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站教案 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上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A案)(人教新课标)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第6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A案)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普遍推广;农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的进步;都江堰的兴修;冶铁业的发展,煮盐业、纺织业、漆器制造等手工业的进步;商业的发展和封建城市的兴盛;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 


2.能力培养 


①通过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指导学生整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的情况,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指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为什么能获得成功,从而培养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要求学生认识 


①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战国时期新兴封建制度显示出巨大优越性。封建制度下农民的地位比奴隶制度下的奴隶有了改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这是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的主要原因。说明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②春秋时期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战国时期闻名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以及农业、手工业的成就,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创造能力。了解这类史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③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政治改革。 


④变法推动了社会前进。经过变法或改革,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教学重点、难点 


农业的发展,尤其是都江堰的修建及作用,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是本课的重点。 


春秋以来,特别是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说明生产关系的改变、社会制度的进步,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各国变法的历史背景是本课的难点之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谁能说说春秋战国时期给你的突出印象是什么?或者说你怎样看待这一时期的历史? 


二、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十分复杂而动荡的一段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结束,封建社会形成的历史时期,总的来说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了解生机勃勃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请大家找到课本第6课,齐读课前提示。(板书课题) 


三、进入新课 


首先,我给大家讲一个传说。(可用多媒体展示,课前录音,老师讲述,也可请学生讲述) 


地处长江下游的吴国国王阖闾命令一个叫干将的工匠为他制造宝剑。干将采了“五山之铁精”,也就是说选了好多地方的铁矿石进行冶炼,失败了好多次,几个月都炼不成。后来呢,有三百个童男童女帮助他鼓动一种叫“橐”的牛皮做的像大口袋似的东西,一鼓一瘪地把空气通过管子送到炼铁炉里,于是炭火着得旺多了,当然,炉温也就高多了,这样,铁矿石才熔化成铁水,真是不容易。对此,还曾有人添枝加叶地说,干将的妻子莫邪也尽力帮助他的丈夫,甚至剪断了头发、指甲投入炉中。终于用这铁水铸成两把宝剑。干将、莫邪从此被人们当作冶铸名匠的先驱而被传颂着。 


好,下面看谁能回答出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时候的事情,又说明了什么? 


(提示:阖闾是春秋末年人) 


干将炼铁为什么先失败了好多次,后来怎样攻克难关?(提高炉温。) 


请大家看课本第一个子目,同座位的同学讨论,指名说说当时农业进步的表现?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一、农业的进步(板书) 


1.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板书) 


(多媒体或幻灯片展示《战国时代的铁制农具》锄、斧、铲、犁)这是当时铁制农具的一部分。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逐步广泛使用,标志着什么呢?请同学们看课本中的一句话──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呢?(社会生产力又叫生产力,就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而决定生产工具水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是能发展改进工具的人)工具的发明和改进是怎样去突破的呢?(科学技术的提高) 


春秋战国时代,生产工具的飞跃发展,即铁工具的广泛使用——它以锋利、坚硬等优越性,远远胜过木、石、铜的工具──必然带来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进步。战国时期,铁农具己经代替了铜、石等农具。 


2.牛耕的推广 


由于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就能大面积地深耕细作,但仅靠人力耕作是相当费劲的,所以,人为了省力,就找牲口、找老牛来帮忙,牵引耕地。在农业生产上大力推广牛耕,这不又是一个飞跃吗? 


3.农业技术的进步(板书) 


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为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战国时期的农民还掌握了什么农业技术呢?(还会积肥、施肥、识别土壤、选种)我国独有的24个节气也大致齐备并能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事了。 


由于农业技术的提高,农作物的品种也大大增加,今天我们所吃的“五谷”即“麦、稻、谷、菽、粟”,在当时都已广泛种植。除粮食生产外,家家户户植桑种麻,为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 


种植农作物,除施肥、选种、管理外,最重要的还要靠什么呢?(阳光、水……) 


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重视治水,到战国时期可以说掀起了一个治理水患、兴修水利的热潮。这是农业发展的需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物质方面的原因,即具备了大规模兴修水利的物质条件──是什么呢?(铁工具的使用) 


没有铁工具,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兴建似乎是不可想象的。战国时各国水利工程中最著名的是──后来中外驰名,堪称世界水利史上的一个创举,至今还为人民造福的都江堰。 


4.水利:李冰──都江堰 


(多媒体或幻灯片展示)都江堰位于今四川省都江堰市,是由战国时期秦国的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发源于松潘高原(海拔三千多米)的岷江,奔腾流泻,进入成都平原,真给人一种“岷江遥从天际来”(《都江堰》清·黄愈)的感觉。江水陡落平川,流速顿减,泥沙沉积,河道淤塞,成都附近的灌县一带常泛滥成灾。而江的东面,却因玉垒山的阻隔得不到岷江水的灌溉。公元前3世纪,李冰被秦王任命为蜀郡郡守,成为这个地方的最高长官。他深入高山峡谷,观山势,察水情,寒来暑往,日夜操劳,制订治水方案,而你能不能为李冰出个主意,做个参谋呢? 


