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站教案 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一下]回家的忧伤――《采薇》第六章新解(苏教版)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回家的忧伤


――《采薇》第六章新解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名篇,而第六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直备受人们的赞赏,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明白白地说出来。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王夫之的意思是说这位戍卒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也就是说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其实这种理解未必正确。这从全篇的感情基调和最后一章的“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就能看出来。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这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声幽怨的叹息。笔者在教授这篇课文时请学生展开讨论,总结出如下见解,谨供读者批评。

    第一,诗歌描绘的是真实的生活场景。

    首先是环境的写实。《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先河,诗中反映的大多是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因此,“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完全可以是真实的情景。这位勇敢的戍卒就是在一个微风轻吹、柳条拂面的春季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去戍守边疆的。如今,他终于在这么一个大雪飘飞的季节走在了回家的路上。

    其次是心理的写实。《采薇》写的是西周时期的事情,一般将它归于周宣王时期。当时戍守边疆的甲士(车兵,本诗中的戍卒就是车兵)基本是西周的平民阶层,而平民阶层是当时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也就是说他们本应该担负着耕种田地、供养父母亲人的重要职责。但从本诗第二章“我戍未定,靡使归聘”中可以得知,这位戍卒驻防的地方并不固定,没有办法让人探望家中,已经多年没有家乡的音讯了。因此,长期的戍边生活不可能不让戍卒为自己的“家”担忧:父母是否健在,妻子是否改嫁,儿女是否长大……家中的一切在他心中仍是一个未知数,自己回到家中见到的将是一幅什么样的惨象呢?一切不得而知!何况触景生情,长久的戍边生活在他心中刻下的难以弥合的创伤与这满天飞舞的大雪揉合在一起,当然会是悲从心来。尽管自己早就盼望着回到家乡,但“近乡情更怯”,怪不得他“行道迟迟”,迈不开他那沉重的脚步!从这个方面讲,《采薇》反映的不仅仅是战争给戍卒本人带来的思乡之痛,更从另外一个视角阐示了战争给民生、给百姓带来的更广泛更深重的灾难。戍卒此次结束痛苦的戍边生活的同时可能就开始了一个更悲伤但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生活:家破人亡,无家可归!当然,这里还有一种可能:周宣王时期战事频繁,此次回乡是否可以永久与家人厮守还是一个未知数,说不定刚到家就会征发到另外一个地方戍守呢!想到这里,戍卒也一定会黯然神伤的。

    第二,更真切地反映了戍边之久和思乡之痛。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了戍卒出征和归乡的时间--“杨柳依依”的春天和“雨雪霏霏”的冬季,这中间很明显有一个时间的跨度。用时间的推移来表现相思之苦和戍边之久这是《诗经》中常用手法。本诗的前三章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之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呢?同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既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春去冬来,尽管戍卒个体生命在时间的流失中仍旧存在,而他在“今”与 “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 “杨柳依依”情境变化中,应该更为深切地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以及战争对生命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黯然伤神,更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中更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戍卒的忧伤,一种戍边之久和思乡之痛跃然纸上。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让人愁肠寸断,哀婉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