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
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
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式:点拨
教学设想:1、此文是辞赋,特别注重音韵美,应先向学生讲明这一点,并让学生反复朗读,教师加以指导学生注意韵脚和对偶句。
2、本文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二是语言优美精练,像意味深长的散文诗。学生阅读时可以分别找出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或段落,标出三者转换的句子。结合语境,揣摩语言的精巧。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是说宋代著名的散文大家苏荀及其子苏轼苏辙。对于苏轼,并不陌生,前面已经学过他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今天,学习苏轼的另一篇与赤壁有关的作品《赤壁赋》。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自己总结一生为“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自题金山画像》)。但是,他也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2、赋
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体制上有所变化,大体经历了汉赋(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魏晋时期出现骈赋、唐代格律化的定型出现律赋、宋代出现文赋(散文化)。
二、 诵读指导:
1、 指导学生注意压韵字和换韵情况:
第一段:间、天、然、仙
第二段:桨、光、方
慕、诉、缕、妇
第三段:稀、飞、诗
昌、苍、郎
东、空、雄
鹿、属、粟
穷、终、风
第四段:往、长
瞬、尽
主、取
日、色、竭、适
第五段:酌、藉、白
2、 注意字音
属(zhǔ)客 桂棹(zhào) 嫠(lì)妇 愀(qiâo)然 舳(zhǔ)舻(lú)
槊(shuò) 匏(páo) 酾(shì)酒 扁(piãn)舟
三、 内容简析
第一段, 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清、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问题:
1、 试划分此段的层次。
此段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为:
第一句,点明时、地、人。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 。第四、五、六句,先景后事,月出之后的情况。
2、 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一个友人想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3、此段的感情色彩以何为主?
喜悦为主
词语:
属:通“嘱”,劝酒。
少焉:一会儿,不一会儿。
横:笼罩。
如:往。
凌:越过。
冯:通“凭”。
第二段, 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嫠妇泣。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问题:
1、 此段刻画了怎样的已经?
一个属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2、 此段中的“喜”有何作用?
此段中的“喜”比上段“喜”更甚,与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3、 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表达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热不甘沉沦的情怀。
4、 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凉?
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怀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5、 此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转折过度的作用。
词语:
空明:月光下江水明澈。
溯:逆流而上。
和:伴奏。
舞、泣:读是使动用法。
第二课时
四、 内容简析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认识声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接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常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 、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失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狭隘昂大袄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问题:
1、 此段的感情色彩如何?
悲伤
2、“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连影子读不曾晃动一下便悄然消失了。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词语: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酾酒:斟酒。
匏樽:酒器。
悲风:悲凉的秋风。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万物和人生,读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问题:
1、 此段感情色彩如何?
喜悦
2、 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见前面段意分析)
3、 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辨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是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了事物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词语:
盈虚:月圆,月缺。
卒:终于。
盖:句首副词,表示推测。
曾:简直,竟然。
藏:宝藏。
适:舒适,引申为享受。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是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五、 鉴赏要点:
1、 叙事、描写、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
2、 全文结构布局严谨,而又流畅自然。
3、 句式骈散结合,句法舒卷自由。
板书设计:
清风徐来 白露 遗世独立
1、游〔 〕月出 〔 〕 写景 乐
水波不兴 水光 羽化登仙
怨幕
2、乐→歌→箫声→〔 抒情 悲
泣诉
苏子 孟德 哀吾生之须臾
3、 〕问→客答〔 〕而今安在哉〔
愀然 周郎 羡长江之无穷
水——逝者如斯夫 变:天地不能一瞬 清风
4、 }→{ }→{ 议论 乐
月——盈虚者如彼 不变:物与我皆无尽 明月
5、喜笑 → 更酌→狼籍→枕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