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这篇课文以饱蘸爱心的笔墨、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气,走出了困境,打开了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扉,变得乐观开朗。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透过描写人物外表的语句,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情感的变化,进而感悟到“掌声”的内在意蕴。因此,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去与文中人物展开充分对话,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通,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去感悟语言,在品味中学习语言,在实践中发展语言,从而促进学生语言与情感的同构共生,实现文心与人心的谐和交融。
[片断实录]
师:同学们,还记得那次演讲课上的情景吗?那阵阵掌声对于腿有残疾的小英来说是多么珍贵呀!它帮助小英走出了困境,从此,她不再忧郁。让我们齐声读读最后一段文字,相信你对掌声会增添一份新的认识和感受。
生:(略)
师:是呀,人人都需要掌声。同学们,这是一个感动人心的故事,请你认认真真地默读课文,看看哪一段文字最令你感动,就请你在这个段落的前面画上一个“△”,然后想想原因。
……
生:课文第4自然段的内容最令我感动。小英是个残疾的孩子,同学们并没有因此而取笑她,反而自发地鼓了两次掌。我觉得同学们很善良,很有爱心,这使我非常感动。
师:(竖起大拇指)说得好!你注意到没有,在这个自然段中,肯定有那么一两句话让你心头一热的,请你读给大家听,好吗?
生:(饱含感情地朗读)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师:说得好,读得也好,请坐。还有哪位同学也认为这段文字使你最感动的?请你也来说说。
生:读了这段话,我也很感动。同学们的掌声是热烈、持久的,是经久不息的,掌声给小英送去了鼓励,送去了信心,使小英的演讲获得了成功,要知道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师:(赞叹地)你体会得真深刻。那么,这段文字当中哪一句话使你怦然心动呢?请你把它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
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博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
师:(出示幻灯,如下)请大家小声读读这几句话,留意加点的词语,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同学们“注视”的目光中包含了什么?
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生:我觉得同学们注视的目光中包含着同情、关心。小英是个腿有残疾的孩子,让平时默默坐在教室一角的她走上讲台去当众演讲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生:我觉得同学们注视的目光中包含着安慰和鼓励。因为小英低下了头,眼圈儿也红了,这说明她既紧张又害怕。在这个时候,她最需要的就是同学们的安慰和鼓励。
生:我认为同学们注视的目光中包含着期望和支持。小英是个忧郁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她心里肯定非常难受、痛苦,同学们应该给她支持,给她信心,给她力量,希望她能战胜自己,勇敢地走上讲台。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呢?
生:小英,抬起头,挺起胸,我们支持你,我们对你有信心。
生:小英,不要哭,现在你已经站了起来,迈出步子,走上讲台吧!我们给你加油!
生:小英,我们理解你,但我们更希望你能战胜自己,打败心魔,勇敢地走上讲台!
……
师: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这千言万语汇聚成了一阵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它打破了沉寂,给小英以莫大的鼓舞,她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同学们,如果你是小英,听到这掌声,你会想些什么呢?
生:同学们非但没有嘲笑我,反而为我鼓掌打气,我要感谢同学们真心的帮助和支持,感谢他们热情的鼓励。
生:是同学们给了我信心,给了我力量,使我战胜了自己,走上了讲台。现在,他们又把掌声献给我,这是对我最好的鼓励,我一定要再接再厉,争取演讲成功。
……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通过这经久不息的掌声告诉小英些什么呢?
生:小英,你演讲得太棒了,我要向你学习哩!
生:小英,你的普通话真标准,真好听,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
生:好样的!小英,我们以你为荣!我们为你喝彩!
……
师:(满怀深情地)小英在这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无数的话语在小英的心中涌动,她有太多大多的话想对同学们说。如果你是小英,你想说些什么?
生:谢谢大家的掌声,它给了我前进的勇气和信心,我会永远记住这掌声的!
