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点:
1、顺畅翻译全文。
2、认识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难点:
1、个别重点词句的翻译。
2、愚公的形象及故事的寓意。
教学方法:活动性阅读教学法(有条件的应结合多媒体教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竞赛活动导入(设问式导语,可不抢答,只引起思考):(用投影)
“愚公移山”是(多选题):(答案:全选)
A、寓言故事 B、神话故事 C、成语 D、文章名 E、歌曲名
师:由此可见,“愚公移山”是极有名的寓言故事,它所包含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它作为成语,在现实(口头、书面)中,经常会用到。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会对这个故事有更全面的了解,会加深对故事所包含的意义的认识,或许还会对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于列子(略);检查预习:注音(略)。
二、口头表达活动:
那么,谁能讲讲这个故事(讲故事,不是翻译)?(生举手,讲后师评价,给个人记分)(此活动既练表达,又使教师了解预习情况,为下边的翻译作准备)
三、朗读。师:接下来,我们看故事的原文是怎么讲的。
1、范读(或放录音)。
2、生齐读,师正音。
四、翻译。
1、第一自然段:(师为主译,重点词:方、阳)(投影。图示法,后边第二、四自然段均会用到。)
图示一:华北地区图:有关省区、黄河、长江、汉水、渤海等。(见附图)
图示二:山水阴阳示意图。(见附图)
穿插竞赛活动:(抢答,给四人小组记分)
“方七百里”是指:(答案:B)
A、周长七百里 B、四边长七百里 C、七百平方公里
2、第二自然段:生为主译,重点词:且、惩、险、曾、如……何、焉、诸、箕畚。
⑴四人小组分角色读:愚公、妻、“杂”、陈述语。
⑵每人口译,质疑互助。
⑶小组派代表质疑,别组作答或师答。
⑷指定某四人小组译全段(或分二组译),师或生指正。
3、第三自然段:生为主译。重点词句:甚矣,汝之不惠;毛、虽、匮、亡。
(具体操作步骤如第二自然段。愚公、智叟角色要读出语气与感情。)
4、第四自然段:师为主译。重点词:已、之于(诸)、陇断。
5、通译全文:
⑴每人口译全文(趁热打铁,加强记忆。)
⑵情境翻译表演:(给四人小组记分)
①抽一四人小组分角色译“聚室而谋”对话内容;
②抽一四人小组分角色译“智愚舌战”对话内容。
(由译、演活动进入故事情境,过渡到对内容、写法的理解。)
五、质疑活动。(师预先准备,与生的质疑相结合)
师:刚才我们依靠集体的智慧攻下了第一关——翻译关,现在我们同样要用集体的智慧攻下第二关(最后一关)——内容与写法关,大家有没有信心?那么,大家对这个寓言的内容、写法方面有何疑问?或者说它在内容、写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质疑点:)
1、第一段写山之“方”、“高”有何作用?写其“本在……”有何用?(烘托移山之难;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2、第二段哪些语句写出了愚公一家移山的决心和情景?愚公是个怎样的人(涉及第一、二、三段)?(第一问略;志大智高,不畏艰难:山之大、年之高、路之远、人之嘲都难不倒他。)
3、智叟是怎样阻止愚公的?表现了他什么思想?(夸张、反问;静止的眼光,无所作为。)愚公是怎样指责他的?(对比、顶针〖顶真〗、反问;发展的眼光。)作者给这二人起名字,有什么用意?(愚者实智,智者实愚。)
4、其妻与智叟对待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从用词上可找出许多不同点,表现其不同的思想。)
5、第四段写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什么说的?(“诚”即顽强的毅力、不畏艰险的精神。)为何不写终于挖掉了两座山,而要写成神助移山?(说明其“诚”感天动地;给故事一个圆满的结局。)
六、讨论活动。针对上述问题及生所质疑采用多形式解答:
问题1、2、3由师引导生解答;
问题4分组(四人组)解答;
问题5师解答(由此导出寓意)。
寓意:这篇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附:质疑与讨论中的板书
阻 神背走 移
无 笑而止之 高 (感天动地) 毕力平险 不
所 一毛不能 万仞 叩石垦壤 畏
作 如土石何 方七百里 寒暑易节 艰
为 不若孀妻 太行 王屋 始一反焉 难
七、一文一诗(歌)活动。(此活动提出即可,不占用上课时间)
师:愚公精神确实感人、激励人。《愚公移山》这首歌对我们更好地理解愚公精神很有帮助,课后大家把歌词抄写、背诵下来,体会这首歌词的写法,并学会唱这首歌(下次语文活动课上要用到)。
附:《愚公移山》歌词(投影)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太行与王屋,凭的是一身肝胆。
想起来不是奇闻,唱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八、艺术朗读活动。
师:我们已经认真分析了课文,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看看比学课文前的朗读在感情、语气等方面是不是把握得更准。(指定愚公、智叟、妻各一人,“杂”3-5人,陈述语集体读。)
九、竞赛抢答活动。(以四人组或以大组为单位,题念完后举手抢答,记分,对则给10分,错则扣10分(难度较大时,可不扣分)。对积极为集体争光者要表扬。可由师口念题,也可用投影,用电教平台则最好。以下竞赛题供选用,用几道题视需要及时间许可而定。)
附:竞赛抢答题
1、“指(故意念成zhi)通豫南”中“指”的读音是什么?
