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站教案 数学教案 初三数学教案

[初三]方差 教学设计示例2(人教版)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教学设计示例2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方差、标准差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
  2.使学生了解样本方差、样本标准差、总体方差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方差、标准差、样本方差、样本标准差、总体方差的意义.
  难点:样本方差、样本标准差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有哪些方法?
  引入新课
  在很多实际问题中,只知道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不够的,还需要知道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如何了解数据的波动大小?这正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新课
  引例两台机床同时生产直径是40毫米的零件.为了检验产品质量,从产品中抽出10件进行测量,结果如下(单位:毫米):
  表中数据表成如下形式:
  可在此处让学生用公式②分别计算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还可提问学生a取什么值最好,这样学生能在教师的启发下得到a=40最合适).当学生算出如下平均数:
  让学生思考,两组数据的平均数都等于规定尺寸40毫米时,甲、乙两机床性能是否都一样好?提出问题让学生议议后,再引导学生看图1,让学生认识到“机床甲生产的零件的直径与规定尺寸编差较大,偏离40毫米线较多;机床乙生产的零件的直径与规定尺寸的偏差较小,比较集中在40毫米线的附近.”这说明,在使所生产的10个零件的直径符合规定方面,机床乙比机床甲要好.
  这反映出,对一组数据,除需要了解它们的平均水平以外,还常常需要了解它们的波动大小(即偏离平均数的大小).
  在此处要告诉学生:描述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可以采用不止一种办法.本课介绍“方差”即是一种方法.即:
  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
  要强调“一组数据方差越大,说明这组数据波动越大”.条件许可时,还可介绍③式可表示为:
  接下来可以请两个学生计算引例中机床甲、乙两组数据的方差.
  从0.026>0.008可以比较出,机床甲生产的10个零件直径比机床乙生产的10个零件直径波动要大.(接下来教师再给出如下例题.)
  例1已知两组数据:
  分别计算这两组数据的方差.
  讲此例后,要强调求解步骤为:
  (1)求平均数;(2)求方差;(3)比较方差得出结论.
  此后接前面问题说,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的方法还可用一组数据的标准差,即
  公式④(即标准差)也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重要的量.
  在本节引例中,两组数据的标准差,可让学生算一下,得出:
  说明:计算标准差要比计算方差多开一次平方,但它的度量单位与原数据一致,有时用它比较方便.
  小结
  1.本课学了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的公式③.
  2.本课在方差的基础上又学了计算一组数据的标准差的公式④.
  练习:选用课本练习题.
  作业:选用课本习题.
  四、教学注意问题
  要注意通过例题讲好求方差题目的解题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