生:谢谢同学们,没有大家的鼓励,也就没有这精彩的演讲。放心吧,今后我会振作起来,坚强起来的。
生:谢谢同学们,我想说的话除了“感谢”还是“感谢”!我给大家深深地鞠个躬吧!(做鞠躬状)
……
师:是啊!无数的话语都浓缩在这深深的一个鞠躬之中。同学们,仔细听,掌声响起来了!(稍停后接着说)这掌声里有信任、尊重,有鼓励、赞许,有敬佩、喝彩……这不是普通的掌声,这掌声里有同学们的爱心!同学们,让我们有感情地练读这一段,注意把你的感受表现在你的脸上,融进你的声音里。
师:同学们,此时,你一定对掌声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是这样的吧?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吧。
……
[教后反思]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课堂上,学生由始至终都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他们或披文人情咂摸语言,或移情体验感同身受,或言语交流体悟情感,或感情朗读传情达意,于情智交融中经历了一次愉悦的精神之旅。静心思忖,回头审视,课堂效果如此,原因恐怕在于成功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切实唤醒了学生的心灵感悟,有效调动了学生宣泄情感的欲望,与文中的人物唱和共鸣,与作者的情感同磁共振,产生了“悦目悦心”的情意体验效应。
一、语言感召,唤起情感体验
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是作者以优美的文字表达强烈感情的产物。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以富有感召力的语言,去撩拨学生情感之弦,切实唤起他们情感体验的冲动,在“以情会文”的过程中,使体验更加逼近课文的思想感情。在《掌声》这篇课文的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教者或绘声绘色地描摹场景,或生动传神地再现情境,或情真意切地传递情思,或声情并茂地渲染气氛,令学生如临其境,完全沉浸在那感人的故事情节之中。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使其心灵产生感应,加深了对文本主旨的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需要具有感召力的语言,这其间的关键是语言要饱含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材有深刻的感受、理解、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准确、鲜明、生动地再现课文中的形象,出现心像、音像和视像;也只有这样,才能把主观情感融进相应的教学内容,才能从心灵深处进发出情真意切的语言感染学生,带动他们进入到相应的情境中去。其次,语言要简练生动。“简练”要如孟子所说:“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也就是说,教学的语言,要令人易解明白,做到虽精少而能表达深奥的义理。“生动”则要求语言要有形象感,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实际,进行绘声绘色地描述或讲解,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激发他们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从而较真实地再现作品情境,引领他们步入情感境地,触景生情。
二、情境再现,催发情感体验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让学生置身于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中,能够唤起相应的情绪、情感,有利于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在情境中学会领悟、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联系“投向”、“注意”、“注视”这3个词语通过想象再现了那短短的几分钟之内的场景,不仅体会到了小英既紧张又害怕,既难受又痛苦,既自卑又怯懦的复杂心理,还体会到了同学们那颗关爱弱小者的善良心灵。在学生充分感知情感的基础上,紧接着,手指一张空座说:“同学们,你们看,小英站起来了!一步,两步,三步……近了,近了,更近了……她终于走上了讲台!”在这一饱含深情的语言描述下,又一个情境再现了。我们有理由相信:此时此刻,学生的眼前出现了小英蹒跚而行的身影;他们的眼睛变得格外清澈透亮甚至有些湿润;他们的心底一定掀起了阵阵情感的波澜……这两处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完成了与文中人物进行心灵对接的任务,真真正正品味到了课文所蕴含的内在情愫。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的体验和领悟势必更加深入,认知能力与情感能力也于其中得到了协同发展。
当然,再现情境的方法还有许多,如李吉林老师的“联系生活展示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等都是很好的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各执一端,需要从实际出发,熟练而恰当地综合运用这些具体方法,实现最优化,提高教学效果。
三、角色参与,增进情感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阅读教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亲身体验,就不会有心灵的震撼,也不会在思想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课本中有很多文章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个性也很鲜明。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让学生亲身经历文中角色的动作、语言,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与他们同喜同悲、共乐共怒,无疑能使学生对文本感到真实、亲切,从而强化感受,进而引发共鸣,并且在共鸣中动情。