2、江苏有“江阴市”,请问它在长江的:A、南面 B、北面
3、愚公的年龄是:A、90岁 B、80多 C、90多
4、“聚室而谋”中“室”指:A、房子 B、全家人
5、“某人已有家室”中“家室”指:A、住房 B、家属、家庭
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中“焉”的意思是:A、语气词 B、哪里 C、于之(在这里)
7、“杂然相许”中的“相”表示:A、互相 B、一方对一方
8、“诸位”与“公诸世人”中的“诸”:A、相同 B、不同
9、“公诸于世”的说法不妥,为何?(古文中只有“投诸……”、“告之于……”的用法,无“诸于”的用法。)
10、愚公有几个儿孙:A、两个 B、3个 C、4个 D、4个以上
11、“京城氏”、“夸娥氏”中:“氏”的意思是:A、姓 B、名 C、字
12、“遗男”是“孤儿”(失去父亲或父母双亡的孩子)的意思,文中的孤儿,他的母亲还在不在?
13、“跳往助之”的“跳往”可否改为“前往”?
14、“寒暑易节”指的是:A、一年 B、半年 (争议题,不扣分)
15、“不毛之地”中“毛”指的是:A、草 B、长草
16、“杂然相许”中“许”的意思是:A、赞成 B、允许 C、答应
17、“而山不加增”中“加增”的意思是:A、增加 B、增高 C、更增
18、“不能自已”中“自已”的意思是:A、我 B、控制自己
1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已”的意思是:A、停止 B、已经
20、“方七百里”是指:A、周长七百里 B、四边长七百里 C、七百平方公里
21、“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中,“二子”是指:A、第二个儿子 B、两个儿子
22、“帝感其诚”中,“诚”是指:A、诚实 B、诚信 C、忠诚 D、诚心
23、“太行、王屋二山”中,“二山”的说法与现代汉语相比,省略了一个什么词?A、数词 B、量词 C、代词 D、副词
24、“高万仞”是夸张的说法。古代的一仞是指:A、九尺 B、八尺(或七尺)C、六尺 D、五尺
25、“愚公移山”是(多选题):(答案:全选)A、寓言故事 B、神话故事 C、成语 D、文章名 E、歌曲名
26、愚公叫家人挖山用的是命令的语气,对吗?A、是 B、不是
27、愚公挖山的目的是: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28、愚公提出移山,其他几位家人都支持,只有其妻反对。这种说法对吗?A、对 B、不对
29、“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笑”的意思是:A、笑容满面 B、讥笑C、笑微微
30、本寓言也可看作是神话故事。神话可以充分发挥想像力,但又得有一定的依据。请思考,在地理知识方面,有哪些是本故事的依据?
十、总结。
1、通过本寓言,我们主要学到了什么(如时间许可,可让学生总结)。
2、同学们(或各组)的表现(以鼓励为主)。
十一、作业布置。
1、有关作业。
2、下次(两周后)语文活动课我们将组织一次辩论。辩论的话题是:移山不如移家。一、二组是甲方,三、四组是乙方。请班长组织甲方人马(主辩、副主辩、五名发言人)准备挑战,请学习委员组织乙方人马准备应战。为使本方成为胜方,全班每人这两天都要提供炮弹——写好一篇辩论稿分别交给班长、学习委员。大家有没有信心搞好这次活动?
