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站教案 语文教案 初二语文教案

[初二上]梵高传(节选)(人教新课标)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教学建议
  一、课文概述
  本文介绍了梵高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种土豆的人》的艰苦过程,表现了梵高执著如一的艺术追求和不断探索的可贵精神。人物传记是必须以史料的真实性为基础的,但并不排斥生动、细致的描写。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恰如其分地运用了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使之能很好地为表现梵高的精神气质服务。
  二、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7段)这一部分记述了梵高在创作《种土豆的人》时所遇到的外在的不利环境和梵高自身在艺术上的困惑和缺憾。第1段至第3段叙述了梵高在纽恩南处于一种敌对氛围中。当地的神父已经对他下了逐客令,何去何从成为一个重要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4、5、6段介绍了梵高作品的基本内容及其作品的不足和缺陷,梵高认识到他的作品没有一件可以真正地表现农民的精神实质。这促使他下定决心继续留在纽恩南。
  第二部分(第8段至第18段)这一部分主要记述了梵高在11天内的创作活动。第8段介绍了他第一次在德格鲁特家画全家吃土豆情形的状况。第9段至第17段介绍了他第二次作画的状况。这11天里,他一直在作画,也一直在探索追求。“表现劳动者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即表现出农民的精神本质和性格特征是他的创作目的。为了这一目的,他全神贯注,不顾一切地作画;并一再地推翻自己的作品,这都源于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及他在艺术上的崇高追求。第18段叙述了梵高作画的整体情况,每天都干得很晚并总是进行新的尝试,反映了他不断探索,坚持不懈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第19段至第29段)记述了《种土豆的人》的诞生过程,表现了梵高对艺术的执著。第19段叙述了梵高极度亢奋的情绪状态。“他兴奋得要发狂”。第20段到第29段具体详细地记叙了梵高是如何创造《种土豆的人》的。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又一次地面对着德格鲁特一家作完了画。但他回到画室后,审视自己的作品,发现它还是缺乏内在的精神,他意识到他又失败了。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经过思索,重新工作,终于找到了作画的真谛:通过描绘自然来表现自己的个性。这一意识看起来来得太突然,却是在长期的坚持创造,坚持思索中,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准备才获得的。在第27段中作者描写了《种土豆的人》的画面内容。那是充满安宁的图画,这就是梵高真正想要的。“捕捉那正在消逝的事物中存在着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正是他的艺术追求。因此他在作品完成后得到了彻底的安宁,并带着这幅画开始了新的艺术征程。由此可以想见这幅画创作的成功对梵高在人生和艺术上的重大意义和价值。
  三、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1.正面描写:又可细分为外在行为描写和内在心理描写。在本文的学习中要注意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尤其是关于梵高的心理描写,从中可以窥视其骇人的人格力量。 
  2.侧面描写:要注意韦尔斯神父和德格鲁特一家对待梵高的不同态度,这实际上象征了对前驱者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作者正是把梵高放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矛盾错综的背景下来刻画的。 
  3.虚实结合:应该说作者刻画的梵高这一形象,基本上是符合历史真实的,但也加入了不少合理的想像。
  四、文中的心理描写
  文中有不少心理描写,如第5段是整段的心理描写,真实地反映了梵高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下沉重、迷茫、苦闷的心理状态,也表现出他对艺术的执著和忘我。第17段写道“一种半是愤怒半是无能为力的情绪揪着他的心”,这里是对他在失败后极端痛苦的心情的真实形象的说明。正是他对艺术的执著和认真才令他如此的痛苦不堪。
  五、文中的细节描写
  文中有一些细节描写,如第6段,在他下定决心继续留在纽恩南后,他“瞟”了一眼日历,这个“瞟”字表现了他的果断,他已决定在作品没有达到令自己满意之前,决不放弃,所以他不再考虑其他东西,而只考虑与他作画有关的事情。第22段的一个细节:他把烟斗中的烟末吸得一点不剩,与前面的“点燃了烟斗,站在那里凝神注视着自己的作品”相照应,由此可见他思索时间之久。第23段,梦高面对自己在纽恩南的最后一幅画还是不满意。在长久的思考后,作者写道“他从沙发上起来,扯下画框上的画布扔到角落里”这一个“扯”字有力而迅速,表现出他已有了新的想法,又一次否定了自己的作品,果断坚定。第28段写道“他注视着自己的作品。他笑了”,一个“笑”字充分反映了他引以为豪的成就感与彻底的满足感。 
  六、理解文中的虚构
  传记文学既然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就应该允许有虚构的成分,这也可以说是~种再创造。但是这种再创造一定要符合人物的性格,要达到更高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比如本文虚构了韦尔斯神父与梵高的冲突,并通过斯蒂思母亲的四强化了这种冲突,意在一种严酷的环境里将梵高对艺术的执著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再比如本文有多处梵高的心理描写,这显然是虚构的,但我们却不能说它不合理,因为这些描写真实地表现了梵高的精神世界。正是这种真实与虚构的完美结合,才使得梵高这个形象如此丰满、如此典型。这很容易使我们想到《史记·高祖本记》,其中的不少描写我们可以断言是虚构的(无怪乎有人称《史记》为“谤书”),但我们也可以断言这些描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更为真实的、更为典型的。
  七、抓住人物传记特点进行教学的建议
