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居民
教材分析
1.基本概念:(1)河姆渡原始居民;(2)半坡原始居民;(3)新石器时代;(4)彩陶文化;(5)母系氏族公社;(6)父系氏族公社;(7)大汶口原始居民;(8)阶级。
2.基本观点:(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是我国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代表;(2)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叫新石器时代;(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4)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处于父系氏族公社,氏族制度逐步瓦解。
教学重点:(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状况;(2)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贫富分化现象。
教学难点:(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的特征;(2)大汶口原始居民氏族制度瓦解的原因和状况。
学生分析
1.知识状态:(1)了解少量与氏族公社遗址考古和科学论断相吻合的古史传说;(2)在小学社会课中学习了“中华民族的祖先和早期文明”,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衣食住与生产有一定了解,对关于黄帝的传说较熟悉;(3)在日常生活中对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活动有基本的认识。
2.认知能力:(1)对具体事物有一定感知能力,能够借助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种种现象描绘历史情景;(2)联系、比较能力较差,对氏族公社生产工具进步引起社会巨大变革不易理解;(3)抽象思维水平较低,对母系氏族公社社会关系、婚姻制度在氏族制时代的演变、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及其进步性都难以理解。
3.学习情绪:(1)对原始居民的发明创造感兴趣,对部分手工制作如弓箭、陶器的制造有浓厚的体验欲望;(2)对原始居民过着平等生活感到新奇甚至盲目向往;(3)部分女生对母系氏族公社妇女社会地位的描述尤感兴趣;(4)一些学生对私有制产生和阶级压迫出现盲目厌恶;(5)喜欢形象具体的历史描述,对抽象的历史结论和历史分析不重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2)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和文化方面的巨大成就;(3)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母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社会特征;(4)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距今年代和社会生产突出的进步;(5)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所代表的父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社会特征;(6)大汶口父系氏族公社后期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
2.能力目标:(1)借助具体的考古学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概括性的论断,培养学生的科学认识方法和基本的判断能力;(2)通过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与北京人、大汶口原始居民社会状况的对比,发展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对人类社会进步的观察能力。
3.德育目标:(1)描述我国氏族公社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2)分析我国氏族公社后期私有制和贫富分化的产生过程,使学生认识阶级和阶级压迫产生的根源;(3)概括我国原始社会演变的历程,让学生初步了解生产工具改进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1)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历史图片、实物及实物模型;(2)绘制一幅《半坡氏族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想象图》(注意场景安排的复合效应,尽量多角度、多层面反映半坡原始居民的衣食住、社会生产和劳动分工等);(3)制作《“男”“女”“妇”“家’等汉字的古篆文写法及其象形、会意》图片;(4)制作《父系氏族公社后期贫富分化和阶级的出现示意图》;(5)将上述各类文字、图片资料和本课知识讲解、小结、反馈各环节中的其他内容合理编程,制作多媒体CAI件(采用交互式模型开发或传统的幻灯式模型开发均可);(6)搜集与氏族公社繁荣及其瓦解的种种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相印证的神话传说材料及古书中关于“大同”的言论等,编印学生课外读物。
2.学生准备:(1)课前温习小学社会课“中华民族的祖先和早期文明”部分知识;(2)课外阅读龚延明主编的绘画本《中国通史·先秦》中“母系氏族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和“父系氏族公社的产生和发展”两部分;(3)课外阅读教师编印的本课学习辅助读物;(4)尝试对家里的器皿进行分类,辨别陶器和瓷器,并找出它们在形状、颜色、质地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哪些远古人类遗址?与北京人相比,山顶洞人有哪些进步?(分两步提问,要求学生不看课本举手回答)
继山顶洞人之后,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原始居民繁衍生息?人类社会又取得哪些进步?(引出新课,板书课题并由教师或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前的引言)
讲授新课
一、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母系氏族及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代表(板书)
1.距今约六七千年(板书)
原始社会是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山顶洞人以后,经过一万多年的变迁,或者说是一百多个世纪的沧桑,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进入到氏族公社繁荣时期。距今约六七千年,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所创造的文化,生动地展现出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图景。(显示《我国氏族公社重要遗址分布图》,闪烁显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提示学生注意具体地点)
2.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板书)