附:华北地区图(略)
山水阴阳示意图(略)
1、顺畅翻译全文。
2、认识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难点:
1、个别重点词句的翻译。
2、愚公的形象及故事的寓意。
教学方法:活动性阅读教学法(有条件的应结合多媒体教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竞赛活动导入(设问式导语,可不抢答,只引起思考):(用投影)
“愚公移山”是(多选题):(答案:全选)
A、寓言故事 B、神话故事 C、成语 D、文章名 E、歌曲名
师:由此可见,“愚公移山”是极有名的寓言故事,它所包含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它作为成语,在现实(口头、书面)中,经常会用到。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会对这个故事有更全面的了解,会加深对故事所包含的意义的认识,或许还会对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于列子(略);检查预习:注音(略)。
二、口头表达活动:
那么,谁能讲讲这个故事(讲故事,不是翻译)?(生举手,讲后师评价,给个人记分)(此活动既练表达,又使教师了解预习情况,为下边的翻译作准备)
三、朗读。师:接下来,我们看故事的原文是怎么讲的。
1、范读(或放录音)。
2、生齐读,师正音。
四、翻译。
1、第一自然段:(师为主译,重点词:方、阳)(投影。图示法,后边第二、四自然段均会用到。)
图示一:华北地区图:有关省区、黄河、长江、汉水、渤海等。(见附图)
图示二:山水阴阳示意图。(见附图)
穿插竞赛活动:(抢答,给四人小组记分)
“方七百里”是指:(答案:B)
A、周长七百里 B、四边长七百里 C、七百平方公里
2、第二自然段:生为主译,重点词:且、惩、险、曾、如……何、焉、诸、箕畚。
⑴四人小组分角色读:愚公、妻、“杂”、陈述语。
⑵每人口译,质疑互助。
⑶小组派代表质疑,别组作答或师答。
⑷指定某四人小组译全段(或分二组译),师或生指正。
3、第三自然段:生为主译。重点词句:甚矣,汝之不惠;毛、虽、匮、亡。
(具体操作步骤如第二自然段。愚公、智叟角色要读出语气与感情。)
4、第四自然段:师为主译。重点词:已、之于(诸)、陇断。
5、通译全文:
⑴每人口译全文(趁热打铁,加强记忆。)
⑵情境翻译表演:(给四人小组记分)
①抽一四人小组分角色译“聚室而谋”对话内容;
②抽一四人小组分角色译“智愚舌战”对话内容。
(由译、演活动进入故事情境,过渡到对内容、写法的理解。)
五、质疑活动。(师预先准备,与生的质疑相结合)
师:刚才我们依靠集体的智慧攻下了第一关——翻译关,现在我们同样要用集体的智慧攻下第二关(最后一关)——内容与写法关,大家有没有信心?那么,大家对这个寓言的内容、写法方面有何疑问?或者说它在内容、写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质疑点:)
1、第一段写山之“方”、“高”有何作用?写其“本在……”有何用?(烘托移山之难;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2、第二段哪些语句写出了愚公一家移山的决心和情景?愚公是个怎样的人(涉及第一、二、三段)?(第一问略;志大智高,不畏艰难:山之大、年之高、路之远、人之嘲都难不倒他。)
3、智叟是怎样阻止愚公的?表现了他什么思想?(夸张、反问;静止的眼光,无所作为。)愚公是怎样指责他的?(对比、顶针〖顶真〗、反问;发展的眼光。)作者给这二人起名字,有什么用意?(愚者实智,智者实愚。)
4、其妻与智叟对待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从用词上可找出许多不同点,表现其不同的思想。)
5、第四段写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什么说的?(“诚”即顽强的毅力、不畏艰险的精神。)为何不写终于挖掉了两座山,而要写成神助移山?(说明其“诚”感天动地;给故事一个圆满的结局。)
六、讨论活动。针对上述问题及生所质疑采用多形式解答:
问题1、2、3由师引导生解答;
问题4分组(四人组)解答;
问题5师解答(由此导出寓意)。
寓意:这篇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附:质疑与讨论中的板书
阻 神背走 移
无 笑而止之 高 (感天动地) 毕力平险 不
所 一毛不能 万仞 叩石垦壤 畏
作 如土石何 方七百里 寒暑易节 艰
为 不若孀妻 太行 王屋 始一反焉 难
七、一文一诗(歌)活动。(此活动提出即可,不占用上课时间)
师:愚公精神确实感人、激励人。《愚公移山》这首歌对我们更好地理解愚公精神很有帮助,课后大家把歌词抄写、背诵下来,体会这首歌词的写法,并学会唱这首歌(下次语文活动课上要用到)。
附:《愚公移山》歌词(投影)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太行与王屋,凭的是一身肝胆。
想起来不是奇闻,唱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八、艺术朗读活动。
师:我们已经认真分析了课文,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看看比学课文前的朗读在感情、语气等方面是不是把握得更准。(指定愚公、智叟、妻各一人,“杂”3-5人,陈述语集体读。)
九、竞赛抢答活动。(以四人组或以大组为单位,题念完后举手抢答,记分,对则给10分,错则扣10分(难度较大时,可不扣分)。对积极为集体争光者要表扬。可由师口念题,也可用投影,用电教平台则最好。以下竞赛题供选用,用几道题视需要及时间许可而定。)
附:竞赛抢答题
1、“指(故意念成zhi)通豫南”中“指”的读音是什么?
