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站教案 语文教案 初三语文教案

[初三下]《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之六(人教新课标)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2、理读法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故事——愚公移山。那就让我们在上课文之前,先回忆一下这个故事。请看Flash《愚公移山》。
  (二)重点文常:
     1、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全文,有问题的一会儿质疑。
     2、学生质疑,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
  (四)理解全文:
   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他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处?(尽量用原句回答。)
     答: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移山有何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这样写的作用可以衬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4、思考: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明确: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5、思考: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
     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再次表现出愚公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愚公”实“智”,“智叟”实“愚”,这正是寓言给两人取名的用意。
   6、不是智叟一个人对移山产生了质疑,还有愚公的妻子,那么,愚公妻子的态度和智叟的态度是一样的吗?请你找找文章中的描写,比较分析。
     学生讨论,明确:
             愚公妻            智叟
     称呼: 妻称愚公“君”(尊敬愚公)   智叟称“汝”(轻视愚公)
     语气: “以君之力……何?”(担心)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轻蔑)
         “且焉置土石?”(献疑)   “以残年余力……土石何?”(嘲讽)
   7、这则寓言有何寓意?
     明确:告诉人们,只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任何困难都可战胜。
   8、问:为什么用这个神话结尾?
     讨论并明确: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动惊天地、动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9、全班朗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运用对比衬托手法,通过愚公的成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六)布置作业:
  1、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2、练习册上的相关作业。
  七、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愚公妻            智叟
     称呼: 妻称愚公“君”(尊敬愚公)   智叟称“汝”(轻视愚公)
     语气: “以君之力……何?”(担心)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轻蔑)
         “且焉置土石?”(献疑)   “以残年余力……土石何?”(嘲讽)
  八、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