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目标
1.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活动开阔文化视野,增加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的积累。
3.培养资料信息搜集处理能力,锻炼围绕某一事件进行评说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针对某一问题阐明自己观点的写作能力。
二、教师准备
1.教师向学生介绍几本关于战争的图书或提供有关网址,让学生阅读或查阅。
2.教师要按兴趣和条件,给学生划分活动小组,确定小组负责人,做出安排,提出要求。
3.设计一张活动记录表格,发给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记录填写。表格内容包括活动项目、内容、方式、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等。
三、活动指导
本次综合性学习包括四项活动内容,每项活动又包含若干小项,并非要求每项必做,可让学生自由结成学习小组,自主选择活动项目。
(一)关于“古今战争知多少”。这一活动主题有三项具体内容。
第一项是在一般意义上了解战争,并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重点考察对象,认识战争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第二项活动是对战争的性质作较为深入的分析、思考,并以抗日战争为重点考察对象,这不仅可以借此让学生进一步审视战争,而且可以培养爱国主义感情和人类责任感。第三项活动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要求学生放眼世界,审视当今的国际社会,从世界动荡的现实中、在现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下思考战争。这项活动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如上网等,让学生目睹战争情景,特别是现代战争以及现代战争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从中获得一定的感悟。
(二)关于“记住历史,珍惜和平”。
这一活动主题包含三个小活动,都是对革命传统的调查和回顾,但活动形式有所区别。第一项着重于调查和考察;第二项着重于拜访和访谈;第三项着重于讲演。第一、二两项要求学生多动笔,多看,多听,多记,并尽可能地及时整理;第三项要指导学生在口头表达上多下工夫。选择哪一项活动,要视学生自己的兴趣和当地的资源条件而定。
(三)关于“文艺作品与战争”。
这项活动包括两项小活动,都旨在倡导交流。第一项活动是就战争话题进行文学交流,第二项活动是关于战争的文化交流。这两项活动可以合二为一,让全班同学围绕战争主题开展富有文学、文化色彩的交流活动,可以朗诵名篇名段,可以背诵古今诗词,可以讲故事,可以研讨、交谈……总之,围绕战争主题让同学们有所涉猎,有所积累,有所感悟,有自己的见解。
(四)关于“铸剑为犁应有日”。
这一活动主题包含四个小问题,这四个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因此,对学生的讨论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发言即可。要充分讨论第一个问题,首先要对战争的根源和战争的历史有所了解;要回答第二个问题,就要较为全面、深入地考察战争对科技、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理解第三个问题,可以从这样两个方面来思考:我们热爱和平,向往和平,反对战争;但必要时我们又必须勇敢地迎接战争,保卫和平。开展这项活动,最好利用一些抗辱御侵的史料,结合历史事件来谈。第四个问题是对未来的畅想,当然也要融注理性的思考。回答“是”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见解。
(五)关于写作与口语交际。
1.口语交际。前面四项活动都有进行口语交际的机会,要指导学生随时大胆发言,以此来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言语应对能力。
2.写作。这次作文有三个主题:
(1)记叙这次开展某一活动的经过。这是写记叙文,但记叙要突出重点,可以夹叙夹议,有一定的评述,要真实具体。
(2)分析、评论某一大事或某一个问题。这是写议论文,写这一类作文,最好是把“大事”或“问题”分解成几个方面,从不同侧面、不同层面来认识、思考,同时可对某一侧面或层面重点分析。可以先列个提纲,好好想一想应从哪些方面展开,为此还可以相应地查阅一些资料。
(3)想像未来的尖端武器和战争。这是写想像作文,其中也有说明的成分,当然应在对现代武器和战争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像。也可以写成科幻作品。
四、活动建议
1.战争是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在开展本次综合性学习之前,可以组织观看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或电视剧,以激发学生开展活动的兴趣。
