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素质教育目标
( 一 ) 知识教学点
1 .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特殊的语言现象。
2 .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 二 ) 能力训练点
1 .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
2 .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
( 三 ) 德育渗透点
揣摩文中寓言的寓意,用以指导现实生活。
( 四 ) 美育渗透点
欣赏文章寓说理于寓言中,诙谐幽默,耐人寻味的特点。
二 . 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首先要弄懂文中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其次要在初通文意的基础上,分别把握两篇文章的主旨,并通过查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深刻领会其寓意和内容;再次,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要能从语言层面上更进一个层次,提高到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来品味、欣赏文章的巧妙设喻、寓意深刻等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进而试着写 400 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本课是《孟子》单元的最后一篇,学习过程中还要能把本课所选两篇短文和前面三篇课文进行比较,深入、系统地把握孟子的思想体系和孟子散文的艺术风格,并通过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资料,培养自己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三 .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应是文章寓意的理解,课前教师 可指导 学习阅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寓言故事,并联系以前学习过的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把握先秦散文中运用寓言说理的特点。学生课前应在疏通课文 文 意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和资料查阅,写出自己对文章理解的书面材料,以备课上交流,并能在归纳总结寓言特点的基础上,写出本文的鉴赏提纲。
四 . 课时安排
1 课时
五 .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课前印发“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寓言故事的原文,指导学生把握、归纳寓言的特点。学生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组内分工合作,分角色准备,准备好白话、文言两种台词,以备课上朗读,并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讽刺、幽默的艺术特色,领略孟子散文的另一种艺术风格。
六 . 教学步骤
( 一 ) 明确目标
板书“知识教学点”内容。
( 二 ) 整体感知
1 .导人课文
孟子散文长于议论,雄辩滔滔,纵横 捭阖 。《齐王晋文之事》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这一风格,《庄暴见孟子》的精辟的对比,《孟子见梁襄王》精妙的比喻又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孟子散文的风采。其实,孟老夫子不仅长于议论,他还很善于讲故事,在讲故事中阐发他的政治主张乃至人生哲理,是孟子散文的又一道风景。
2 .引导学生复习,整理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
( 本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课,有必要对孟子作 一 总结,以便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系统化。 )
孟子 ( 约前 372 —前 289)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 轲 , 邹 ( 今山东邹县 ) 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孟子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 以士的 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 ( 魏 ) 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 迂 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3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
《齐人有一妻一妾》诙谐幽默,耐人寻味,是《孟子》散文中的名篇。文章通过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那种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课文先是故事的序幕,简单地交代了背景,引出了人物。再是故事的发生,写齐人的诡秘行动和对妻妾的夸耀。然后是故事的发展,写妻子的怀疑和妻妾的商议。接着 晕 故事的高潮,写妻子的追踪侦察和齐人“餍酒食”的真相。最后是故事的结局,写妻妾的羞惭愤恨和齐人恬不知耻的丑态。
《弈秋》在《孟子》原文里是说“王不智”的问题,但学习下棋是否专心效果不大一样这个例子,强调做事要专心致志,却具有普遍意义。从原文中“无或乎王之不智也”看,当是有人把“王之不智”归咎为孟子辅导不力,孟子为自己辩解。孟子 用培养 植物来比喻培养人,一暴十寒,自然达不到培养的目的。自己接触王的机会少,而王身边却不断有人给他泼冷水,自己又能怎么样呢 ? 只好以下棋为喻,即使是让 弈秋这样 的围棋高手教人下棋,也是聚精会神的学得好,心有旁骛的学不好,这和老师没有太大的关系,也不是他不聪明,而是没有专心致志的缘故。
( 三 ) 重难点学习及目标达成过程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黑字词,并翻译下列句子 ( 投影,学生口答 )
① 蚤 起, 施 从良人之所之
②良人未知也, 施 施 从外来,骄其妻妾
③ 又顾而之 他
④ 惟弈秋之 为听
⑤ 思 援 弓缴而射之
⑥为是其智 弗 若 与 ?
2 .学生精读课文,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小组内形成答案,班级交流,教师点拨明确 )
(1) 《齐人有一妻一妾》中,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揭示齐人的丑态的 ?
[ 点拨 ] 从五个方面来层层揭示齐人的丑态:一、齐人对妻子夸口,树起一个极度膨胀的完美形象;二、妻子的怀疑和妻妾的商量,对齐 人虚托 的完美形象展开第一次审视;三、妻子的追踪和齐人真面目的显露;四、妻子的羞愧 和哭骂 ,对齐人行为的否定;五、齐人无耻得意的另一种丑态。先以齐人的言语夸张自己的正面形象,又以妻子的视线层层揭开一个丑陋的真面目。最后又一次描绘齐人 “骄”言时的 洋洋自得, 虽再次 回到开篇的状态,却给予齐人最有力的一击。以时间为序,将齐人反差强烈的两个形象作了三次铺展,突出其虚伪的本质,有较强的讽刺意味。
(2) 两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分别是什么 ?
