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骨气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笔记。
二、指名在黑板上听写字词并注音释义。
三、教师归纳并投影展示。
四、今天我们学习《谈骨气》,合上课本,说说你对"骨气"这一词义的理解。
讨论并明确:刚强不屈的气概。
作者对"骨气"又是怎样阐释其含义的?
讨论并明确: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
以上阐释是作者的观点么?(明确:是孟子的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请直译孟子的三句话。(富贵不能使之迷惑,贫贱不能使之动摇,威胁与武力不能使之屈服)。
五、阅读第3、4自然段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列问题
从课文的标题可否看出这篇课文的体裁?明确下面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谈"一般是议论的标志,因此,这是一篇议论文。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明确:论点、论据、论证)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以什么方式提出来的?
讨论、归纳并板书: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课文以开门见山的方式提出论点。
① 分析第3段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先请判别:以下三句中哪一句是第3段的中心句?判定的根据是什么?
A、每个时期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
B、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
C、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参考答案:选C,C句中的"传统"一词是对A、B两句内容的概括。
②课文第4段概括指出"骨气"的社会性、阶级性,揭示出我们学习古人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从哪个角度阐述了什么问题?
教师归纳:
本段概括指出"骨气"的社会性、阶级性,从继承的角度,提出学习"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的意义。这是对"骨气"含义的深层次分析,增强了文章的说理力度。
六、小结性提问:
A、第二、三四段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这三段的主要作用是阐释论点。
B、本文作者怎样为达到阐明自己的观点,使论点具有说服力的呢?
讨论并归纳:用论据证明观点。
第二课时
一、学生分组阅读课文第5至9段并复述三个事例的梗概。
二、分析本文论证的特点,研讨下列问题。
本文选用了哪些事例做论据?这些论据与中心论点的关系如何?这些论据(事例)在顺序的排列上有什么特点?其顺序能否调整?
研讨并归纳:本文举三个事例来论证中心论点: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朝;穷苦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板书)。
三个事例分别依次用以论证孟子的三句话,因此其顺序不可调整。文天祥的事例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来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其中"做大官"印证"富贵","他坚决拒绝"印证"不能淫"。"穷苦人"的事例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证明"我们国中人是有骨气的",其中,"穷人"印证了"贫贱",拒绝"嗟来"的施舍,印证了"不能移"。闻一多的事例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其中,"国民党的手枪"印证"威武","不愿屈服"印证"不能屈"。
三、结合课文,体会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有什么区别?
研讨并归纳:本文所举的三个例子从表达方式上来说都属于记叙。议论文中的记叙比较简明概括,只是充当立论的依据或论证的材料;记叙文中的记叙则要求通过具体生动的人与事的叙述和描写以情动人,表现中心。
四、阅读全文,思考解答下面三个问题。
(学生各自带着问题诵读,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并修正)
①同学们能再举出一些中国人有骨气的事例吗?课文中的人物能否用其他人物替换?
讨论并归纳:此类例子并不难找,教师可启发学生从读过的
课文和已经学过的历史人物中去找。如《同志的信任》中写道的方志敏,孟子的三句话从他身上也可以体现出来;《春》、《背影》的作者朱自清,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体现了"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历史人物林则徐与刘胡兰则体现了威武不能屈的精神。
讨论并归纳:课文中的人物不能替换。原文三个人物分别代表了从古到今"有骨气的中国?quot;,都具有典型性,分别代表了士大夫、平民及知识分子这些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物。体现了"我们是有着优秀革命传统的民族"这一观点。
②学生学习本文有何意义?学生怎样才能算有骨气?
讨论并归纳:在学习上不向困难低头,敢于迎难而上,勇攀高峰。(应当鼓励学生独立发表各自的见解)
③总结性提问:怎样理解本文的最后一段(第10段),此段的意义何在?
研讨、归纳并板书:全文按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三个层次来安排结构,第10段归纳了"骨气"的现实含义(为了……胜利,不向任何困难低头),深化了中心论点。
③总结归纳本文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