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站教案 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必修3]《肖邦故园》教学设计(苏教版)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2、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材料1:保罗●亨利●朗(匈牙利裔美国音乐学家):
没有他,19世纪下半叶的音乐是难以想象的……他的情感幅度广阔得惊人,从轻淡的、太空般的愁绪到灼热的光芒和赞歌般的意气风发。
材料2:舒曼(德国音乐家):
他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它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材料3:多产钢琴诗人(老师的话)
他享年才39岁,但他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一生却创作了112首闻名世界钢琴曲,还有很多数不清的还有波莱罗舞曲、船歌、摇篮曲、幻想曲、回旋曲、变奏曲等。
教师介绍:在十岁时,他被带去在一个大歌唱家面前弹奏,歌唱家听后非常高兴,送给他一块手表。不久以后,俄国沙皇听见他演奏,当即以一个钻石戒指作为赠品。当时的欧洲报纸上有这样一句话:“上帝把莫扎特赐给了奥地利,却把肖邦赐给了波兰。”
视频一分钟左右介绍。
感悟肖邦的爱国情:
材料1: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
材料2:他的音乐同贝多芬的奏鸣曲不同,正象一首短小而完美的诗不同于莎士比亚的一出话剧一样。肖邦在维也纳举办了两次成功的音乐会,然后想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上去求名。在华沙开了三次告别音乐会后,他就出发了。当他还没有走出多远的时候,他的老师和过去的同学们拦住他的马车并唱了一首为了向他致敬而写的大合唱。然后他们给他一个装满了故乡泥土的银制纪念杯,希望他永远也不要忘记故土。他虽然再也没有回来,但是永远也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祖国。
材料3: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被葬于拉雪兹公墓。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小结:肖邦是波兰的,也是欧洲,同样也是世界的(上海不锈钢雕塑)。有人说他的音乐:
我听着您的音乐,总感到在同您促膝谈心,甚至,似乎跟一个比您本人更好的人在一起,至少是,我接触到了您身上那点最美好的东西。——德居斯太因侯爵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和这么一位为人促膝谈心吧!
(二)与肖邦促膝谈心
问题一、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及肖邦有什么密切的联系?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分析。
1、这瘠薄的土地,这平原小道和麦草覆盖的屋顶,跟肖邦音乐所赐予的无限财富和充分享受又会有何共同之处呢?
2、诚然,它没有那种招摇的俏丽。但它蕴藏着许多细微的色调变化,只有久居这一带的人才会跟这里的景致结下不解之缘,才能看到这些形、声和色彩的微妙差别,并且给予应有的评价。
3、谁若真想探究肖邦音乐的精神,理解肖邦音乐跟波兰有着何等密切的联系,谁就应悉心体会欧根德拉克洛瓦所谓的蔚蓝的色调,她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
1、流亡生活、高度的文化修养、痛苦的心境和肖邦对自己使命的不凡见解,使这画面复杂化了,或者说,像一层雾遮蔽了这些画面。
2、在他心目中,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的乡村的象征。今天,我们目睹此情此景,思想深处也会闪现出整个马佐夫舍地区的风貌,肖邦也目睹过这一切,他热爱这茅舍、小桥、流水。
3、可以说,此时的肖邦,不仅眼前浮现出了故乡的景色,而且,耳边又回荡起了多半是在这儿第一次听见过的歌。
4、倘若此刻我们听到,或者亲自弹奏伟大作曲家临终前的最后一组玛祖卡曲,我们必能从中听到昔日国内歌声的淡淡的旋律。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组玛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过滤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读这些句子,不懂的要分析。明确:故园的朴素、淡雅、简陋、简朴、清寒没有招摇的俏丽,培养了他的音乐具有山水田园诗般的风格。故园的持久、深沉使他的音乐带上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屈的波兰民族精神。
学生在讲的过程中,调动已有的音乐基础,同时也引导大家来听音乐。学生边读课文,边听音乐,听出感觉的就来说说。说说从音乐中你听的什么。
学生听的音乐由同学们自己选择。可以对比《革命练习曲》和《船歌》。
问题二、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如今有什么样的故事?
学生读课文,抓住关键段落,比如十五段,十八、十九段,明确以下几个句子。
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 是一蹲“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作为一种斗争武器
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 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
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
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
联系教师掌握歌曲展开说明,比如听《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
(三)感悟故园四季里的肖邦音乐
由以下话语引入:肖邦的音乐被人们热爱的原因也许是:它不仅是在诉说波兰的美和忧伤,而且诉说的是一种炽热的爱国之情。肖邦在巴黎的朋友,德国诗人海涅有一次写道:“他在钢琴前坐下来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时我很想问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还在热情地盛开吗?那些树还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吗?’”
到底美不美呢?让我们一起就着音乐来品味一下故园四季的风光吧!学生听音乐选择季节,然后再分析季节和音乐之间的相似点。完成下表:
讲解中,学生读春,一起读夏,老师范读夏,再冬,然后引出四季是肖邦一生的象征,是作者对肖邦最形象,最崇高的敬仰。最后讲到秋。学生一起读四季,在音乐《船歌》中读。
(四)方案一:同样四季,不同风情——《祖国山川颂》与《肖邦故园》片段比较
学生读《祖国山川颂》,比较两者,谈感受。鼓励为主,最好能写下来。
方案二:听音乐《思乡曲》谈感受。
(五)总结
综观全文,概括作者对肖邦、肖邦之家以及肖邦的音乐,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对肖邦——充满仰慕、敬仰
对肖邦之家——带着惊讶与柔情
对肖邦音乐——表达了热爱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