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辉煌灿烂的先秦文化(二)
──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A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老子。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一书里。
(2)孔子。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孔子的言行被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理解“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3)诸子百家与百家争鸣。使学生初步了解战国时期墨、儒、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达到基本区分不同思想家的不同主张。
2.能力方面
(1)通过带领学生阅读思想家的名言,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
(2)通过对所学春秋战国主要学派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对“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盛况”这一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结合社会变革、生产发展等历史背影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念方面
(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文化的空前繁荣,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许多大思想家及其著作,对后世中国以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
(2)春秋战国时期,平民有了学习机会,学术思想得以勃兴。在政治方面,列国相争,为争霸中原,礼遇人才;在经济方面,出现了繁荣景象,交通日益发达,利于学术流传;在社会方面,出现了言论自由、讲学之风盛行的景象。所有这些背景孕育出春秋战国多姿多彩的学术思想。通过以上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向来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4.学法指导方面
(1)列表法。通过列表对所学知识进行初步归纳,并利用表格对知识进行识记、辨别和比较。
(2)讨论法。在学习过程中认真思考,提出问题,与同学和老师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锻炼自己,尽力做到抓住问题的关键环节,清楚地表述这个观点,准确地引用历史事实。
重点分析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及其成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孔子所提出的以“仁”为核心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理解这些思想可以为学习和理解以后的历史打下基础。另外,孔子作为大教育家,他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对于今天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难点分析
对于“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盛况”这一问题的分析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思想领域的空前活跃反过来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这是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研究历史问题的一个突破点,同时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中活跃的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历史学习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
如条件许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与道教、儒学有关的名胜古迹。如果是北京地区的学校,可以班为单位,将学生分为两大组,分别参观北京白云观、孔庙与国子监,并撰写参观报告。内容要求:
1.简单介绍这两处古迹所供奉的人物及他们被供奉的原因。
2.采访管理人员,粗略统计每年参观的概况(人数、高峰期、重要活动等)。
3.从“来自何处、参观目的、直观感受、参观收获”等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向至少20名参观者进行调查,并分析调查结果。
[复习提问]
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上、经济上具有哪些特点?
[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危,丧失了号令诸侯的威力,天下群雄争霸,战乱频仍。各国为雄霸天下,纷纷变法,大力发展经济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变革,必然促进文化的发展。
[讲授新课]
一、思想家老子
(由参观白云观的同学介绍老子生平,并解释道观供奉老子的原因)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生活在春秋晚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张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后世影响很大:一方面,他认为宇宙的本源是“道”,世界万物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所以他开创这个学派称“道家学派”。后来,东汉时期创立的道教,奉老子为祖师,以《道德经》为道教经典,有很多信徒,成为中国的本土宗教。另一方面,老子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等等。对立面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带领学生阅读理解课文注释,并由学生举学习生活中的实例说明这一思想的内涵)这是老子思想中的精华,在两千年前能有这种认识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二、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由参观孔庙、国子监的同学介绍孔子生平,并解释孔庙祭孔的原因)阅读本课第二页课文,归纳孔子在哪些方面作出了贡献。(思想、教育、文化三方面的贡献)
1.思想方面:创立儒家学派“仁”
