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篇含义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从褒禅山写起,记山,记碑,记游。其中:
第1自然段介绍褒禅山的概况,以山名起笔,以考证山名结尾,内容上环环相扣。
第2自然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作者先略述了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突出了两洞环境的迥异,以及游前洞之易,游后洞之难,提示了一般人的避难心理,为后文埋下了伏笔。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最后补叙,并突出“悔”字,引起下文。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之一。
第二部分(3-4自然段)在前面记叙基础上发表议论,写游华山洞的心得与感慨。其中:
第3自然段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起下,自然地转入议论。作者先借托古人表明自己的观察所得是以古人“求思”精神为依据和标准,经深思而领悟的。以下以游洞为喻以“有志”为中心阐明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并强调了“志”的重要性及“尽吾志”的思想,从而把事物的规律性归纳到人的主观能动性,使道理又深了一层。最后以“此余之所得也”结尾,呼应段首。这一段是全文的又一个重点。
第4自然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指出研究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作者从“音谬”概括社会上的讹误,即从个别到一般,得出结论,它在文章中有余波荡漾之妙。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作为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
在这篇记游散文中,作者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过,并以此设喻,托物言志,阐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体现了他“文应有补于世”的创作观点。其中所阐发的道理,对我们今天的治学、处事、创业,都仍然有借鉴意义。
本文是古代游记散文中的名篇,却又不同于游记散文。我国古代山水游记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有的专记山川景物,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借景生议,有的侧重考察名胜古迹。本文是借景生发议论的类型,记游是议论的根据和基础,议论是记游的生发和深化。记游为议论埋下伏笔,议论又与记游相呼应,相得益彰,浑然一体。作者采用的记叙手法也是脱离常规的,不是饱蘸墨汁去描绘山川景物、名胜古迹,而是着重说明前、后洞的方位和地理形势,通过空间变化,反映出作者的大致游踪,特别是对进入后洞经过的描写,采用避实就虚的手法,创造了一个“入之愈深”“其见愈奇”的艺术境界,为展开议论服务,从而悟出深刻的道理。总之,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即事说理,叙议有机结合;文笔简洁,语言运用凝炼是其突出特点。
译文
褒禅山也称它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建房定居在它的山麓,而且死后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华山叫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房间,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之处,有一个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边,所以这样称呼它了。距离山洞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碑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晰了,只有从碑上刻成的残留文字上还能够辨认出叫“花山”的名称。现在语言把“华”(huá)读成“华实”的“华”,大概是由于读音出错了。
山洞的脚下平坦空旷,有山泉从旁边涌出,在山洞壁上题诗文留念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了。沿着山路而向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深远幽暗,走进洞使人感到很寒冷,探窟它的深度,即使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啊,--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就走进洞去,进入洞越是深远,继续深入也就更加艰难,然而那些见到的景象也就更加奇特。有个懈怠了想要返身出洞的人,说:“如果不出洞去,火把就要烧完了。”于是大家就同他一起退出洞了。大概我们这次所到的地方比起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未能到达他们的十分之一,然而察看洞的左右壁上,来到这里并题字记游的人已经不多了。大概那洞内更深的地方,到的人就更加少些了。当时决定从洞中退出,我的体力还足能够继续往深里去,火把还足够继续照明。已经从洞里出来之后,就有人责怪那主张出洞的人,连我也后悔自己盲目地跟着他出洞以致没能够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了。
对这件事,我深有感慨。前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些心得体会,是因为他们探求思考得深入,而且无处不在他们探究、思考的范围内。道路平坦而又路程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多;地势险峻而又路程远的地方,到达那里的人就少些。可是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极不平凡的景观,又常常是位于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到那里的就稀少了,所以不是有志向的就不能够到达的。即使有了志向,不跟随别人就中途停止探索前进,但是,如果本身能力不够的人,也还是不能够到达的。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也不会跟着别人懈怠就懈怠的,但是如果到了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如火把等)来帮助他,也是不能够到达的。但是,力量足够用来到达那里(火把也足够照明,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而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如果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却仍然不能到达的,那么,自己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了。
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由此感叹那些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那些流传的文字却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怎么能够说得完呢!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并且谨慎地选取它的缘故了。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王;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和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某记。
整体把握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
全文五段,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议论。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情况。
第1段紧扣题目,说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及辨释“花山”之“花”乃“华实”之“华”的误读。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的行踪。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为归依,在内容上环环相扣,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
第2段则全是记游。先略述了华山前洞与后洞的概况,突出它们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前洞平旷,游者众,后洞“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可以说,前洞是宾,后洞是主,作者本来要探索的就是后洞,自然详写游后洞的经历。后洞多自然美妙之境,而这种景色都在险远之处,即“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作者本应继续寻幽访胜,进一步领略奇景,但是走到半途,却因听了怠倦者的话,怕火把烧尽,而退出洞来。作者事后悔恨万分,因为当时自己“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却未能极尽游赏之乐。一个“悔”字既概括了作者的心情,也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第3段集中抒发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体会。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段首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自然地转入议论。作者先借托古人,说他们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是因为他们能坚持不懈地对事物进行深入的观察与思索,所以没有探索不到之处。以古喻今,可见今人若要有收益,也必须有这种坚毅的探索精神。因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要看到这种奇景异观,“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又“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即必须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再应有足够的力量,还要具备可资凭借的物质条件,只有具备“志”“力”和可以辅助的“物”这三者,才能达到预期的境地。而在这三个条件中,“志”是最根本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即使未达到目的,也可以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便是作者游览华山的心得体会,它具有十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第4段,与第1段仆碑文字和读音问题相照应,由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触目伤怀,产生无限感慨,“何可胜道也哉!”作者从个别问题提升到对普遍现象的认识,因而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深思而慎取”,如此立论,正是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
