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站教案 语文教案 初三语文教案

[初三下]墨池记(人教版)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可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赏析、评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自读
  1、结合注释,将课文通读一遍,扫清文字障碍。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及意义:
  1)徜徉(chángyáng):随意漫游。
  2)肆恣(zì):放纵、任情。
  3)于楹间以揭之(yíng):房屋前面的柱子。
  2、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课文。
  1)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学苦练取得的。
  2)抚州学官王盛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墨池之上现在建有学舍,州学教授王盛君怕墨池不够明显,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悬挂在楹柱间,其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学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
  3)这篇文章中用了许多设问句,请在阅读的过程中画记出这些比喻句,并反复诵读,体会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明确:文中共用了六个“邪”字设问句,分别是:①“岂信然邪”;②“而又尝自休于此邪”;③“岂其学不如彼邪”;④“况欲深造道德者邪”;⑤“而因以及乎其迹邪”;⑥“以勉其学者邪”。口头翻译这六个设问句,明确其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①表明作者对墨池传说持有怀疑态度(因为称做王羲之墨池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②用以加重语气,肯定王羲之并不沉醉于游山玩水。③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是来自天成,而是勤学苦练的结果。④起提示、启发的作用。⑤⑥说明自己的推测,加重谦逊的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在读准确的基础上能读出重音、停顿和情感来。
  4、教师范读。
  5、学生齐读。
  二、简介作者及其文学创作特色
  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予固。南丰(今江西南丰)人。嘉祐二年(1057)考中进士。历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实录检讨官,官至中书舍人。曾巩出自欧阳修门下,完全接受了欧阳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而且比欧阳修更着重于道。因此,曾巩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较少的一家。但曾文长于议论,他的政论文,语言质朴,立论精辟,说理曲折尽意。
  三、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赏析本文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思想,并联系作者的文学主张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明确:本文是曾巩在庆历八年(1048年)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君之请而作。文章从墨池落笔,指出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是“以精力自致”,而并非出于“天成”,进而推及要深造道德,更应该坚持刻苦学习。
  全文把介绍古迹人物和记事议论结合在一起,借事立论,内容精警,用小题目写出了严肃郑重的大主旨,却又写得生动、灵活、简洁、明快,充分体现了曾巩行文的风格。
  本文的另一特点是多用设问句。设问句的大量运用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一泻无余之弊,徘徊吟诵,玩索不尽。前人以“欧曾”并称,在这点上,曾巩是颇得欧阳修“六一风神”之妙的。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古以来,有关王羲之的故事广为流传。请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人收集2~3则,然后准备参加班上的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