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站教案 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一上]《中国当代诗三首 错误 致橡树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人教版)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错误
(一)明确目标
1.学习《错误》,了解郑愁予的简历及诗歌创作特点。
2.学习《错误》,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3.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二)整体感知
1.导人新课
导语设计:郑愁予是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杨牧曾说过:“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诗句华美,而且绝对是现代的。”其名作《错误》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活动设计1]学生口述,其他学生补充,教师相机补充或纠错。结合多媒体展示,了解我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要点归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来自各个解放区、来自原来的国统区、来自新光复的沦陷十多年的敌占区的各路诗人,他们大会合了,应和着亿万人民的同声欢呼,涌起了意气风发的诗的高潮。“诗人们作为时代的歌手,老一代新一代无不热血沸腾。他们几乎在同一个清晨,都甩干了久积笔端的血水、泪水,蘸饱欢乐的酒浆,写起光明之歌,解放之歌,建设之歌”,写起共和国的颂歌。但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政治对诗的过多影响,特别是“文革”的发生,给共和国新诗以极大的打击。
到了新时期,新诗好似山洪狂啸,春花怒放,极一时之盛。
作为新生力量的第三代创作群,如舒婷、顾城、杨炼,他们的诗像夹泥带沙的湍流,跳跃奔突、飞溅、穿鸣于乱石涧底,有一股冲劲,富有活力,使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诗歌创作蔚为壮观。
[活动设计2]学生介绍作者郑愁予,教师相机补充。
要点归结: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不过,他说自己完全没有袭取古典诗的遗产,大家认为他的诗有古典的神髓,只是因为他有古典诗人的情操,但诗的语言主要是白话,表现的也主要是自己的生活体验。
郑愁予比较有名的诗作,比如《错误》、《水手刀》等,大多都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的。因此他被称为“浪子诗人”。对此,郑愁予不以为然,他说:“因为我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所以我接触到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其实影响我童年的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也许正是仁侠精神和浪子情怀的结合,才使郑愁予的诗有如此动人的艺术魅力。
3.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问题设计]诗题中“错误”指的是什么?请根据你的理解,简述这首诗隐含的故事。
(先自由读全诗,再齐读,亦可设计为教师配乐范读(或使用磁带)。思考研讨。)
要点归结:
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留下了独守空闺的女子,日以继夜地等待着、盼望着情人“我”的归来。然而女子痴痴的深情却换来了漫长又百般无聊的等待。所以,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消息,没有满天飞舞的春天的“柳絮”。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着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又悠长深远)。终于“我”回来了,达达的马蹄声对她而言是美丽的,因为日盼夜盼的心上人归来了,但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因为“我”只不过是过路罢了,而不是“归人”。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像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三)目标完成过程
[活动设计]品读全诗,根据诗歌内容,谈谈你对诗中“我”与“你”的形象的理解及表达情感的把握。
(品读诗句——思考——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发言——小结)
要点归结:
这是一个半开放性的话题,可以各自表述不同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我”也可以理解为浪子无家可归的悲哀。处在那个动荡时代的台湾人的心态是一种漂泊,等待着有一天能够有个定位,他们在台湾岛上仅是一个过客,想着有一天能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然而,由于政治缘故,他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产生出失落惆怅感。(如果尝试把郑愁予的其他诗作与《错误》相对比的话,不难找出有力的旁证。如郑愁予《情妇》中“我想,寂寥与等待,对妇人是好的”和“因我不是常常回家的那种人”两行,皆表现出女子空守闺中,等待主人公归来的主题。另一首诗《窗外的女奴》中“我是南面的神,裸着的臂用纱样的黑夜缠绕。于是,垂在腕上的星星是我的女奴’’亦透露了女子在冷清寂寞的悠长岁月中,空等着男子归来的凄凉心境。)
朗读指导:要把握住主人公的心情:久盼无音讯的失望、孤寂,听到马蹄声时的喜悦、充满希望,再听马蹄声渐去渐远的失落。辅之以适当的技巧处理,尝试朗读。
(四)总结扩展
[总结]