孔子小时候家里很穷,但他非常爱读书。孔子曾做过管理牛羊和管理仓库的小官,三十岁左右,孔子开始收徒弟讲学。后来,他到了齐国,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没有成功,又回到鲁国,官至大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长)。后来由于与鲁国执政者意见不合,率弟子辞职出走,到诸侯国游说14年之久,但终不得志。68岁时孔子回到故乡鲁国,潜心研究编订文化典籍,教授弟子。在长期研究学问和参预政治的生涯中,孔子的思想逐渐系统完善,形成学派。在古代,把为贵族人家想礼、作乐的知识分子叫做“儒”,孔子曾做过“儒”,因而后世把他创立的学派称为“儒家”。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仁”就是“爱人”,即爱别人,爱众人,尤其要爱惜民力。(阅读《苛政猛于虎》的小故事,分析孔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统治者应当体察民情,他反对施行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被后世的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影响十分深远。孔子不但有学问,创立了一个学派,而且是一位善于育人的好老师。他虽然没能成为大有作为的政治家,但作为大教育家却成为后世为人师表的楷模。
2.教育方面:兴办私学,致力教育
“因材施教”是孔子经过长时间的教育实践总结出的教育思想。阅读课文小字部分有关“因材施教”的故事,组织学生做游戏1(参见附录2)。
另外,孔子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他还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将他的言论整理成一部语录体书籍──《论语》。(展示《论语》一书)课本上的引言就出自此书,请同学们齐读。这些思想至今值得我们借鉴。
※3.文化方面:编订古代典籍
孔子晚年回到鲁国,专心从事教育,整理古籍,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了《春秋》一书。我们知道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这一历史时期就是以此书命名的。
(纪录片:孔子。主要反映孔子周游列国,杏坛讲学及今天山东曲阜孔庙隆重的祭孔活动。加深学生的感官认识)
三、百家争鸣
根据课文列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赞成、反对或部分地赞成、部分地反对;哪些思想对于今天仍有实际意义?
课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形成原因是怎样解释的?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巩固小结】
组织学生做游戏2(参见附录2),巩固所学基础知识。
教法建议
1.把握主线、突出重点。本课涉及的历史人物及思想主张较多,如果一一详细介绍必然会导致整个课堂杂乱无章,学生所获甚少。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前须精心取舍,力求突出重点,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围绕重点组织教学,把握主线。
2.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热情地参与到学习的每个过程中。思想史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显得有些深奥和枯燥,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应注意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看录像、做游戏、讨论会等,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有利于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3.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从现实中了解历史、理解历史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预习作业中的社会调查活动和与现实紧密联系的课堂讨论,把历史与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伟人与自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附录
附录1:补充资料:诸子学说与官学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与官学教育有密切的关系。
春秋战国以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因此文化教育被牢牢地控制在周王室手中。据《礼记》《周礼》等书的记载,西周的官学分国学和乡学两种。国学设在王城和诸侯国的国都,乡学设在民间。但是教育的主导权完全控制在贵族手中。国学的学生仅限于王室、诸侯、卿大夫的子弟和士的嫡子,以及少量从乡学选拔出来的“国之俊秀”。这一时期教育的对象几乎完全是贵族子弟。及至西周末年,内乱不止,王室声威日下。很多受过官学教育的知识分子逃离王室的控制,流入民间。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贵族垄断的官学教育也日渐衰落,代之兴起的是私人讲学。春秋时期最著名的思想家当推老子和孔子。老子原为周的“柱下史”(史官),管理王室藏书,眼见礼崩乐坏,乃离开东周,后不知所终。他创立的道家思想在诸子百家中自成一派。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强调的“仁”“礼”等思想,很明显是在维护西周开创的礼乐制度。他在私学中传授的“六艺”,与官学教育的科目完全相同。这或者可以证明诸子学说与官学教育的密切关系。
附录2:课堂教学游戏设计
(1)孔子办学:每6位同学为一个小组,其中之一扮演孔子,其他组员扮演孔子的弟子,每个“弟子”讲述一个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的困难,由“孔子”根据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为弟子提出建议。
(2)快速抢答:此游戏由教师主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竞赛,根据教师所提供的线索,利用排除法猜出答案,最早猜出答案的一组为获胜者。
例1:
线索1: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根据线索1,可排除老子、孔子)
线索2: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根据线索2,可排除墨子、韩非、孙武)
线索3:认为“民贵君轻”(得出答案:孟子)
例2:
线索1:这是一部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学论著(排除《孙子兵法》)
线索2:书中记录的言论并非本人亲自编著(排除《庄子》《韩非于》)
线索3:书中记录了儒学思想(排除《道德经》)
线索4:书中还记录了许多教育学思想(得出答案《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