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 .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 .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 .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
在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
教学方法
自读学习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 教学引入: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 . 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卒然( c ù) 沛然( p è i ) 嗜杀( sh ì) 枯槁( g ǎ o ) 恶乎定 ( w ù)
三 . 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四 . 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 语人曰 语:告诉
②天下 恶乎定 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 之人牧 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 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 矣 引:伸长
五 . 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同“猝”,突然
B 每得降 卒必亲引问 之 士兵
C 初 , 鲁肃闻刘表 卒 死
D 卒岁之收 , 不过 亩四石 整个,全
②一
A 谁能 一 之 统一
B 用心一也 专一
C 一鼓作气 第一次
D 一 夫作难而七庙 隳 一个
E 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经
③就
A 由水之就下也 往
B 金就 砺 则利 靠近
C 指物 作诗 立就 完成
D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登上
六 . 分析简答:
1 .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 .梁襄 王缺乏 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 .既然梁襄 王缺乏 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 .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 喻 百姓,以“雨露” 喻 君恩,就清楚地 向梁襄王表明 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七 . 再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提示:本文的比喻虽是假设,但具体可感,犹若真实的事情,关键在于其情境性很强。而油然作雨、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词句,千百年来更是一直活在人们的口中。
八 . 完成课后练习 一 ,讨论:如今的国际社会,谁能一统天下?(正义的力量,人道的力量;霸权主义只能走向末路。)
九 . 完成课后练习二。(综合本课所有通假字)
①卒然问曰 卒同“猝” ,突然。
②则苗 浡然兴 之矣 浡 同“勃”,生机盎然。
③由水之就下 由同“犹”,就像。
十 . 课外阅读: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 囿 方七十里,有 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 囿 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 囿 方七十里, 刍荛 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 囿 方四十里,杀其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 阱 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 .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有什么好处?
提示:对比、反问手法。增强了说服力。
2 .这篇文章中的这种观点与哪一篇相同,具体说明。
提示:同于《庄暴见孟子》,都是阐释“与民同乐”思想。
十一 . 课外作业:
1 .熟读课文。
2 .阅读《文学读本》上选读的孟子文章。
[高三上]孟子见梁襄王(人教版)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