2.可以举办一次战争题材的文学讲座;也可以与历史老师联系,讲述历史上著名的战例等。
3.本次活动内容较多,形式多样,应要求每位学生做好活动记录,作为活动评价的一项依据。
五、活动评价
1.本次综合性学习有四项活动,对各项活动的评价方法应各有差异,评价内容也各有侧重。如第一项活动“古今战争知多少”,其评价侧重于学生对古今战争的知识面和了解这些知识的途径;第二项“记住历史,珍惜和平”,其评价侧重于学生的情感投入和态度表现;第三项“文艺作品与战争”,其评价侧重于学生对有关战争文艺作品的涉猎和理解;第四项活动“铸剑为犁应有日”,其评价侧重于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和思考。评价的重点和方法,教师可事前告诉学生,让评价在活动中起到引导和督促作用。
2.教师评价要紧紧扣住“口语交际”和“写作”来进行,即要时时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口语表达如何,文字表达如何。四项活动的开展都落实到“说”和“写”上来。
3.教师跟踪评价,即教师要参与活动过程,对学生的活动予以督导和评价。教师不可能对每项活动都自始至终参与,可以巡回指导并及时予以评价。
4.学生是评价的主体,也是评价的对象,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可以是相互评价,亦可以采取自我小结、自我反思来进行评价,还可以采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方式进行评价等。
5.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评价进行再评价,亦可通过调阅小组长和每位学生的活动记录实施评价,还可以结合学生的作文情况给予全面评价等。
六、参考资料
1.十八般武艺
“十八般武艺”指的是什么?据明代朱国桢写的《涌幢小说·兵器》说,十八般武艺指的是以下十八种:弓、弩、枪、刃、剑、矛、盾、斧、钺、戟、鞭、锏、挝、殳、叉、耙头、绵绳、白打。
2.三十六计
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途伐虢、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颠、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
3.三十六计之二计解析(赵立、王世英)
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译文】
敌方的情况已经明确,友军的意向却不稳定,这就要想方设法诱导友军前去杀敌,以避免过分消耗我方的战斗力。这就是根据《损》卦“损下益上”的道理推演而形成的谋略。
【评点】
“借刀杀人”其义谓:自己不出面,利用或挑拨别人去害人。语出明代汪廷纳的《三祝记·造陷》:“恩相明日奏(范)仲淹为环庆路经略招讨使以平(赵)元昊,这所谓借刀杀人。”可见,其原意是用于人事关系方面。此语用于战争计谋方面,则指的是为了保存实力,而利用矛盾,借助别国力量去击破敌方的谋略。古代兵家认为,从军事观点来看,当敌我双方势均力敌之时,突然有一支新的强大部队,以第三者的态势出现,这必将是一个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想方设法加以利用。同样,当一个国家容许他的邻国无限制地扩张势力,而不加以阻止时,那么,它的衰落将相随而至。《兵法圆机》下卷《借》篇谓:“古之言借者,外援四裔,内约与国,乞师以救助耳。惟对垒设谋,彼此互角而有借法,借法乃巧。盖艰于力,则借敌之力;不能诛,则借敌之刃;甚至无财,而借敌之财;无物,而借敌之物;鲜军将,而借敌之军将;不可智谋,而借敌之智谋。吾欲为者诱敌役,则敌力借矣;兵欲毙者诡敌歼,则敌刃借矣。抚其所有,则为借敌之财物;令彼自斗,则为借敌之军将;翻彼着为我着,因其计成吾计,则为借敌之智谋。不必亲行,坐有其事。己所难措,假手于人。敌为我资,而不见德。我驱之役,法令俱泯。甚且以敌借敌,借敌之借,使敌不知而终为我借,使敌既知而不得不为我借,则借法巧也。”所借于敌的,可谓多矣,“借刀”总其说而已。行借之时,要突显“智”“巧”二字。
春秋末年,齐简公派国书为大将,率军前去攻伐鲁国。鲁国势弱,不堪一击,形势非常严峻。子贡分析形势之后,认为只有吴国的实力可以同齐国抗衡,可以借助吴国兵力打败齐军。于是子贡便前去游说齐相田常。田常当时急欲铲除异己。子贡以理相劝,劝他不要让异己在攻伐鲁国的战争中轻易得手而取得主动;而应让他们去攻打吴国,借以铲除异己的势力。田常为之心动,但苦于齐国已作好伐鲁的部署,如在此时转而攻吴,怕是出师无名。子贡说:“这事不难,我前去劝说吴国救鲁伐齐,这不就有了攻吴的理由了吗?”田常听了非常高兴。子贡便来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它的势力必定得以强大,接着必将伐吴。大王不如先动手,联鲁攻齐,吴国不就可以借此与强晋分庭抗礼、成就霸业了吗?”子贡又去说服赵国,派兵随吴伐齐,以解除吴王的后顾之忧。子贡这次穿梭游说,实现了预期的目的。他又想到吴国胜齐之后,必然要挟鲁国,而使鲁国不能真正解除困境。于是,他又暗自来到晋国,向晋定公陈述利害关系:吴国伐齐成功之后,必定转而攻晋,争霸中原,劝晋国有所准备,以防吴国的进犯。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亲自统率精兵103000人(其中有越国兵3000人),北上攻打齐国,鲁立即派兵助战。齐军中了吴军的诱敌之计,深陷重围之中,结果齐军大败,主帅国书及其他几员大将死于乱军之中。此战以齐国请罪求和而告终。夫差大获全胜之后,便立即率军转而攻晋。因为晋国早就有所准备,故顺利击退吴军的进攻。这样,子贡充分利用了齐、吴、越、晋四国的矛盾,智于周旋,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使鲁国从弱势而危难之中,得以彻底的解脱。