[ 点拨 ] 《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引文末尾省略了一句表现作者观点的话:“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 泣 者,几稀矣 ! ”从作者的说理意图看,本文讽刺了那些无耻的为钻营富贵 利达而抛弃 人格尊严的人们。《弈秋》则讽刺了那些在修学和做事上没有恒心、不够专一的人们。
(3) 两篇短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试分析其在文中的运用及作用。
[ 点拨 ] 《齐人有一妻一妾》中有两重对比。一是齐人自身行为的对比:坟场的“乞”与妻妾面前的“骄”;真相与表象的对比,人物内在的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庄重自足形成强烈的反差,达到了美学上的滑稽效果,形成了尖锐的讽刺。二是妻妾与齐人在人生准则上的对比:齐人在坟场乞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甚至在足不出户的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两个妇道人家能明大理,强调在追求“利”的同时能注意采用正当的手段,要“行丈夫之道”,不能苟且,不能诡谲。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人不齿行“妻妾之道”的却恰恰是大“丈夫”。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从更深层次上揭露了齐人的丑态,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立场观点。《弈秋》的对比集中体现 在弈秋两个 弟子学习专心程度与学习结果的差异上,揭示了作者关于态度与结果有必然因果联系的观点。
(4) 试结合 《齐人有一妻一妾》,谈谈本文所体现出的幽默、诙谐的语言特点。
[ 点拨 ] 孟子的寓言情节简单,有时仅仅是一个情景性的设喻,却又可笑、夸张而荒诞,形成了语言风趣幽默,寓言显豁的艺术效果。《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齐人去坟场求乞祭祀剩余的食物,不至 餍 不返,归家时又在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一个“乞”,一个“骄”,满足可笑的虚荣心,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生活中未必有这样的人,但不能否定在求取财富与地位的时候,有人做着与齐人一样的勾当。
作者在这些寓言故事中,极尽夸张之能事,让读者在人物夸张变形、有悖于常情的举动中,领悟到作者传达的深刻道理。
( 四 ) 总结扩展
[ 总结 ]
这两篇短文都是孟子在论辩时穿插进来的寓言故事,故事有头有尾,叙述紧凑集中。情节勾连而下,颇富戏剧性。故事虽短,但一波三折,妙趣横生,好像一幕精彩的讽刺喜剧,引人人胜。
不论叙事还是对话,都简练准确,生动传神,有力地突出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如“必 餍 酒肉而后反”的“必”字,显示了齐人可耻行径的经常性。“尽富贵也”的“尽”字,表现了齐人吹嘘、夸耀的丑态。《弈秋》中的两个人物形象也是如此,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对比鲜明,使人物形象生动突出。
学习这两篇短文,要充分把握以上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揣摩孟子当时的语态、语调,从而深入领会文章的寓意,领略文章的妙趣。
[ 扩展 ]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逢蒙学射于 羿 ,尽羿之道,思天下惟 羿为愈已 ,于是杀 羿 。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 明仪曰 :“宜若无罪焉。”曰: “ 薄乎云尔,恶得无罪 ? 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 庾 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 ? ’问其 仆 曰:‘追我者谁也 ? ’其 仆 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 ! ’其 仆 曰:‘庾公之斯也,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 ? ’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伊公之他学射于我。 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 庾 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 ? ’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 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 ’抽 矢扣轮 ,去其金,发乘 矢 ,而后反。”
( 选自《孟子·离娄下》 )
1 .下列句子中加黑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思天下惟 羿为 愈 己愈:超过
B . 恶 得无 罪恶:怎么
C . 薄 乎云尔,恶得 无罪薄:淡薄
D .其 取友必 端 矣端 :指品行正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夫尹公之他, 端人也 ,其 取友必端矣 。
译文:
②今日之事, 君事也 ,我不敢废。
译文:
3 .当子濯孺子听说追赶他的人是 庾 公之斯时,他立刻下了结论:“吾生矣 ! ”他的依据是什么 ?
答:
4 .孟子为什么认为 羿 有罪 ? 他用什么方法说明这一观点。
答:
[ 参考答案 ]
1 . C2 .①那个尹公之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啊 ! 他所选取的学生 ( 友人 ) 也一定是品行端正的啊 ! ②今天的这件事情,是国家 ( 国君 ) 的大事情啊,我不敢贸然废弃。 3 . 庾 公之斯的老师是自己的学生尹公之他,而尹公之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他的学生也一定是个品德端正的人,学生不会射杀自己的老师,也不会射杀老师的老师。 4 .因为羿本身不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所以收的学生品德也低下。用了对比的方法。
( 五 ) 布置作业
1 .课外阅读《语文读本》 P322 《攘 鸡 ) ,并改编为白话文。
2 .阅读《语文读本》 P325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高三上]短文两篇 齐人有一妻一妾 弈秋(人教版)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