教学中,我以“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会说……”、“如果你是小英,你会想……”、“如果你是小英,你想说……”等问题诱导学生进入角色,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了学生的“我情我景”。这样一来,学生就融“我”入境,于“身临其境”之中进行推测、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轨迹,在角色参与、角色转换中不但丰富了想象,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增进了情感体验,升华了思想认识,学生所体验到的远远超出了课本上局限的内容。不仅如此,这样的问题设计开放性极强,便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情感,从而驱动了他们一颗颗灵动的心,激发了他们飞扬智慧的语言。学生的精神、情感、思想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体验中也得到了浸润、感染和丰富。
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让学生担当特定的而又是与教材相关的角色,会极大满足学生主体的生命需要,他们会以“主体”的身份去触摸课文精彩的内蕴,情不自禁地去感受,去体验,去表白,往日“被动接纳”的角色会变成“主动参与”的角色。教学时,教师要努力发挥这种“有我之境”产生的巨大而无形的导引效应,千方百计调动学生以往积累的生活、情感、知识等因素,以他们自己独特的感情和经验模式介入和参与到对文本的解读中去,让他们充分经历自读自悟、自主探究、移情体验的过程,不断释放自我潜能,不断蓄积情感,使他们的体验真实而多元且不断深入,进而实现各对话主体在互动交往中的超越与创新。
四、朗读体悟,传达情感体验
感情朗读是进行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体验得到底有多深,需要通过朗读来检验。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基础之上,融会自己的情感披情入境,或抑扬顿挫地表情朗读,或思情并茂地朗朗诵读,寓情于声,以声传情,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该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该悲凉处还它个悲凉,该欢快处还它个欢快。只有如此,才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才能真切地将体验到的情感酣畅淋漓地传达出来。
《掌声》这篇课文的核心语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文字虽不多,但却是情感积聚所在。教学时,每当学生获取情感体验,就引导他们富于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指导时,则要求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让他们在读中促进情感体验,在读中传达情感体验,再在体验之后有感情地再次朗读,引领着体验活动不断走向深入,使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情感熏陶,产生强烈的情绪活动,既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了实处,又使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文章不是无情物”。总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用一切情感因素,方能开启学生的情感闸门,活跃其情感因子,才能使语言与情感共生,文心与人心交融。也惟有如此,才能使课堂涌动着真情,充溢着美感,焕发着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
[片断实录]
师:同学们,还记得那次演讲课上的情景吗?那阵阵掌声对于腿有残疾的小英来说是多么珍贵呀!它帮助小英走出了困境,从此,她不再忧郁。让我们齐声读读最后一段文字,相信你对掌声会增添一份新的认识和感受。
生:(略)
师:是呀,人人都需要掌声。同学们,这是一个感动人心的故事,请你认认真真地默读课文,看看哪一段文字最令你感动,就请你在这个段落的前面画上一个“△”,然后想想原因。
……
生:课文第4自然段的内容最令我感动。小英是个残疾的孩子,同学们并没有因此而取笑她,反而自发地鼓了两次掌。我觉得同学们很善良,很有爱心,这使我非常感动。
师:(竖起大拇指)说得好!你注意到没有,在这个自然段中,肯定有那么一两句话让你心头一热的,请你读给大家听,好吗?
生:(饱含感情地朗读)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师:说得好,读得也好,请坐。还有哪位同学也认为这段文字使你最感动的?请你也来说说。
生:读了这段话,我也很感动。同学们的掌声是热烈、持久的,是经久不息的,掌声给小英送去了鼓励,送去了信心,使小英的演讲获得了成功,要知道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师:(赞叹地)你体会得真深刻。那么,这段文字当中哪一句话使你怦然心动呢?请你把它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
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博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
师:(出示幻灯,如下)请大家小声读读这几句话,留意加点的词语,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同学们“注视”的目光中包含了什么?
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生:我觉得同学们注视的目光中包含着同情、关心。小英是个腿有残疾的孩子,让平时默默坐在教室一角的她走上讲台去当众演讲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生:我觉得同学们注视的目光中包含着安慰和鼓励。因为小英低下了头,眼圈儿也红了,这说明她既紧张又害怕。在这个时候,她最需要的就是同学们的安慰和鼓励。
生:我认为同学们注视的目光中包含着期望和支持。小英是个忧郁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她心里肯定非常难受、痛苦,同学们应该给她支持,给她信心,给她力量,希望她能战胜自己,勇敢地走上讲台。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呢?