与山顶洞人相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景已大不相同。在制造和使用工具方面,山顶洞人已经懂得磨制和钻孔技术,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则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显示《河姆渡和半坡出土的磨制石器》图片)这时,磨制石器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多。河姆渡出土的石斧、石凿,半坡出土的石铲、石刀,既光滑,又锋利。考古学上把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同学们还记得什么叫旧石器时代吗?(请学生回答)
3.农业、畜牧业和渔猎并行(板书)
生产工具的改进,使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食物比以前丰富多了。那时候,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出现,人们过着农业、畜牧业和渔猎并行的生活。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发展而来的。(显示《我国的原始农业》图片)原始居民在年复一年采集果实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把这些植物加以栽培,“刀耕火种”,由此产生了原始农业。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它是由野生稻逐步培育成的。考古学家在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里发现成堆的稻谷稻秆。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粟,即小米,它是由野生狗尾草逐步培育成的。在半坡原始居民遗址里,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粟。水稻和粟是几千年来人类赖以生存的两种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和粟的种植,不仅是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也是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它表明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板书:最早种植水稻和粟)
原始畜牧业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请同学们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引起学生讨论,让学生说一说)原始畜牧业是从狩猎发展起来的。半坡原始居民用弓箭射猎鸟兽。(显示远古壁画《弓箭的使用》图片,下附: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同“肉”〕。——《弹歌》)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发明弓箭。我国古代文学中保存的《弹歌》是一首很有韵味的原始猎歌(朗读并略加解释),虽见载于上古后期的历史著作,反映的正是原始居民制作弓箭猎取动物的欢快场面。(板书:使用弓箭)恩格斯说:“弓箭对于蒙昧时代……乃是决定性的武器。”因为弓箭大大增强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猎物的增加使驯养成为可能,所以,弓箭在原始的畜牧业产生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饲养了猪、狗、马、牛、羊、鸡,“六畜兴旺”起来。
由于生产水平仍很低下,使用鱼叉、鱼钩捕鱼和使用弓箭射猎,依然是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谋生的重要方式。(显示《半坡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图片)
4.制陶、纺织和建房定居(板书)
农业出现后,粮食成为主食之一,需要大量的容器和炊具,制陶工艺发展起来。烧制陶器是人类首次利用火力改变物质性质的一项重大发明。(显示《原始制陶手工业》图片)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原始居民在生活中发现粘土经过烈火烧过后变得很硬,就用树枝或竹编成坯架,然后涂上粘土用火烧制,发明了陶器。陶器是一种质地较粗,吸水性差,不透明的粘土制品。同学们想一想,你们家里有哪些器皿属陶器?(引起议论,并请学生回答)半坡人使用的陶器具有独特的风格。请同学们看课本中关于半坡陶器的楷体小宇,回答半坡原始居民的陶器有什么特点?(学生默读课义,举手回答提问后,显示《陕西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网纹盆》并描绘图案)半坡原始居民烧制的彩陶是原始艺术的精品,是中国彩陶文化的一个代表。(板书:彩陶文化)
在半坡原始居民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陶纺轮,说明原始的纺织业已经出现。但那时候还没有产生丝织和棉纺,纺织的是麻布。人们穿兽皮和粗糙的麻布衣服。(板书:纺麻织布)
随着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人们的衣食来源较稳定,开始过上定居生活。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会建造草木房屋,河姆渡人还在低洼地方开挖水井。(显示《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
5.妇女组织生产和生活(板书)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社会组织处于哪个阶段?这个阶段有什么特点?请同学朗读:“氏族公社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一段。(学生朗读。)在母系氏族公社阶段,男子主要从事渔猎,有限的猎物不能充分保证全氏族成员的生活。妇女管理原始农业、畜牧业和采集,是生活资料的主要提供者;而且妇女还承担管理住所,抚育子女,制陶和纺织等劳动。妇女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比男子的生产活动的意义更重要。氏族首领由年长妇女担任。那时财产都归集体所有,大家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贵贱贫富和阶级差别,过着平等生活。(板书:财产公有 社会平等)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发明和创造,表明长江和黄河都是中国的母亲河,共同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显示《半坡氏族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想象图》)现在,同学们已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社会生产和生活有不少了解,请大家结合刚刚学到的知识,仔细观察图片反映的内容,描绘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情景。(让一名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主讲,其他学生补充)