《错误》这首诗共九行,、九十四个字,篇幅不长,但艺术上却很有特色。从结构上看,隐含着纵横两条线索。明显可见的纵线是自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开头两句先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再将镜头推移到小城,然后到街道、帷幕、窗扉,最后落在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寂静的马蹄声。从横线来看,开头两句应该是结尾,正是因为“我’’从江南走至女子的处所也不进去,女子期盼的“容颜如莲花开落”,等待的炽情变成了心灰意冷。最后两句本应该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所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在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小倒装句。这样的安排,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得诗意盎然,在不协调中闪发出光彩。
这首诗另一动人之处是其语言之美,特别是“美丽的错误’’数字。这句话原本就是矛盾,“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转,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更形成了清劲跌宕之势。
文字纯净是这首诗的另一个优点。《错误》至今仍能打动无数读者的心弦,最重要的因素不在于以词藻取胜,而是以它内在的情感打动人。这种情感不伪装、不雕饰,在诗中使情景和谐一致,产生了意味不尽的艺术感染力。
[扩展]
野店
郑愁予
是谁传下这诗人的行业
黄昏里挂起一盏灯
啊,来了……
有命运垂在颈间的骆驼
有寂寞含在眼里的旅客
是谁挂起这盏灯啊
旷野上,一个朦胧的家
微笑着……
有松火低歌的地方啊
有烧酒羊肉的地方啊
有人交换着流浪的方向……
[赏析提示]
《野店》写于1951年郑愁予18岁时,而诗中流露出的悲愁,却远非一个“少年不识愁滋味’’的人所能体味的。究其原因,诗人有一种流浪意识,一种孤儿意识,一种恋“家”情结。
家不仅是吃饭、睡觉的地方,而且是一片港湾,给人温暖、宁静、平稳之感。远离了家,惟一能够吸引流浪者眼神的就只有“黄昏里挂起”的“一盏灯”了,而诗人又是多愁善感的,因此对“灯’’的感觉特别强。黑暗中,昏黄的灯光,朦朦胧胧的,仿佛告诉流浪者家就在眼前。但野店毕竟不是家,它只能提供旅人食宿,给旅人一种“朦胧的家”的感觉。然而流浪既然已成事实,那么,只有权将“有松火低歌的地方”、“有烧酒羊肉的地方”当家了。流浪者在这里温暖地相会,也无可奈何地“交换着流浪的方向……”
年轻的诗人就像一位旅人,虽然来到了有松火有歌声、有烧酒有羊肉的野店,却因山水阻挡,路途遥远,不知何日才能归家,思家之情,悲愁之感,跃然纸上。
(五)布置作业
选读郑愁予的其他诗作并向同学推介。
《致橡树》
教学目的:
1、理解诗中的蕴涵和象征,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2、初步学会欣赏诗歌的情感美、含蓄美、意境美。
3、学习借鉴诗歌思维和语言技巧。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诗中的思维灵感和语言美趣。
3、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想象——理性升华。
2、研究评析欣赏法。
3、当代诗艺欣赏讲座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课型:电教课(配乐朗诵、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中国当代新诗,题目是致橡树(板书),作者是舒婷(板书)。舒婷又是何许人也?同学读注释?,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当代女诗人。其他同学补充介绍——她是中国当代朦胧派(板书)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著名的朦胧诗,如《四月的黄昏》《这也是一切》《呵,母亲》《思念》《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投影片)等。《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投影片)
二、学习这首新诗,我们共同来谈一个话题,一个有关“爱情”的话题。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有人说:
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前苏联,伊萨可夫斯基);
爱情不仅能给人带来光明,而且也带来黑暗,不仅使人们感到振奋,也使人们感到压抑(前苏联,尤•留里科夫);
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永远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英国,莎士比亚);
伟大的爱情能使最平庸的人变得敏锐、勇于献身、充满信心(法,安德烈•莫洛亚);
爱情是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法,莫里哀);
幸福的爱情能使一天等于一年,而使一年等于长生不老。爱情能使人变成神,使人长生不老(前苏联,留里科夫);
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的(英,莎士比亚)。(投影片)
是啊,爱情又是神秘的。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演绎着爱情的故事,有多少人在享受着爱的甜蜜,又有多少人在承受着爱的痛苦。有一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是的,爱情啊,你究竟姓什么呢?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呢?什么样的爱情又不是真正的爱情呢?让我们静听那来自木棉心灵深处的表白,同时思考作者否定了怎样的爱情观,又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欣赏丁建华的配乐诗朗诵)
同学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师生共同明确:否定了一方攀附、单方痴恋、一味奉献三种世俗的爱情观。第一种谈恋爱的动机不纯,目的是为了贪图荣华富贵,炫耀自己,是极其自私的,作者予以坚决的否定。三个字“绝不学”表明了作者鲜明的态度。第二种单相思式、一厢情愿式的恋爱观作者同样予以坚决否定。对于第三种奉献型的爱情观,作者也予以否定,但程度与前两种有所不同,“也不止”“都还不够”表明了作者的态度。为什么对于这种爱情观作者也予以否定呢?这种爱情观与前两种有着共同的特点,这三种爱情观都是以牺牲一方为前提的。传统的爱情观显示爱的双方的结合,并不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往往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结合的双方也往往是主导和从属、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失去了爱的本质。
