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的
认识本诗所表达的生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结合播放幻灯片“鲁迅简介”、“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臧克家简介”、“写作背景”)
在小说《故乡》中,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对人民群众深挚的爱和他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迫切愿望。“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他生活中的座右铭。尽管他在1936年10月19日就逝世了,但广大人民却永远铭记着他,铭记着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1949年10月19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的第一个鲁迅纪念日。全国各地人民第一次公开而隆重地纪念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感慨很深。于是在11月1日写成诗歌《有的人》,“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
解题
如果没有副标题,你能知道本文是为纪念谁而作吗?
【知道】诗中没有点出鲁迅的名字,但由于诗中化用的 “俯首甘为孺子牛”和《野草》序言为人所共知,所以也就不言而喻了。
【不知道】(引出下题)
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参考】因为这首诗不仅歌颂了鲁迅,也热情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与恶势力作斗争的革命战士。同时,还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他们的对立面——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
朗读课文(请中等生朗读)
回忆上两节课掌握的有关诗歌朗诵的技巧、要领,评价该生的朗诵,指出其朗诵的不足在于没有读出诗歌中的爱憎情感。
诗歌中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对比
填词成句〖根据诗歌中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
( )的有的人与( )的有的人之间的对比
【参考】虽死犹生 虽生犹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剥削压迫人民
默默奉献 沽名钓誉
无私 自私
为人民所颂扬 为人民所唾弃
看图讨论
第2—4节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对比的?
〖明确〗分别是从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人生目的、社会影响三个角度进行对比的。
为人民鞠躬尽瘁 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横行霸道却恬不知耻、自我标榜
利用权势为自己树碑立传,妄想“流芳百世” 为革命不惜牺牲
极端自私 不惜牺牲自己
第1节与第2-4节之间是什么关系?
【参考】果因关系(总分关系)
第5—7节与前四节在内容、结构上有怎样的联系?
〖明确〗因果关系(前三段写两种人对人民截然相反的态度,后三段则逐一写出人民对他们的不同回报)、逐一对应的关系。
为什么说“把……早”?如何理解“只要……野草”?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想“把名字刻入石头的”,活着早已被人民唾弃,死后也只能遗臭万年,“烂”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而一旦“春风”劲吹(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将一片青绿(甘愿为革命献身的先驱者将会后继有人)。前句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讥讽、嘲笑、鞭挞、讨伐;后句是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的生命力和不朽精神的热烈歌颂。
第7段中说“他的下场可以看到”,这个“下场”在前文的什么地方已经体现了?“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一句中“抬举”一词是什么意思?
〖明确〗“垮”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可耻的失败下场,“烂”表明他们会遗臭万年。“抬举”在这里是推崇、尊崇的意思,“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小结: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这首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两种人的生死进行评价;第二部分写两种人对待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第三部分写人民对两种人的截然不同的态度。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虽生犹死”和“虽死犹生”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诗歌采用对比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使正反面人物对比得更为鲜明,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这是一首富含生活哲理的诗。诗中告诉我们哪些通俗而深刻的道理呢?
〖明确〗有很多方面的道理,例如:人,到底应该怎样活着?应该如何对待广大人民群众?我们纪念鲁迅,是因为鲁迅有高尚的人生观、伟大的人格,我们应该像鲁迅那样,为人民而活着,勤于工作,乐于奉献,追求最有价值的人生,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才能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那些瞧不起人民大众甚至与人民对立的人,那些一心为自己谋私利的人是渺小的,他们只能被人民大众所唾弃。
主题
这首诗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阶级,深刻地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真理。
本诗的议论有何特点?
这首诗纪念鲁迅,主要不是介绍鲁迅的生平,追记鲁迅的业绩并作评价,而是对比讨论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和价值,特别提出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从而提炼出深刻的哲理,启示读者,议论用语形象生动。
(一)人生 活着——死了 (虽生犹死)
价值 死了——活着 (精神永存)
(二) 1.对人民 “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态度 俯身“当牛马”,恭恭敬敬
不同 2.人生 为自己,“想不朽”
表现 目的 为革命,愿牺牲
3.社会 他活着,别人不能活
影响 他活着,别人更好活
(三) 1.人民把他摔垮
人民永远记住他
不同 2.名字“烂得更早”
结果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3.“下场可以看到”
“抬举得很高很高”
布置作业:
从古今中外的实际生活中,分别找出两种人的实例来,并扼要加以分析,表明自己的看法。
“野草”的含义是( )
A.指鲁迅的散文集《野草》。
B.献身于人民事业的不追求个人名利的人。
C.泛指像鲁迅的《野草》一样揭露旧社会的文艺作品。
D.不畏牺牲,为人民服务的人。
这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诗选入教材时,作者曾作了修改。下面选举三例,研究诗人为什么要这样修改?你赞同诗人这样修改吗?说明理由。
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修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倒;
修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念他!
修改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用自己想出来的富有哲理的诗句作为诗歌的第一节,写一首类似的抒情自由体诗歌。题目也可以取作《有的人》,副题另加,要求能运用对比手法。
[初三下]《有的人》教案3(人教版)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