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站教案 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二上]念奴娇赤壁怀古(人教版)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导入:

    同学们看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吧?还记得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歌吗?杨洪基先生那豪放、浑厚而略显苍凉的歌声给我们留下了长久的回忆。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优美的歌。屏幕上是明朝人杨慎创作的歌词(出示灯片①)。
    真是余音绕梁,非常豪迈奔放,而豪放词的开山人物与代表人物苏轼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与之相比较,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板书课题)

二、赏析:

    1.首先,老师把这首词朗诵一遍。

    2.这首词也许更能让我们理解豪放的内涵。请大家齐声朗诵一遍,然后找出其中那些非常豪放的句子。
(生读)

    3.词的起头三句非常豪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词人登高远眺,只见波涛汹涌,气势奔放的长江之水滚滚东流。对江河湖海之水的描写,在别的诗句也不难发现。同学们开动脑筋,从自己的记忆仓库里提取出一些这样的句子来。
    (学生回答)
    请大家注意屏幕上这些描写江河湖海之水的句子(出示幻灯片②)
    我们一起齐读一遍。  如果根据这些句子的不同风格把它们分成两大类,该怎么分?1、2句为一类,3、4、5句为一类。能比较一下“大江东去”三句与这两类句子的区别吗?
    (学生思考做答)
    小结:1、2句颇具婉约词的特点,含蓄蕴藉。3、4、5 句与“大江东去”一样,都是气象恢宏,境界开阔,但3、4、5句都是出自诗中, 而苏轼则把这种恢宏的气象与开阔的境界带进了词中,这就是苏轼的以诗为词。诗言志,词言情,词为艳科,而偏要以诗为词的苏轼极大推动了词的发展。不但如此,“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浪”淘尽的是千古风流人物,而不是砂砾,可见,这里的“浪”不只是长江中卷起千堆雪的浪,也是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长河中的巨浪。这样一来,一下子就将眼前之景与历史的风流人物联系在一块儿了,形象地表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

    4.历史之长河,大浪淘沙,不管是何等的风流人物,都会像砂砾一样地被波浪淘汰。庄子不是说“吾生也有涯”吗?苏轼在他的《前赤壁赋》中,就借文中的“容”之口,表达过与此惊人相似的人生哲理,还记得这些句子吗?(“月明星稀,鸟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固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豪杰之如曹孟德,不是也被无情的历史浪涛淘洗干净而成为过去了吗?真可谓“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啊!

    5.开头三句,真乃横空出世,历来被人称道为“不同凡响。”这不同凡响的起笔中,仅“大江东去”四个字,就立马勾勒出了长江东逝的概貌,但是仅仅做这种粗浅条的勾勒,东坡先生显然觉得还不过瘾,又精雕细刻地对江水进行具体描写。这里有一幅插图(出示幻灯片③)直观地反映了这一景观。能看出这幅图是对词中哪几个句子的直观再现吗?
    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水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一叶扁舟巨烈地颠簸在滔天大浪中,仿佛把我们带进了杀声震天,硝烟弥漫的古战场,不由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这就是苏东坡为我们描绘的赤壁壮景。(板书:绘赤壁壮景)

    6.赤壁壮景,如诗如画,哺育了“多少豪杰”: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草船借箭的诸葛亮都曾是赤壁两岸叱咤风云的人物。辛弃疾就曾唱道: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而苏轼为何偏偏想起“公瑾”,而且是小乔初嫁的“公瑾”?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的周瑜是既有决断、谋略的气魄,又有捕捉战机的锐敏。
(学生讨论后回答)(然后出示幻灯片④)

    小结:周瑜是孙刘联军的统帅,而且美人在侧,风度翩翩,束装儒雅,谈笑之间就打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大胜仗,还差点儿要了曹操的性命。这么年轻有为、才华横溢的风流人物怎不令梦想“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苏轼羡慕不已呢?
    (板书:慕周瑜功业)

    7.但理想终究不是现实,贬谪黄州的天下第一大学者苏轼面对这一切,怎不百感交际,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叹道:人生如梦。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所反映的思想感情,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这是封建士大夫失意时的感叹,是无可奈何中的故作达观。  而余秋雨先生在他的《苏东坡突围》这篇散文中,却又有不同的理解,请大家把最后一段(从成熟到结束)齐读一遍。
    这是别人的理解,我们也来一个各抒己见,大胆地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学生讨论后做答)

    小结:“梦”内涵很丰富,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有恶梦、美梦,人们不是常用梦来比喻美好的理想吗?有梦的地方就会燃烧希望,因为梦不是真的,所以我们说它虚幻,因为梦变幻莫测,所以难以为人把握。而苏轼的命运恐怕就是这变幻莫测的梦。“江月”在《前赤壁赋》中也被描写过:“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天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很能表现政治上不得志的苏东坡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而与这种旷达态度联系在一起的,是苏轼对风流人物周瑜的羡慕,这种羡慕,是一种对人生的美好追求,是对大丈夫处世后立功名的渴望。人生几何,何苦让多情的“闲愁”萦绕我心,还是放眼大江,举酒赏月吧!“一樽还酹江月”,玩味这言近旨远的诗句,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善于自解自慰的诗人,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眼前。词的收尾,感情激流忽作一跌宕,犹如在高原阔野中奔涌的江水,偶遇坎谷,略作旋,随即继续流向旷远的前方。这是历史与现状、理想与实际经过尖锐冲突之后在作者心理上的一种反映,这种感情跌宕,更使读者感到真实,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其实,苏轼的思想是很复杂的,还望我们中的仁者能见仁,智者能见智。

    总结:下面,让我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整体地把握一下这首词,先听一遍朗诵录音,然后出示(幻灯片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