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站教案 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一]《逍遥游》的思想教育意义浅探(苏教版)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人民教育出版社从2000年起所发行的新教材选用了庄子的《逍遥游》。庄子的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庄子散文是“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从艺术特色来说,《逍遥游》确实是一篇值得学生去学的好文章。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逍遥游》全篇集中表现了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但是,它是否就没有思想教育意义了呢?我想不是,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深刻挖掘和对庄子思想去芜取精的筛选,《逍遥游》中仍有一些对现今的我们有教育意义的内容。
一 人不要成为物的仆役、异化的牺牲品。
《逍遥游》的主旨是人应该摆脱一切功名利禄权势的束缚,在精神上达到一个超然物外、悠游无为、绝对自由的境界,即“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庄子一生身体力行地在实践这一理想。据庄子记载,庄周生活贫困,住在穷闾陋巷,困窘时织履为生。据说楚王曾派人迎他去做国相,他拒绝了,说是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庄周的这种消极避世的做法我们不赞同,但我们也不能沦为像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扮演的那名看见女人胸前的纽扣,也要习惯性地用扳手去拧拧的工人查理。更不能成为卡夫卡《变形记》中那位因不堪生活重压异化为甲虫的格里高尔。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有时不妨学学庄子,超然物外,幻化为蝶,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的明月清风、甘露琼浆,流连在姹紫嫣红的花丛中,徘徊于清澈湍急的小溪边,欣赏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品味着小桥流水、杏花春雨,时而扶摇直上,摒弃了人间的是非荣辱,遗世独立,超脱了世俗中生死名利的纠缠,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翱翔。这是多么地逍遥啊!
二、学习庄子远大的目光和恢宏的气度。
《逍遥游》中描写了一只硕大无比的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能“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这是多么奇特的想象,多么宏大的气魄啊!庄子通过笔,使这只神鸟活在了人们心中,鹏成了一种理想、一种精神、一种非凡气度的象征。多少人从这儿汲取力量,,开阔胸襟。
例如,李白曾写过一首述志诗: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在诗中,李白以冲天而起的大鹏自比,表示自己志大才高,气魄非凡;即令时运不好,也决不屈服。表现了一种睥睨一切,虽败不馁的英雄气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伟人毛泽东也将鹏融入到了自己的血脉和豪情中,他曾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伟人以鹏自喻,凡人也不愿做个鼠目寸光、满足于“翱翔蓬蒿之间”的斥鴳。人们用“鹏抟”(喻指人的奋发有为)、“大展鹏图”(“鹏图”形容人的宏大志向)、“鹏程万里”(“鹏程”比喻人的远大前程)互相祝愿着,传达着不平凡的志向。
作为青年我们也要从前人那儿继承鹏的精神,拥有鹏的气度。不能如刘海洋那般只为了测试熊的嗅觉,就冷血地将硫酸泼向北京动物园的五只熊;更不能像马家爵那样只因一点儿小摩擦,就残忍杀害四名同学。不能极端地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狭隘、冷漠,不懂得人生的真正价值。我们要高飞,就要有鹏海纳百川的宏大气度和笑看风云的开阔襟怀。
三、按规律办事。
庄子认为“逍遥游”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亦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要达到这种逍遥游的境界,就要“乘天地之正”也就是要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即规律。庄子所追求的是绝对自由,这是虚无的,不可能达到的。但他所说的顺应本性,也就是按规律办事,无疑是合理的。
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才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甚至会反受其害。如上个世纪50年代全民打麻雀,60年代全国“农业学大寨”,70年代围湖造田破坏生态。全国经济的停滞及现今的沙尘暴、泥石流于此不无关系。
国家不按规律办事会陷入困境。个人不按规律办事,会影响其成长和发展。我们身处的21世纪,是一个知识化和全球化的新时代,是一个全员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性社会”。学习在当前显的尤为重要。那如何学呢?荀子早在劝学中说道:“学,不可以已。”并为我们总结了学习方法和态度,那就是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得下苦功。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更应该遵循学习的规律。可是我们有些学生,却对此视而不见。有的平时不学,考试时才临阵磨枪;有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上课走神,回家边学边玩……最后导致自己成绩不理想,更重要的是基础文化知识不能系统扎实地掌握,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及时养成,这样,我们如何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呢?
我们认识了规律,就要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学习,一切都会水到渠成的,这不正是庄子给我们的一点启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