还有,春秋末年,吴国在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大败越王勾践后,吴王夫差的重要谋臣伍子胥多次建议乘势消灭越国。越王勾践便用借刀杀人之计,离间吴王与伍子胥的关系。越王派大夫文种携带厚礼,前去买通吴王的宠臣伯。伯受贿后,千方百计替越国说话,多次在吴王面前诋毁伍子胥。吴王听信了伯的谗言,以伍子胥阴谋通齐叛吴之罪将其杀害。
在中国古代,这方面事例很多,如曹操借刀杀祢衡等。
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文】
当敌方发生严重危机的时候,就要乘势发兵战而胜之。这正是强者战胜处于困境之敌而采取的重要决策。
【评点】
“趁火打劫”一语,其原意谓:趁别人失火,一片混乱,无暇自顾的时候,去抢人家的财物。此计用于军事方面是指:当敌方发生危机的时候,就要果断出击,以争取迅速取胜。《十一家注孙子·计篇》有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杜牧注曰:“敌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互相攻伐,战事不断。经过长年征战,越国终因不敌吴国,而俯首称臣。越王勾践被扣押在吴国,失去了人身自由。但是,勾践决不屈服,他立志复国雪耻,立下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宏图大志。他表面上顺从吴王夫差,终于骗取了他的信任,被放回越国。
勾践回国之后,依然臣服吴国,年年进献财宝,以麻痹夫差。在国内,勾践则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经过数年的发奋图强,越国的实力大大加强了,人丁兴旺,物丰给足,人心稳定。而吴王夫差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勾践的假象所迷惑,从没把越国放在眼里。他骄横跋扈,拒纳谏言,杀死了名将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闭目塞听;他生活淫乱,奢侈无度;他加紧搜刮,大兴土木,搞得民穷财空。
公元前473年,吴国几乎颗粒无收,弄得民怨沸腾。而正在此时,吴王夫差又北上会盟,以谋取霸主地位。越王勾践认为时机已到,便举兵伐吴。吴国内部空虚,无力还击,很快就被越国打败。
勾践的这次取胜,正是乘敌方内部的危机,而就势取胜的典型战例。
(选自《三十六计》,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4.几首军歌
大刀进行曲(麦新作词)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八路军军歌(公木作词)
铁流两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苦斗十年,/锻炼成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嗨!游击战,敌后方。/铲除伪政权。/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钢刀插在敌胸膛,/钢刀插在敌胸膛。/巍巍长白山,/滔滔鸭绿江,/誓复失地逐强梁。/争民族独立,/求人类解放,/这神圣的重大责任,/都担在我们双肩。
新四军军歌(陈毅作词)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千百次抗争,/风雪饥寒;/千万里转战,/穷山野营。/获得丰富的战争经验,/锻炼艰苦的牺牲精神,/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要英勇冲锋,/歼灭敌寇;/要大声呐喊,/唤起人民。/发扬革命的优良传统,/创造现代的革命新军,/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巩固团结坚决的斗争!/抗战建国高举独立自由的旗帜,/抗战建国,高举独立自由的旗帜,/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公木作词)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我们是工农的子弟,/我们是人民的武装,/从无畏惧,绝不屈服,英勇战斗,/直到把反动派消灭干净,/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听!风在呼啸军号响;/听!革命歌声多么嘹亮!/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的战场,/同志们整齐步伐奔赴祖国的边疆,/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向最后的胜利,/向全国的解放!