二、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及氏族公社瓦解时期的代表(板书)
1.距今约四五千年(板书)
我们的祖先在同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披荆斩棘,艰难前进。大约距今五千年的时候,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一带的原始居民相继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大汶口文化遗址勾画出这一历史进程。(显示《我国氏族公社重要遗址分布图》,闪烁显示“大汶口文化遗址”,然后指导学生读关于大汶口文化遗址的注释)
2.农耕为主,手工业取得显著进步(板书)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时期,农业已是主要的生产部门。粮食有了剩余,一部分人可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手工业技术得到提高。黑陶和白陶两个新品种的产生是制陶工艺进步的突出表现。(显示《大汶口的黑陶和白陶》图片)黑陶采用了高温严密封窑技术,表层乌黑发亮,有像金属器物一样的光泽。白陶用白色高岭土烧制,胎薄质硬,色泽明丽,为以后瓷器工艺的发明奠定了技术基础。(板书:黑陶和白陶)大汶口原始居民还用骨和象牙雕刻了各种工艺品。
3.男子处主导地位(板书)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妇女难以承担越来越沉重的农业劳动,男子成为农业的主要劳动者。萌芽于原始社会并成熟于后世的汉字,似乎有意留下这一历史变迁的信息。(显示《“男”“女”“妇”“家”等汉字的古篆文写法及其象形、会意》图片,并讲解前三个字)男子占据原来由妇女从事的生产劳动,妇女的劳动更多地限制在抚养子女、执帚持家、处理生活杂务的范围,地位渐趋卑微,男尊女卑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4.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板书)
由于生产的发展,到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显示《大汶口墓葬贫富对比图》)大汶口古墓群南北两组墓葬随葬品悬殊很大。北边一组七座墓,随葬猪头26个,陶器工具167件,而且大多数较精美。南边一组四座墓,没有猪头随葬,仅有简陋的陶器、工具17件。那时候,养猪代表着财富,氏族分化成若干个家庭,无“豕”(猪)不成家。(显示《“男”“女”“妇”“家”等汉字的古篆文写法及其象形、会意》,讲解“家”字)贫富分化,私有制出现,逐步产生阶级和阶级压迫。种种迹象表明,大汶口父系氏族公社后期已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
阶级究竟是怎样产生的?阶级的出现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显示《父系氏族公社后期贫富分化和阶级的出现示意图》如下)
(简要讲解上图,让学生认识生产发展对社会关系的决定性影响)由此看来,阶级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进步的必然产物。
请同学们思考:大汶口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的原始居民同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有哪些不同?(让学生按前后桌四人一小组开展讨论,然后回答)
三、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原始社会后期历史的印证(板书)
原始社会是我国历史上缺乏系统的、可信的文字记载的时期,但同学们小学阶段了解到的神话传说,我们编印的本课学习辅助读物中的部分故事,以及课本介绍的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情况。原始社会历史的进步是原始居民集体的贡献,决不只是几个神传英雄的作用。请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加深对原始社会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理解,并要求能相互讲解“炎黄子孙”说法的来历和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巩固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繁荣和氏族制开始瓦解的历史。(显示《我国氏族公社重要遗址分布图》,结合板书内容小结)距今六七千年的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处于我国氏族公社繁荣时期,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母系氏族公社遗址的典型代表,那时已进入新石器时代,有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及手工业,会制造房屋和凿井,过着定居生活。大汶口原始居民在距今四五千年的时候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那时,农耕是主要生产事业,手工业也有了发展。随着生产的发展,到大汶口文化晚期,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加剧,逐步产生了阶级。同学们应记住三个氏族公社遗址的相应位置,这三个位置连线构成英文字母“V”,沿笔顺为:半坡、河姆渡、大汶口。按遗址的阶段特点可以简记作:母系半坡河姆渡,父系中晚大汶口。(板书口诀)作业安排:(屏幕显示)
1.课内作业:做书本练习中的选择题,
教法建议
1.课前指定或适当编印学习辅助读物,给新课学习创造“智力背景”;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锻炼独立思考的品质。
2.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智能和兴趣特征,实施“详史简论”的教学策略,恰当创设历史情景,启发学生思维;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利用具体的考古材料和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3.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本课历史知识编排以点带面、线索感不强的特点,多用前后比较的方法揭示原始社会的进步脉络,帮助学生树立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4.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情景性,制作CAL课件要多选用或创制有动感和声觉的情景;在缺乏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情况下,应充分利用图片、板画、实物及其他传统媒体辅助教学。要求节时高效的原则使用媒体,本着激趣启智的目的选用材料。
5.在课后可组织两类活动:一是历史展览馆原始社会文物参观或新石器时代遗址参观。通过有准备、有目的的参观活动,加深对我国原始居民艰辛的生活和古朴的发明的认识。二是制陶生产参观与动手体验。农村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附近陶瓷作坊,请技术工人讲解和示范制陶工序,然后让学生动手制作粘土容器。城市学校可让学生到博物馆看看远古居民制作陶器的模拟图再试做粘土容器,还可以让学生到“陶吧”体验陶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