三、那么,作者向往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呢?师生就“爱的双方应保持怎样的关系,具有怎样的形象和内涵”共同讨论,寻求并达成共识: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双方必须平等独立(板书);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双方必须相互默契,心有灵犀,心心相印(板书),息息相通,相互成为知己。
双方的形象和内涵: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象征男性——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具有阳刚气概;(男生齐读)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象征女性——健康活泼,美丽动人,深沉博大,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女生齐读)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双方必须祸福与共(板书),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双方在独立平等的前提下,又相知相依,荣辱与共。
这就是作者向往(板书)的爱情观,这就是伟大的爱情,这就是坚贞的爱情。
(齐读结尾部分)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四、诗人的这种爱情观,在新世纪之交似乎“已觉不新鲜”,但我们联系一下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就会发现其实并不这么简单,作者发国人之未发,写国人之未写。
这首诗写于1977年3月27日,发表于1979年《诗刊》第4期。20多年前的中国,十年浩劫刚刚结束,人们思想上的樊篱还没有彻底清除。文革十年,人性遭到蔑视,人的尊严遭到肆无忌惮的践踏。爱情,这一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现象,在十年动乱中更是遭到贬低甚至扼杀。当时不少诗文中所描写的男女主人公,除了有革命的理想和激情之外,再没有其它的“欲望”,“爱情”这一“资产阶级的感情”更是与革命者的身份格格不入。但是即使是在令人窒息的年月,诗人也毫不畏惧地把她的触角伸向人性的各个领域,对人的思想和感情作了细致的观察和体验。在打破了思维上的清规戒律之后,诗人勇敢地表现了对血肉丰满、精神高尚的人格的追求,作者在自己的诗中大胆地描写了对爱情的渴望,以及爱情生活中的各种体验和情状。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作者理想中纯洁热烈而以高尚的爱情。这是作者的爱情宣言,这是一个经历了血与火洗礼的中国当代女性对爱情的不懈追求。这首诗抒写的不是个人狭小感情圈子的缠绵悱恻和朝花夕月,它的新颖独特,为新时期诗歌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清风。
五、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运用象征和比喻能起到什么作用?
运用象征和比喻能使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含蓄隽永(板书),意味生长。这些象征物和喻体在诗歌中又称为意象。所谓“意象”即“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象”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象(包括景象、事象),“意”是指诗人的感知。“意”是“象”的触发,“象”是“意”的载体,二者水乳交融,互为依托。
本文运用的比喻有很多,也就是说本文的意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叠加式的。(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铜枝铁干,刀剑戟,红硕的花朵,沉重的叹息,英勇的火炬,寒潮、风雷、霹雳,雾霭、流岚、虹霓)
六、诗人表达的爱情观与传统的爱情观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作为爱的双方必须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平等,尤其作为女性更应强调自身的尊严与价值,而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庸。这其实是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所发出的呐喊。
七、简介朦胧诗: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八、欣赏几首朦胧诗,体会其特点。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投影片)
同学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这首只有两行的小诗,1980年在《星星》第3期发表后震动了整个诗坛,不管是对朦胧诗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态度的人,对这首诗却是一致的钦赞。作者用意象、隐喻,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觉醒的象征),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从乌云的缝隙中射出的一束白光。我们可以体会到,在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荒谬现实中扭曲着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潜能所爆发出顽强求索的精神。
“小巷
小巷/又弯又长
我用一把钥匙/敲着厚厚的墙”(投影片)
同学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诗人选择了三个简单的意象,构成了一个象征意味很强的流动画面。“我”拿着钥匙在寻找自己的房间,也即寻找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位置。然而“小巷”是“又弯又长”的,“墙”是“厚厚的”,要寻找,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也可能要走很长的路;然而“我”是坚定的,“我”在顽强地敲着,过走过敲。而“我”又并非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代青年,也包括中年、老年,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不是都在终生寻找吗!