  分析文章前应先对梵高的生平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作为一篇节选的文章,讲课之前还应当适当介绍该节的前后情节,让学生对梵高有较为整体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学习本文。作为一篇传记文学作品,本文兼有小说的特点,因此在分析文章结构时,可运用小说分析的方法,从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入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课文。与前面所学的三篇课文有较大的不同,本文作者运用文学创作的方法,通过刻画人物来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在讲解课文时,应抓住本文的这一特点,通过分析人物描写,让学生认识、了解梵高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在前几篇传记的学习中,我们强调了传记对史料真实性的要求。而本文却有作者的虚构。因此在讲解时应当注意让学生了解本文是怎样将史料的真实性与描写的生动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梵高是一位世界著名的画家,师生可以在课外查找一些他的绘画作品,上课时展示给大家,了解梵高的创作风格。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从同学的绘画兴趣入手,指出绘画的才技有“天才”可言,但对艺术的忘我追求、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却是日积月累磨炼出来的。今天,我们借助《梵高传》来体验一下画家们忘我的精神境界。
  熟悉课文、掌握字词、理清结构的任务。
  二、整体感知
  l.梵高全名温森特·梵·高,荷兰画家,出生于荷兰的津德尔特,一生酷爱绘画,是画坛上产生重要影响的革新者。他主要活跃在法国,其绘画创作主张色彩的突变和内容的深刻。1890年自杀,年仅37岁,是画坛的传奇人物。他的作品生前不被人们重视,但在他死后,其作品的高超价值才被人们所发现,使梵高成为19世纪享誉欧洲的一颗最辉煌的巨星。
  2.本文选自美国传记文学作家欧文·斯通的《梵高传》。梵高在经历了两次恋爱挫折之后,回到故乡纽恩南,和家人住在一起,但是他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是那些世俗的人所不能接受的,甚至他的家人也因怕他会破坏家庭名声而不愿他回家。其间他父亲去世,他被妹妹赶出家门,租住在一个教堂看守人家中。牧师煽动镇上的人驱逐他,诬蔑他,但是朴实的农民接受他,让他自由地画,耐心地给他做模特儿。终于,在他即将被赶出镇子的最后时刻,他画出了传世佳作《吃土豆的人》,这幅画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农民的生活状况和安于天命、不知反抗的精神面貌,即本文记述的这一段生活。
  3.请几位同学串读课文,其他人了解课文内容,并扫除文字障碍。
  (字词略)
  三、阅读分析
  1.划分全文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一6自然段):梵高被驱逐,但他坚定作画目标。
  第二部分(第7一27自然段):梵病专心作画,废寝忘食。
  这—部分又可分成四个层次:(第7-15自然段)开始创作。(第16自然段)反复修改。(第17-19自然段)最后一天的绘画。(第20一27自然段)名画诞生。这四个层次中,除第二层略写外,都对梵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
  第三部分(第28自然段):离开纽恩南。
  全文围绕着《吃土豆的人》的创作经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梵高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忘我执著的献身精神。在作者的笔下,梵高的形象是那样的清晰深刻,而在行文安排上,紧紧围绕作画选材,每一处笔墨都体现梵高的精神,线索明晰,结构紧凑,突出主题。
  2.文章对梵高进行了哪些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性格,记述他的生活?读出你认为最有代表性的语段。
  提示:有语言、动作,特别是心理描写。本文特别注意了人物心理的挖掘和揣摩,从而更好地再现了梵高的生活,我们在读书中应特别注意体会这一特点。
  3.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揣摩人物心理,把握性格特点。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为分析做准备,精读写得最精彩、最有回味价值的语段。
  3.搜集有关梵高的资料,以加深对梵高的全面认识。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分析了文章的结构,理清了作者写作的思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看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来刻画人物的。
  二、精要分析
  找出第4-5段体现梵高丰富的作画内容的语句。
  提示:自“其中有织工和他的妻子”,……到“又一番风光。”
  第4段中“整整两年的艰苦劳作!成百件的习作!”一句中连用两个感叹句表达什么感情?
  提示:这两句是慨叹,有双重意味,有作者对梵高忘我作画的慨叹,也有梵高对自己两年来作画无数却无名的慨叹。
  梵高作画的最高追求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词句来回答。
  提示:“抓住农民住茅屋和煮土豆的那种精神”,“对农民生活的概括”画出“米莱的《晚钟》”那样的名作。
  “迈着沉重的步子”中“沉重”指什么?
  提示:双重含义,一是因其背着很重的绘画工具,所以步子沉重艰难;二是没有好的绘画立意而心情沉重。
  “一怒之下把他的油画付之一炬”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了梵高对自己的画作要求尽善尽美,他执著的追求不容许有丝毫的瑕疵。
  此段中用到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梵高,展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有行动描写,如“他收拾好画架、颜料、画布和画笔,然后扛着这些东西,迈着
  沉重的步子朝德格鲁特家的小屋走去”。有心理描写,如“他希望这幅画是表现这些体力劳动者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的”。有语言描写,但不是主要描写。这些描写,特别是心理描写,直接反映了梵高热爱绘画,如饥似渴,面对自己的画作要求几乎达到了苛刻的程度。为了作画,他可以废寝忘食,不顾一切。他是一个完美主义的执著追求者,有着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和意志。
  文段用到了哪些表达方式?分别勾出来。
  提示:有记叙、描写、议论。
  文段中的描写是作者的构想吗?为什么?
  提示:这些描写是作者在史实基础上的合理想像和描述,而不是凭空的虚构和幻想,更不是对生活中某类人的共同点的典型集合。因为,本文是传记,有忠于事实的特点。本文用到了文学化的手法来体现事实的内容,是史料的真实性与描写的生动性的完美结合。
  其他语段不再—一举例,学生的题目不一定能达到老师所要求的高度。这就需要老师善于捕捉学生拟题中的闪光点,将可用之处升华,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三、总结、扩展
  总结略。
  扩展:让同学们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
  四、布置作业(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