第5段,是古代游记的惯用格式,即交代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从而收束全文。
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这便是本文所焕发出的思想光辉,正像梁启超所说:“荆公则学人之文也。”不只是求学,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持,才会最后取得成功。这篇文章从这方面也给予我们许多启发。
预 习 指 导
褒禅山,旧名华山,在安徽省含山县北,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此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这篇文章以游山探胜而未能“极夫游之乐”为出,说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之处,人们想要到达那里,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足够给的力量,同时还须辅以一定的物质条件。其中,作者特别强调“志气”——志向、意志、这和他后来百折不挠地推行新法的精神是一致的。此外,作者还从“碑仆道”“文漫灭”“华”“花”音谬的情况,联想到对待传闻材料应取正确态度,提出“深思慎取”的告诫这些,对我们今天的治学、处事、创业,都仍然有借鉴意义。
本文即事明理,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叙议有机结合,前后紧密相扣。阅读时要着重理解这两者的关系。
难解的词
悲:
1、感叹,感慨,悲叹。动词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可怜,同情。动词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3、悲哀,悲伤。形容词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
比:
1、并,排列
栉比如鳞(袁宏道《虎丘记》)
2、及,等到
比至夜深(袁宏道《虎丘记》)
比到当阳,众十余万。(《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3、比较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柳宗元《捕蛇者说》)
4、比作、比喻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陈寿《三国志·隆中对》)
5、连续
双比杀三赵王。(《史记·吕太后本纪》)
6、近、并列、挨着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杜甫《兵车行》)
7、副词。接连地
比三年日蚀。(《汉书·外戚传》)
8、到处,处处
比比皆是。
9、勾结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10、比较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九章·涉江》)
11、比并,并列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报任安书》
12、比照,按照
食之比门下之客《冯谖客孟尝君》
怠:
1、懈怠,松懈。形容词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怠慢,不恭敬。形容词
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荀子·儒效》)
3、疲惫。形容词
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柳宗元《寓言二则·蝜蝂传》)
观:
1、景象,景致,景色。名词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考察。动词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3、游学,观摩。动词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4、观赏,欣赏。动词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范仲淹《岳阳楼记》)
5、古时宗庙或宫廷门外两旁高大的建筑物或宫廷中的台榭
大王见臣列观《廉颇蔺相如列传》
6、有目的地看,观察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咎:
1、责怪,归罪。动词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罪过,过错。名词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诸葛亮《出师表》)
3、灾祸。名词
咎由自取(成语)
距:
1、距离,动词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通“柜”:守御,动词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3、通“巨”:大、强,形容词
前有千乘之国,而后有万乘之国,谓之距国。(《管子·国蓄》)
名:
1、起名、命名,动词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说出、说明,动词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出名、有名,动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
4、有名声的、出名的,形容词
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庐山谣》)
5、名字、名称,名词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郭茂倩《乐府诗集·木兰诗》)
6、名声、名望,名词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陈寿《三国志·隆中对》)
7、名分、名义,名词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仆:
1、向前倒下,动词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奴仆、仆人,名词
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我(对自己的谦称),代词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少:
(一)shǎo
1、形容词。数量少,与“多”相对。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韩非子·五蠹》)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名词。少数的人或事物。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墨子·公输)
3、动词。缺少,不足。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副词。略微,稍微。
宾客意少舒。(林嗣林《口技》)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5、动词。削弱,减少。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贾谊《治安策》)
6、动词。以之为少,轻视,贬低。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
(二)shào
1、形容词。年幼,年轻,与“老”相对。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2、名词。少爷,青年人。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
3、形容词。小,小的。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陈涉世家》)
慎:
1、谨慎,慎重,小心。形容词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表示告诫、劝诫,相当于“千万”。副词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郭茂倩《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
始:
1、从……开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开始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3、当初,在最初的时候
唐浮图慧度始舍于其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其始太医在王命聚之,岁赋其二。(《捕蛇者说》)
4、刚刚;才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5、副词。才,方才。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庄子·秋水》)
6、副词。尝,曾经。
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袁宏道《满井游记》)
谓:
1、叫做、称为、称做,动词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兵法·虚实》)
2、对……说,动词
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司马迁《史记·毛遂自荐》)
3、说,动词
此乃公孙衍之所谓也。(《战国策·秦策二》)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4、认为、以为,动词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袁枚《祭妹文》)
5、告诉,对……说,动词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6、通“为”。因为
丞相岂儿女子邪?何谓咀药而死?(《汉书·王嘉传》)
文:
1、碑文。名词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碑上残存的文字。名词
独其为文犹可识。(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名词
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4、文章。名词
属予作文以记之。(范仲淹《岳阳楼记》)
5、文采。名词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6、文教,礼乐法度。名词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7、除武力以外的其他办法,文才,文明。名词
使文能取胜则善矣。(司马迁《史记·毛遂自荐》)
8、华丽,华美。形容词
舍其文轩,邻有敞舆而欲窃之。(《墨子·公输》)
9、刺花纹(即文身)。动词
越人断发文身。(《庄子·逍遥游》)
问:
1、追究,考察。动词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管,干预,过问。动词
恣所为,不问。(柳宗元《童区寄传》)
3、慰问,问候。动词
又亲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晁错《论贵粟疏》)
4、提问,请教。动词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韩愈《师说》)
5、询问(与"答"相对)。动词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陶渊明《桃花源记》)
[高一必修1]游褒禅山记(人教新课标)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