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辉煌灿烂的先秦文化(二)
──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B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及《道德经》;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孔子“仁”的学说及其在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百家争鸣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战国时期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世界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及《孙膑兵法》。
2.情感目标
认识春秋战国年间出现的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大思想家及其著作,对后世以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能力目标
①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些成语或名句初步理解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②概括孔子的教育思想并思考:“孔子的教育思想哪些值得继承?”以培养学生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在教师引导下,帮助学生分析春秋战国年间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孔子和百家争鸣。
教学难点:如何把春秋战国年间思想家的政治思想由抽象讲得通俗易懂,并恰当地给予评价。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们前面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这一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并逐步确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的动荡和变革促使一些有识之士去思考各种社会问题,提出各种各样的政治学说和主张,思想界出现了五彩纷呈的繁荣局面。各个流派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思想观点,这就是“百家争鸣”。下面,我们一起去回顾这一段历史。
那么,要请“同学们注意的是百家争鸣并不是指当时出现了一百个思想学术派别,而是指出现的学派很多,主要有儒、墨、道、法、名、阴阳、纵横、农、杂、兵等。诸子百家中的“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人的一种尊称,如老子、孔子、墨子等等。下面首先介绍老子。
2.讲授新课
一、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春秋晚期)
同学们看课文中的画像,老子的确很老、但他并不姓老。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书。他的学问很高,相传孔子都向他请教过。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收藏在《道德经》一书中。这本书不是老子自己写的,而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的。老子思想中最可贵的地方是朴素辩证法思想,如他把复杂的世界万物抽象出长短高下、刚柔强弱、智愚巧拙、生死胜败之类,矛盾着的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一方能向一方转化。他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是什么意思?平时我们常说的乐极生悲就是这个道理。还有一个成语更具体形象地反映了这个道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说说这个故事。
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春秋末年)
l.孔子是个大思想家
孔子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年轻时当过管理仓库和看管牛羊的小官吏,后长期在各诸侯国之间奔走游说,但终不得志。晚年回到故乡鲁国,潜心编订文化典籍如《春秋》等,教授弟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即“爱人”。孔子从维护统治秩序的角度出发,希望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让百姓有安定的生产环境。他反对严刑酷法繁役,大力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的这些话,我们今天还常用到。孔子的思想,被后世的封建统治者加以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2.孔子是个大教育家
(同学们阅读课文有关内容,概括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
①兴办私学,广收门徒。
②教学方法上注意“因材施教”。
③学习方法上提倡“温故而知新”等。
(朗读课文中的史料)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据说孔子教过三千学生,得意门生有七十二人。这就打破了“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这是我们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个突破。孔子在教学中所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所提倡的好的学习方法,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当然,孔子也有轻视劳动的思想。他认为学习一些劳动技术是没有出息。这种思想,我们要注意剔除。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要批判地继承。
刚才我们介绍了道家和儒家学派,那么春秋战国年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学术思想界的自由状况——“百家争鸣”呢?除了道家、儒家,还有哪些派别?下面,我们介绍百家争鸣。
三、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年间,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有哪些原因?(同学思考讨论发言后教师总结)
①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空前的经济繁荣,对各阶级各阶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对于当时社会大变革中的许多问题,各有自己的态度、主张、愿望和要求,这就是“百家争鸣”产生的阶级基础。
②春秋战国是诸侯纷争割据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尚不稳定,他们的思想还没能成为正统的统治思想,也不可能控制文化专制制度,这就为“百家争鸣”创造了条件。各派思想家都能够自由地著书立说,四处奔走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
③战国时期,“养士”风气很盛。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如“四公子”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养士”多达几千人。这对“百家争鸣”的出现起了促进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对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繁荣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①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出身于劳动者。他的思想代表手工业者和小私有者利益。当时诸侯国战乱不休,因而提出“非攻、兼爱”。墨家学派的人生活简朴,不脱离劳动,还主张有贤能的人当官(看教材插图《墨子和弟子在一起》)。
②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儒家学说。他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认为统治者只有得到人民拥护,才能保住统治地位;要使统治长治久安,必须实行“仁政”。当然,他的这些观点都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但的确对统治者起到了劝戒的作用。他还提出不要滥捕滥伐,要合理地使用自然资源。(请同学们参看教材所引用的史料)
战国时期另一个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荀子。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即人可以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去办事。
③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比老子更为消极。他著的《庄子》一书用了不少寓言故事,文字十分优美。
④法家中成就最大的是韩非子。韩非子主张根据社会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进行政治改革,判定国家政策。他认为国家应实行“法治”,人人都应知法守法,受到制约。他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君主独揽大权。后来,秦始皇就运用了韩非子的学说,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韩非子口吃不善言谈,却擅长写作,他写的不少散文被同学们所熟知,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他用寓言故事来说明一些抽象的道理。
⑤春秋战国年间,兼并战争不断。兵家的出现正是适应了这一需要。一些军事家不断总结战争经验,著书立说,涌现出许多兵书。例如,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兵书《孙子兵法》,就是春秋末年军事家孙武所著。书上所介绍的许多战略战术原则,被历代兵家所遵循,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以众击寡”等等。有谁知道孙武训练宫女的故事?(请一个同学讲述)
战国年间的军事家孙膑,著有《孙膑兵法》一书。他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思想,其中著名的围魏救赵的战法,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
3.巩固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春秋战国年间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动荡,带来了思想界的繁荣局面“百家争鸣”。我们认识了一些古代大思想家及其思想特点,这些都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也是我们作为后辈应值得自豪的。
4.复习练习
开设活动:开展一个“百家争鸣”的辩论会,你认为在春秋战国年间,哪一家的政治思想最有用?请阐述自己的理由。
教法建议
本课讲述的内容,头绪多,且较抽象,教学中以讲述谈话法为主。但一要注意多运用史实史料丰富所阐述的观点,二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让学生概括发言、绘制表格、讲述故事等,切忌教师一言堂。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要详略得当。有些内容可以略讲或让学生课后自学,以便留出时间开展辩论活动,更好地达到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