“远和近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投影片)
同学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这是一种错觉。诗人在瞬间产生的错觉中悟出一种深意:人与自然(云象征自然)是和谐的,人与人是隔膜的。作者渴望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九、就“早恋”这个敏感的话题师生各抒己见。
教师明确:倘若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独立,心理还未成熟,他的事业还未确定方向,他还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那么,我想他是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的。
周恩来总理说过:“青年是黄金时期,要学习,学习,再学习!”现在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创造,学会生活,要努力使自己长成一棵茂密的参天大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如果过早地涉猎这个禁区,那只会品尝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最后祝愿同学们在将来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爱情。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学目的:
1、感受诗歌所创造的美好意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诗人感情,唤起我们对生活的美好感觉。
2、能够欣赏诗歌轻松流畅、自然淳朴的语言美和欢快、天真的情感美。
教学重点:
1、感受诗中的思维灵感和语言美趣。
2、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教学程序:
1、放声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的欢快幸福的情调。
2、感受诗歌意象,想想这首诗歌的意象有什么特点。
3、感受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
4、试着把这首诗的意境用散文表现出来,比较一下诗和散文表现形式的异同。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海子的25年的人生经历导入。
二、课堂点拨
1、这首诗的意象特点是怎样的?
点拨:这首诗的意象可分为两组,一族是诗人憧憬的物质世界,一组是活泼鲜明的抒情主人公世界。人是这首诗的中心意象,物质是这个人的陪衬,是环境。在这“春暖花开”的环境里,有着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抒情主人公作着自己想做的事,和亲人们、朋友们亲切交往,互送祝愿,从而表现出一派和乐景象,表达了诗人的一种美好理想。
2、怎样理解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感情?他能引起我们哪些感情共鸣?
点拨:引导学生思考中间几个问题:
(1)诗人在诗中所称幸福的内容是哪些?
(2)怎样理解“那幸福的闪电”?
(3)想象抒情主人公的动态、表情、语言及整体形象。
(4)把自己放进去,谈自己的感情共鸣。
3、诗和抒情散文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点拨:主要区别是,诗的跳跃性更强,语言更简洁;抒情散文更重细节,善抓一瞬间的感受,并把它放大、渲染。诗讲外在韵律;抒情散文主要重视内在韵律,外在韵律较自由。诗的篇幅限制较多,一般短小;抒情散文则可以不拘一格,可长可短。
三、课堂思考
阅读下面的散文,思考后面的问题。
蓝天可读
何亮
我喜欢仰望蓝蓝的天空。天空蓝蓝的哟,你是一首激情的诗,一首不老的歌。
小时候,独自到河边嬉戏。只见,水蓝蓝。我捧起一捧水。怎么还是透明的?我一抬头,哦,天蓝蓝。我像只欢乐的小鹿撒腿赤足跑在小路上,高兴的说不出话来,蓝蓝的天第一次映入我的眼帘,镶嵌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没有母亲的童年里,我常常与蓝天作伴。我倚在大树旁对着蓝天唱歌、流泪、说悄悄话,说我的幻想和憧憬。天空一片湛蓝。明静而悠远。我久久地凝视着,不敢出声。我似乎被感应着,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激动和美好,止不住滚烫的泪流下来。这天空,蓝得多么纯、多么美。我为之而震撼。我觉得她神圣而不可冒犯。她向我敞开一扇天真、浪漫、常青的心灵,我在努力破译它深邃而神秘的语言,去接近她,与她交流。
凝望碧蓝、干净的天空,我想,被功名利禄遮蒙的双眼是看不到天空的颜色的——这蓝色。于是,我要求自己心中不能有一粒灰尘。污垢的心灵不配享受这纯美的天空,也得不到她博大的精魂。
有时,我被世俗的藩篱所围困,我感到是这蓝色的天穹让我突围,不要贪婪红尘。
先哲说,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我信。
远眺天空可调整视力,而蓝色天穹可调整人的心灵。她又象一面奇妙的镜子,照透你的五脏六腑。你拥有干净而青春的灵魂吗?你敢面对这蓝色天空发誓吗?
(选自《中国青年报》1990年10月28日)
1、比较这篇散文与诗歌在抒情上的异同。
2、假如让你以这篇散文为素材写一首诗,你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