2、江苏有“江阴市”,请问它在长江的:A、南面 B、北面
3、愚公的年龄是:A、90岁 B、80多 C、90多
4、“聚室而谋”中“室”指:A、房子 B、全家人
5、“某人已有家室”中“家室”指:A、住房 B、家属、家庭
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中“焉”的意思是:A、语气词 B、哪里 C、于之(在这里)
7、“杂然相许”中的“相”表示:A、互相 B、一方对一方
8、“诸位”与“公诸世人”中的“诸”:A、相同 B、不同
9、“公诸于世”的说法不妥,为何?(古文中只有“投诸……”、“告之于……”的用法,无“诸于”的用法。)
10、愚公有几个儿孙:A、两个 B、3个 C、4个 D、4个以上
11、“京城氏”、“夸娥氏”中:“氏”的意思是:A、姓 B、名 C、字
12、“遗男”是“孤儿”(失去父亲或父母双亡的孩子)的意思,文中的孤儿,他的母亲还在不在?
13、“跳往助之”的“跳往”可否改为“前往”?
14、“寒暑易节”指的是:A、一年 B、半年 (争议题,不扣分)
15、“不毛之地”中“毛”指的是:A、草 B、长草
16、“杂然相许”中“许”的意思是:A、赞成 B、允许 C、答应
17、“而山不加增”中“加增”的意思是:A、增加 B、增高 C、更增
18、“不能自已”中“自已”的意思是:A、我 B、控制自己
1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已”的意思是:A、停止 B、已经
20、“方七百里”是指:A、周长七百里 B、四边长七百里 C、七百平方公里
21、“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中,“二子”是指:A、第二个儿子 B、两个儿子
22、“帝感其诚”中,“诚”是指:A、诚实 B、诚信 C、忠诚 D、诚心
23、“太行、王屋二山”中,“二山”的说法与现代汉语相比,省略了一个什么词?A、数词 B、量词 C、代词 D、副词
24、“高万仞”是夸张的说法。古代的一仞是指:A、九尺 B、八尺(或七尺)C、六尺 D、五尺
25、“愚公移山”是(多选题):(答案:全选)A、寓言故事 B、神话故事 C、成语 D、文章名 E、歌曲名
26、愚公叫家人挖山用的是命令的语气,对吗?A、是 B、不是
27、愚公挖山的目的是: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28、愚公提出移山,其他几位家人都支持,只有其妻反对。这种说法对吗?A、对 B、不对
29、“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笑”的意思是:A、笑容满面 B、讥笑C、笑微微
30、本寓言也可看作是神话故事。神话可以充分发挥想像力,但又得有一定的依据。请思考,在地理知识方面,有哪些是本故事的依据?
十、总结。
1、通过本寓言,我们主要学到了什么(如时间许可,可让学生总结)。
2、同学们(或各组)的表现(以鼓励为主)。
十一、作业布置。
1、有关作业。
2、下次(两周后)语文活动课我们将组织一次辩论。辩论的话题是:移山不如移家。一、二组是甲方,三、四组是乙方。请班长组织甲方人马(主辩、副主辩、五名发言人)准备挑战,请学习委员组织乙方人马准备应战。为使本方成为胜方,全班每人这两天都要提供炮弹——写好一篇辩论稿分别交给班长、学习委员。大家有没有信心搞好这次活动?
附:华北地区图(略)
山水阴阳示意图(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