生:小英,抬起头,挺起胸,我们支持你,我们对你有信心。
生:小英,不要哭,现在你已经站了起来,迈出步子,走上讲台吧!我们给你加油!
生:小英,我们理解你,但我们更希望你能战胜自己,打败心魔,勇敢地走上讲台!
……
师: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这千言万语汇聚成了一阵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它打破了沉寂,给小英以莫大的鼓舞,她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同学们,如果你是小英,听到这掌声,你会想些什么呢?
生:同学们非但没有嘲笑我,反而为我鼓掌打气,我要感谢同学们真心的帮助和支持,感谢他们热情的鼓励。
生:是同学们给了我信心,给了我力量,使我战胜了自己,走上了讲台。现在,他们又把掌声献给我,这是对我最好的鼓励,我一定要再接再厉,争取演讲成功。
……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通过这经久不息的掌声告诉小英些什么呢?
生:小英,你演讲得太棒了,我要向你学习哩!
生:小英,你的普通话真标准,真好听,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
生:好样的!小英,我们以你为荣!我们为你喝彩!
……
师:(满怀深情地)小英在这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无数的话语在小英的心中涌动,她有太多大多的话想对同学们说。如果你是小英,你想说些什么?
生:谢谢大家的掌声,它给了我前进的勇气和信心,我会永远记住这掌声的!
生:谢谢同学们,没有大家的鼓励,也就没有这精彩的演讲。放心吧,今后我会振作起来,坚强起来的。
生:谢谢同学们,我想说的话除了“感谢”还是“感谢”!我给大家深深地鞠个躬吧!(做鞠躬状)
……
师:是啊!无数的话语都浓缩在这深深的一个鞠躬之中。同学们,仔细听,掌声响起来了!(稍停后接着说)这掌声里有信任、尊重,有鼓励、赞许,有敬佩、喝彩……这不是普通的掌声,这掌声里有同学们的爱心!同学们,让我们有感情地练读这一段,注意把你的感受表现在你的脸上,融进你的声音里。
师:同学们,此时,你一定对掌声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是这样的吧?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吧。
……
[教后反思]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课堂上,学生由始至终都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他们或披文人情咂摸语言,或移情体验感同身受,或言语交流体悟情感,或感情朗读传情达意,于情智交融中经历了一次愉悦的精神之旅。静心思忖,回头审视,课堂效果如此,原因恐怕在于成功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切实唤醒了学生的心灵感悟,有效调动了学生宣泄情感的欲望,与文中的人物唱和共鸣,与作者的情感同磁共振,产生了“悦目悦心”的情意体验效应。
一、语言感召,唤起情感体验
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是作者以优美的文字表达强烈感情的产物。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以富有感召力的语言,去撩拨学生情感之弦,切实唤起他们情感体验的冲动,在“以情会文”的过程中,使体验更加逼近课文的思想感情。在《掌声》这篇课文的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教者或绘声绘色地描摹场景,或生动传神地再现情境,或情真意切地传递情思,或声情并茂地渲染气氛,令学生如临其境,完全沉浸在那感人的故事情节之中。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使其心灵产生感应,加深了对文本主旨的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需要具有感召力的语言,这其间的关键是语言要饱含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材有深刻的感受、理解、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准确、鲜明、生动地再现课文中的形象,出现心像、音像和视像;也只有这样,才能把主观情感融进相应的教学内容,才能从心灵深处进发出情真意切的语言感染学生,带动他们进入到相应的情境中去。其次,语言要简练生动。“简练”要如孟子所说:“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也就是说,教学的语言,要令人易解明白,做到虽精少而能表达深奥的义理。“生动”则要求语言要有形象感,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实际,进行绘声绘色地描述或讲解,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激发他们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从而较真实地再现作品情境,引领他们步入情感境地,触景生情。
二、情境再现,催发情感体验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让学生置身于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中,能够唤起相应的情绪、情感,有利于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在情境中学会领悟、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联系“投向”、“注意”、“注视”这3个词语通过想象再现了那短短的几分钟之内的场景,不仅体会到了小英既紧张又害怕,既难受又痛苦,既自卑又怯懦的复杂心理,还体会到了同学们那颗关爱弱小者的善良心灵。在学生充分感知情感的基础上,紧接着,手指一张空座说:“同学们,你们看,小英站起来了!一步,两步,三步……近了,近了,更近了……她终于走上了讲台!”在这一饱含深情的语言描述下,又一个情境再现了。我们有理由相信:此时此刻,学生的眼前出现了小英蹒跚而行的身影;他们的眼睛变得格外清澈透亮甚至有些湿润;他们的心底一定掀起了阵阵情感的波澜……这两处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完成了与文中人物进行心灵对接的任务,真真正正品味到了课文所蕴含的内在情愫。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的体验和领悟势必更加深入,认知能力与情感能力也于其中得到了协同发展。
