,海外贸易比两宋时期更加繁盛。
④大都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亚、非、欧许多国家的使节、商人、旅行家、学者、技师汇聚在这里,从事各项活动。
⑤泉州处在东、西两条航路的交接点上,东北可去朝鲜、日本,西南可·下南洋、西洋,是当时中外货物的集散中心。那翠的互童盛和查些坚上/是指示海船出入港口的灯塔,至今仍矗立在海滨。
4、阿拉伯人在中西交往中的贡献(a)
0)元朝时,中国同阿拉伯国家的交往频繁起来。
②阿拉伯人把他们的天文仪器、历法、数学、医学、药物、音乐、建筑术等传到中国,又把中国的四大发明、历法、算术、制图术、炼丹术、丝织和制瓷技术等传到西方,推动了人类文明的沟通和提高。
5、 《马可·波罗行记) (b)
①马可·波罗出生在意大利威尼斯城一个巨商家庭,17岁时跟随父亲、叔叔前往东方。他们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经过三年半的艰辛跋涉,到达元朝的上都开平,进见元世祖。
②元世祖很赏识这位聪慧好学的异国青年,委派他去巡视各省。他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西南边陲。
③他在中国住了17年,回国后写了《马可·波罗行记》,书中盛赞东方的富庶和昌明。这部游记被当时欧洲人视为奇书,它打开了西方人认识东方世界的大门。
三、明朝的对外关系
--------------------------------------------------------------------------------
·1、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和规模(c)
①明成祖为了进一步提高明朝的国际威望,加强同亚洲各国的联系,决定派遣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出使西洋。
②1405年夏天,郑和率2.7万人和腿艘海船,从刘家港出发,出长江口,驶经东海、南海,绕过中印半岛进入印度洋。
③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历时28年,最远航行到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访问了30多个亚非国家和地区,开辟了中国通往波斯湾、阿拉伯半岛和赤道非洲的航线。
④七次出航,共出动大小海船200艘左右。其中有长151.8米,宽61.6米,载重量为1000吨的大宝船,这是当时海上航行的最大船只。
2、华侨形成a)
①早在汉耕时,中国通往南洋一些地方的海上航路已经开辟o
②唐朝时,已经有中国人在南洋长期定居。
③元末明初,东南沿海一带人民为了逃避战祸和阶级压迫,离乡背井,冒着风险,到南洋谋生。
④郑和下西洋以后,到南洋各国做生意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定居南洋的华侨人数也大大增加。到了明朝后期,华侨已遍布南洋各地,其中吕宋、爪哇各有华侨几万人。
3、华侨对南洋开发的贡献(b) ·
①侨居南洋的中国人,带去了铁锄、铁犁和制糖、开矿等先进的生产工具,带去了栽培茶叶和胡椒的知识,带去了各种手工业技术。
②他们同当地人民一起,披刑斩棘,开垦农田,开发矿场,兴办各种手工业,从事海上贸易,推动了南洋各国的经济开发。
③华侨以他们的聪明才干、吃苦耐劳精神和诚恳谦让态度赢得了侨居国的好评,与当地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4、中朝联军共同抗击日本对朝鲜的侵略(a)
①1592年日本建主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朝鲜军民奋起抗日。
②1592年底,明朝政府应朝鲜政府的邀请,派宋应昌、李如松率领4.3万名援军奔赴朝鲜。1593年初,中朝联军猛攻平壤,一举击溃日军精锐部队,相继收复了平壤、开城和王京。日军被迫南逃,龟缩在釜山一角。朝鲜国土大部分光复。
③1597年初,丰臣秀吉派遣14万军队,再次侵略朝鲜。1598年,中朝联军在朝鲜海面与日军展开激烈的决战。明朝70岁老将邓子龙和朝鲜民族英雄李舜臣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旷
④中朝两国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争中并肩战斗,用鲜血谱写了友谊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