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站教案 语文教案 初三语文教案

[初三下]《回延安》教案2(人教版)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教学设想:
  诗歌重在诵读。通过朗读,可以逐步由认知生字词,深化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等。可以将朗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或范读,或齐读,或分组读,或对口读,变化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并由浅人深进行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全诗
  
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引导学生逐步由表及里地体会到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有关方面的知识要点。
  1.教师范读全诗。
  (1)教师范读。
  (2)疏通字词障碍。参照“教学设计(A)”。
  2.学生初读全诗,体会诗歌的基本特点。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2)要求学生说说:这首诗和自己以前所读的新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3)教师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
  明确:①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②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
  ③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④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对于“比兴”的艺术手法,教师可以适当多加介绍,以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生再读全诗,逐步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采用问题组合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问题组合一:
  (1)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2)概括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写下表: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
  (3)体会: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2.问题组合二:
  (1)学生齐读第一部分内容,然后标画出表现诗人回延安心情的动词。
  (2)请选用其他意义相近的动词来替换你所标画的动词,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
  (3)指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内容,思考:诗人写过去延安的生活,有什么意图?
  (4)自读第三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这一部分内容想像诗人与延安亲人相见时的场面,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5)在写与延安亲人见面的场景时,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出这个热闹的场面的?
  (6)女生齐读第四部分,然后从中选用一个词语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7)男生齐读第五部分,然后画出表明延安的历史功绩或者影响的词语或句子。
  (8)回答:诗中写道:“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徒着咱英雄几辈辈人……”这两句话如何理解?
  3.问题组合三:
  (1)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请大胆谈谈你的看法。
  
四、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引入新课时的学习。
  二、指导朗读,要求读出诗歌中的感情。
  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然后教师引导评判朗读在感情表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2.介绍写作背景。
  介绍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背景的把握,领会作者对延安的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增强朗读的情感表达力。
  3.学生自由地散读全诗,要求尽量读出感情。
  4.听朗读带,比较自己与朗读带中的朗读在感情方面的表达差距。
  有关朗读的指导请参照“教学设计(A)”。
  5.指名学生朗读全诗,或者学生齐读全诗。
  学生朗读后,教师注意及时准确进行评价,指出其中的优劣,进一步把握朗读的要点。
  三、体会诗歌中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1.学生默读全诗,思考:这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哪些?
明确:主要有比兴和夸张。特别是比兴手法的运用,为诗歌增色不少。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诗句体会各种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
  
四、学习迁移
  1.课前布置: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2.交流。
  指名学生讲述与延安有关的故事或介绍有关延安的资料。3.要求学生在课后利用自己查找出来的资料,自由组合,5—10人一组,编一个“延安特刊”,比比哪一组编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