当然,再现情境的方法还有许多,如李吉林老师的“联系生活展示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等都是很好的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各执一端,需要从实际出发,熟练而恰当地综合运用这些具体方法,实现最优化,提高教学效果。
三、角色参与,增进情感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阅读教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亲身体验,就不会有心灵的震撼,也不会在思想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课本中有很多文章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个性也很鲜明。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让学生亲身经历文中角色的动作、语言,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与他们同喜同悲、共乐共怒,无疑能使学生对文本感到真实、亲切,从而强化感受,进而引发共鸣,并且在共鸣中动情。
教学中,我以“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会说……”、“如果你是小英,你会想……”、“如果你是小英,你想说……”等问题诱导学生进入角色,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了学生的“我情我景”。这样一来,学生就融“我”入境,于“身临其境”之中进行推测、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轨迹,在角色参与、角色转换中不但丰富了想象,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增进了情感体验,升华了思想认识,学生所体验到的远远超出了课本上局限的内容。不仅如此,这样的问题设计开放性极强,便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情感,从而驱动了他们一颗颗灵动的心,激发了他们飞扬智慧的语言。学生的精神、情感、思想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体验中也得到了浸润、感染和丰富。
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让学生担当特定的而又是与教材相关的角色,会极大满足学生主体的生命需要,他们会以“主体”的身份去触摸课文精彩的内蕴,情不自禁地去感受,去体验,去表白,往日“被动接纳”的角色会变成“主动参与”的角色。教学时,教师要努力发挥这种“有我之境”产生的巨大而无形的导引效应,千方百计调动学生以往积累的生活、情感、知识等因素,以他们自己独特的感情和经验模式介入和参与到对文本的解读中去,让他们充分经历自读自悟、自主探究、移情体验的过程,不断释放自我潜能,不断蓄积情感,使他们的体验真实而多元且不断深入,进而实现各对话主体在互动交往中的超越与创新。
四、朗读体悟,传达情感体验
感情朗读是进行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体验得到底有多深,需要通过朗读来检验。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基础之上,融会自己的情感披情入境,或抑扬顿挫地表情朗读,或思情并茂地朗朗诵读,寓情于声,以声传情,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该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该悲凉处还它个悲凉,该欢快处还它个欢快。只有如此,才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才能真切地将体验到的情感酣畅淋漓地传达出来。
《掌声》这篇课文的核心语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文字虽不多,但却是情感积聚所在。教学时,每当学生获取情感体验,就引导他们富于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指导时,则要求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让他们在读中促进情感体验,在读中传达情感体验,再在体验之后有感情地再次朗读,引领着体验活动不断走向深入,使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情感熏陶,产生强烈的情绪活动,既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了实处,又使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文章不是无情物”。总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用一切情感因素,方能开启学生的情感闸门,活跃其情感因子,才能使语言与情感共生,文心与人心交融。也惟有如此,才能使课堂涌动着真情,充溢着美感,焕发着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