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站教案 语文教案 初三语文教案

[初三下]《藤野先生》教案9(人教版)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一. 教学目标: 
  1. 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 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叙事线索。 
  3. 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明确文章的线索,探讨文章的主题。 
  2. 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3. 联系材料,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三. 教学安排: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 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并阐述理由。(有老师、 父母、朋友、还有偶尔相识的陌生人)  再让学生说说在成长中,哪件事最让你难忘? 
  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文章。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他与先生的交往。鲁迅先生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与我们刚才所讲的原因是不是一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课文。 
  2. 复习有关《朝花夕拾》的知识。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名称。然后说说在《从》《阿》及《藤野先生》三者之间的先后顺序。 
  顺序是《阿》《从》《藤野先生》,作品是按照作者成长的经历来排列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散文集。 
  二.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 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 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事情? 
  (2) 文章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还写了什么地方的事情?你能说出文章中的地点变化吗?  
  2. 明确:  
  (1) 文章以作者在日本仙台求学的经历为线索,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即写了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的关心,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即离开仙台等一系列事情。 
  (2)重点写了发生在仙台的事情,此外还写到了东经等地的事情。文章中的地点变化:东京——仙台——中国。 
  三.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文章的叙事线索,以次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在东京的所见及去仙台求医的缘由。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弃医从文的经过。 
  第三部分(36-38):回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思念。 
  四.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 朗读课文前三段,体会鲁迅文笔特点。 
  2. 讨论交流: 
  (1) 这部分文字所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2) 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你能够通过具体的语句来分析吗? 
  明确: 
  所描写的对象是“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对他们是一种厌恶之情,这是从他们逛公园,赏樱花,梳辫子,学跳舞等事情中可以看出。这也许也是鲁迅为什么要离开繁华的东京的原因所在。 
  (3) 一些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 
  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文章中这样描写“清国留学生”:“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 
  这段文字在准确地形容与细致的描写的基础上,作者还把“清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刻画出来了,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到东京之后,则不思进取,反而追逐时髦,将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尤其可悲的是,始终不忘记那条象征落后和耻辱的大辫子,反而将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恶心。文章用比喻和反语夸张,将讽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 
  第二课时 
  一. 复习上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 文章的主题是记叙在仙台求学及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经历,那主要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呢?说说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 
  文中主要写了修改订正讲义、订正解剖图、担心我怕鬼、问中国女人裹脚等四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严格要求以及对学术的孜孜不倦的求实精神。 
  2 作者初见藤野先生时,藤野先生是什么样子的? 
  明确: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通过肖像描写,写了他的穿着,穿插了他穿衣服的掌故,表现了藤野先生是一个不注重穿着的人,生活朴素、简单。 
  3 朗读第24-31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那几件事?从中可以反映出作者何种思想感情?请用文章中的语言说明。 
  明确: 
  写了两件事,即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 
  鲁迅先生对自己到仙台学医的动机,在《呐喊》自序中写到“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有促进了国人对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选择了医学这一职业的。可是,当在学医的过程中,看到了枪毙中国人的影片后,而且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鲁迅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于是促进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产生。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是做毫无意义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素,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首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看电影受刺激,固然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但不能理解为偶然因素,如果我们分析  当时的社会状况,鲁迅先生的思想转变还有起深刻的社会原因,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潮流。早在弘文学院学习时,他就常和许寿裳等探讨如何改变“国民性”问题,考虑如何提高国民素质,期间还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的影响。 
  4 我想现在肯定有些同学会有想法,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写这几件事? 
明确: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滋事是给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事件是作者告别藤野先生的直接原因。总之,这些材料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有密切关系。同时还表现了作者那份强烈的爱国热情。 
  第三课时  
  1  到35段,已经完成了对藤野先生的回忆,为什么作者还要说自己回国以后的一些感想呢?  
  讨论明确:此部分一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之大,另一方面表现我在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誓言。 
  2 朗读这一部分,画出我对藤野先生思念的句子我影响之大的句子以及表现我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句子。 
  3 结合课后练习一,文章以回忆藤野先生为主,为什么还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我在日本的遭遇和思考呢? 
  从整篇文章的结构来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注意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匿名信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 
  所以,这样一位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也是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来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从这点看,我们教材倾向于第一种观点。 
  三 小结: 
  课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鲁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暗线组织材料,体现了藤野先生崇高的精神和鲁迅深切的爱国感情。文章语言精练,幽默而又犀利,抓住了人物的特征,生动而又传神,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好好借鉴,用我们的笔记住我们最怀念的人。 
  四  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没有民族偏见——怀念先生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实习    问中国女人裹脚 
  暗线:鲁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