5.战争数据(沙路)
古今战争次数统计
从古到今,世界上究竟发生过多少次战争,大致有以下几种统计数据:
据不完全统计,在有记载的5560年的人类历史上,共发生过大小战争14531次,平均每年2.6次。从1740年到1974年的234年中,共发生过366次,平均每年1.6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中,包括现在仍在进行着的,就有87次之多,平均每年2.3次。其间,29次在亚洲,26次在中近东和北非,17次在中、南部非洲,10次在中南美洲,5次在欧洲。
据瑞典、印度学者统计,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这5164年中,世界上共发生战争14513次,只有329年是和平的。这些战争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灾难,使36.4亿人丧生。损失的财富折合成黄金可以铺一条宽150公里、厚10米、环绕地球一周的金带。
据前苏联学者统计,从公元前1496年到公元1861年这3357年间,人类有3130年在打仗,只有227年是和平的。
据匈牙利一位教授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里,世界上爆发470余起局部战争。在世界范围内,无任何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
据美联社调查报告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爆发了大约300场局部战争,大约有1000万人死于战火。
中国历史上发生战争次数
我国是战争频繁之国。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乃至近代,人民起义、人民革命战争频繁;历史上统治阶级内部以及诸侯之间争城掠地的战争更是难以计数。见诸史籍,有些眉目和头尾的战争,从夏朝至明代大约有3300余次,清代有400余次,近代也有数百次之多。我国历史上大约发生战争4000~5000次之多,约占世界历史上战争总数的1/3左右。
两次世界大战有关数据
第一次世界大战统计数据
第一次世界大战先后卷入33国15亿人口。军事行动涉及的领土达400万平方公里,战线长度有2500~4000公里。1914年,英、法、俄三国(含殖民地)总人口7.045亿,动员完毕时陆军兵力达977.7万人;德奥两国(含德国殖民地)总人口为1.3亿人,动员完毕时陆军兵力为634万人。战争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4218万余人,损失2210万余人,其中死亡515万余人;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285万人,损失1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38万余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余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损耗统计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历时4年又3个半月。参加战争的有6个大洲的33个国家,卷入人口达15亿多人,交战双方动员的兵力达6000多万人,其中伤亡3000多万人,因战争而死于饥饿和其他灾害的达1000万人左右,各交战国经济损失约为2700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参战国军队伤亡人数统计略
二次世界大战主要参战国参战兵力及减员率
美国:参战兵力1400万人,减员(指阵亡、伤员、失踪,以下同)人数1070364人,减员率7.6%。其中阵亡占25%,伤员占61%,失踪占14%。
英国:参战兵力1200万人,减员人数1233796人,减员率10.3%。其中阵亡占28%,伤员占38%,失踪占34%。
前苏联:参战兵力2200万人,减员人数12000000人,减员率52.2%。
德国:参战兵力1700万人,减员人数9900000人,减员率58.2%。其中阵亡占21%,伤员占50%,失踪占29%。
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
第二次世界大战共有5700多万人死亡。其中:
前苏联:死亡2060万人,是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
被纳粹军队俘虏的前苏联士兵575万人中有330万人死于战俘营。
波兰:死亡600万人,是受纳粹摧残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仅奥斯威辛等三个集中营被杀害的就有290万犹太人。
德国:死亡730万人,其中有士兵370万人。
法国:死亡81万人;南斯拉夫:死亡170万人;美国:死亡38万人;匈牙利:死亡42万人;意大利:死亡33万人,罗马尼亚:死亡37万人;荷兰:死亡21万人;希腊:死亡16万人;芬兰:死亡8.4万人;保加利亚:死亡2万人;挪威:死亡1万人。此外,欧洲各国被希特勒分子杀害的犹太人和其他人种有500万~600万人;吉卜赛人被杀害50万人。
在亚洲战场,中国:死亡1200万人;日本:死亡180万人。
[初二上]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人教版)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