要弄清“堰”,是较低的挡水并能溢流的建筑物。李冰就地取材,后世著名诗人陆游有诗描述:“西山大竹织万笼,船舸载石来无穷”。(《视筑堤》)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正是筑成一道堰,(多媒体展示或出示幻灯片)汹涌而来的岷江水劈分为二:外江、内江,这个分水堰的头像鱼嘴,后延部分叫飞沙堰。凿穿玉垒山,使江水流入成都平原,灌溉千里农田。那引水口俗称宝瓶口。都江堰的修建距今已有两千二百多年,居然符合今天的水利科学,真是神奇!像那分水鱼嘴,怎么就能在冬春枯水季节,自动按比例把大约4/10的江水排向外江,将6/10的江水引进内江,到了夏秋洪水季节,分水鱼嘴又能把比例颠倒过来,就像今天的机械化闸门。至于那飞沙堰的溢洪或挡水,还能排沙,怎么就那样神机妙算,遂人心愿!在宝瓶口那儿就好像有一个专门的调控装置,只能引入必要的用水量,多余的江水,必然是逼迫它们涌向飞沙堰,越过飞沙堰涉入外江。奔腾咆哮的岷江水,从此安流顺轨,成都平原“水旱从人”,赢得“天府”的美称。都江堰之所以闻名于世,不仅仅是因为它选点合理、配套工程严密完整,造价低、功效大,更主要的是它功能齐全,既可防洪,又可灌溉,还有利于航运。可灌溉田地三百多万亩。更为可贵的是都江堰在历经两千多年后,仍在造福人民。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它也焕发了青春,经修整,现在可灌田八百万亩。它不仅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颗明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颂扬着李冰的功绩,“始知秦太守,伯禹亦不如”。(岑参《石犀》)。传说李冰身先百姓,一心为民,志在治水,精力衰竭,在一个漫天风雪的黄昏,他拄着黄荆拐杖,举步艰难,昏倒在雪地上,数日后与世长辞。李冰的事迹光照史册,中国人永难忘怀。 


农业的发展,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大批工匠从奴隶制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很高,这就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请大家看书,看当时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情况如何?请学生代表发言。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板书) 


春秋时期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比欧洲早1900年。生铁及随后产生的一系列冶铁炼钢技术堪称伟大,连受人尊敬的科学技术史专家、英国的李约瑟教授和贝尔纳教授都崇拜地说在冶铁技术方面,中国人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走在世界前列,真可以说是后来者居上!(因最早进行“块炼铁”,我国比其他文明古国晚,而生铁冶炼要早) 


1.手工业的进步:冶铁业、煮盐业、纺织业和漆器制造业(板书) 


多媒体或幻灯展示课本上的图片并作说明,补充展示战国编钟。看谁知道这一大型的青铜器是什么时候的文物?近年(1978年)在什么地方出土? 


2.商业和城市的兴盛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商业的兴盛。(多媒体或幻灯片展现商品交流示意图)东西南北各地的特产汇集中原。商业的活跃又促成了繁华大都市的兴起。(多媒体或幻灯片展现临淄、邯郸)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战国时期新兴封建制度显示出巨大优越性。经济的发展引发了社会变革,战国时期著名的商鞅变法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同学们看书,分小组讨论,指名发言,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 


1.变法的背景(板书)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瓦解在经济上的表现,主要是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封建剥削方式的采取、封建地主和农民两个阶级的产生。 


2.各国变法运动的兴起(板书) 


已经夺取政权的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纷纷进行变法或改革。影响比较大的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他们的变法给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有明显的影响。 


商鞅变法是在秦国落后、秦孝公发愤图强、坚决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历史条件下获得成功的。但是,变法是触动整个社会的大变革。大臣们都能支持吗? 


(多媒体或幻灯片展示)秦孝公召集大臣,共商变法大计。奴隶主贵族势力的代表人物甘龙和杜蛰竭力反对变法,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据理反驳,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王。”课本插图《商鞅舌战图》是这次大辩论的写照。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正在跟反对变法的大臣辩论。他手里拿着竹简,引经据典。响亮地喊出了“便国不法古”的口号(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一定效法古代),坐在他对面的是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的结果是秦孝公最后拍板,说:商鞅说得对。决定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全班将课本上介绍的商鞅变法的内容齐读一遍。 


师生共同分析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板书) 


①承认土地私有(板书)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这就从法律上维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 


②奖励耕战(板书) 


“奖励耕战”包括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两方面的内容。奖励耕织就是奖励一家一户的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以生产粮食布帛多少为标准,凡是努力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免去其本身的徭役。这就促进了小农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源。奖励军功,规定军功以在前线斩得敌人首级多少来计算,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这就严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鼓舞将士勇敢战斗,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③建立县制(板书) 


普遍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使县成为直属于国君的地方组织,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3.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板书) 


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商鞅变法是废除奴隶制建立封建制的深刻的社会变革。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奴隶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被剥夺。新的制度和规定,使秦国上下形成了崇尚耕战的风气,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秦国很快成为国富兵强的封建国家,为此后统一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分小组讨论:商鞅变法为什么能获得成功? 


四、巩固小结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那时我国已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年。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普遍推广;战国时农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的进步;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兴修;冶铁业的发展,煮盐业、纺织业、漆器制造业等手工业的进步;商业的发展和封建城市的兴盛,都表明战国时期新兴封建制度显示出了巨大优越性。商鞅顺应封建制发展的趋势,制订出一系列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法令,并大胆同守旧势力作斗争,从而使变法取得成功,秦国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教法建议 


1.本课采用阅读、讲述、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 


2.将都江堰等制成多媒体课件,以增强形象直观效果,帮助学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