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站教案 语文教案 初三语文教案

[初三下]黄生借书(人教版)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认识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重要。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方法阐明道理的写法。
  3.了解“然”和“然则”的不同用法。
  [难点、重点分析]
  1.“说”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分析:“说”这种文体类似于随笔、杂文之类。这种文体可以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可以夹叙夹议,可以说明和议论相结合,也可以通篇议论。本文属于夹叙夹议类。
  2.本文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5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并用三个概括性的事例和作者亲身经历加以论证。
  第1段,承接文题,指明第2、3段的对话是作者对黄生说的。
  第2段,第1句就鲜明地摆出对黄生谈话内容的中心论点:“书非借不能读”。接着用三个概括性事例加以论证,①天子之弟;②富贵家之书;③“祖父积,子孙弃”。最后用借物者和物主者不同心态作对比,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第3段,用作者亲身经历说明中心论点。作者幼年在借书不得而求书愈切的心态支配下,读书效率很高;做官后藏书不少反而不读。正反对照有力说明“书非借不能读也”。
  第二部分(第4、5段),通过对自己少年时与黄生现在的遭遇比较,向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
  第4段,同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
  第5段,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
  3.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分析:作者就青年黄允修向自己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上。
  4.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中心明确,结构缜密。
  全文中心明确,紧扣主题。题目是借书说,通篇都以论说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来表达勉励黄生勤奋读书这一主旨。起首开门见山,结尾简明扼要,前后呼应,点明写本文的缘由。中间三段是重点,论说“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结构缜密,层次清晰、首先泛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官宦豪门和富有之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更以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的书,两种不同心理的对比,来论说只有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再进一步以自己切身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感知能借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其勤奋读书的上进心。
  文章在每层叙事、举例之后发表议论,又都是由“借书说”而生发。议论、慨叹层层深入,含蓄有力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首先,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是作者为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进而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于书难借着,“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里作者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三层由于作者很了解青年人的自尊心理,为达到教导的目的,现身说法,循循善诱,比板起面孔能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因而从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谈起,委婉地说到黄生的好机遇,从而要求黄生专心用功读书。
  (2)句式多变,语言生动。
  本文篇幅不长,但运用了多种句式,起了很好的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而且用词简练,语言生动,给人以形象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现在让我们按文章的顺序,分析一下这方面的特点。如“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以两个否定词“非”和“不”加强语气的句式,意思是“只有”借来的书“才能”认真地读。并用以引起下文的议论和叙述。“子不闻藏书者乎?”是反问语句,这种句式并不要求回答,是为了引起对方注意听取下面要说的话。“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这两句相同的复句,每句都由两个分句构成,前后分句语气相对,以虚字“然”连接。如第一句,前边分句中“七略四库”是主语,“天子之书”是谓语;后边分句的主语是“天子读书者”,“有几”是谓语,用“然”字为转折,表示两句语意相对,这句话的意思是,七略四库是皇帝藏有的书,可是皇帝读书的又有几个呢?这里用反问句式,也是为了加强语气的作用。“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一个“然”字指代了上边所举三种藏书家的事例,用词简练,而且读起来语意深长,又如叙述读书时的两种心理,直陈对话,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读借来的书和读自己的书两种不同神情。“强假”“逼取”用词妥帖生动,一个“强”字和一个“逼”字,自然地引起“惴惴焉”的不安心情。“摩玩之不已”,“归而形诸梦”,活画出爱不释手和渴求书读的神态。、“‘姑俟异日观’云尔”,读起来使人感到有“确实如此”的同感。“俸去书来,落落大满”,描写做了官以后,有钱买书了,书源源而来,虽然比不上“汗牛充栋”那样多,但是一堆一摞地也到处都摆满了。这里作者仅用了八个字,却道出了书的从无到有。接着作者以书沾满了“紊蟑灰丝”,素描了书的静态,同时也表现了不急于读书的状况。读起来,很容易想象到架子上堆积的书,由于主人不经常翻阅,沾上了蛛网,盖满了灰尘的情景。这样写来,又与上面“高束焉,度藏焉”“估俟异日观”相呼应。在这点上,也体现了本文结构的缜密。
  5.本文判断句的几种表述形式:
  ①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②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这两个句子的语法结构相同,都是名词性偏正短语(“天子之书”、“富贵家之书”)做谓语,分别与由短语作主语的“七略四库”、“汗牛塞屋”构成判断句。这种句子可改写成“……者,……也”的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主、谓之间要加判断词“是”。如①句可改成“七略四库者,天子之书也。”译文则应是:“《七略》、《四库》,是皇帝的书籍。”
  ③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前句用动词“为”表判断,译成“是”。后句用副词“皆”表判断,译成“都是”。
  ④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用动词“为”和句末助词“也”表判断。译成“是”,译文:少年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6.本文中虚词“焉”、“而”的用法。
  焉: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②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句中语气助词,作形容词词尾,同“然”,相当于“地”。)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以上③④句三个“焉”都柞兼词“于是”讲,相当于“在那里”。于,介词,在:是指示代词,那里。“强假焉”译为“在有东西的人那里勉强借来的”;“高束焉”译为“把东西捆起来高高地放在那阁板上”,可活译为“……放在高高的阁板上”;“庋藏焉”译为“收藏在那里”。)
  而:①授以书而告之日(并列连词,一说,递进连词,并且。)
  ②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转折连词,却。)
  ③必虑人强取,而惴惴焉(卧果连词,因而。)
  ④归而形诸梦(顺承连词,可不译,或译“就”。)
  ⑤吾木得而见之
  ⑥……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⑤⑥句三个“而”均为表修饰关系的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⑤句可不译,⑥句不译,但照录下来。)
  ⑦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⑧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⑦⑧句均连接两个句子,可不译。)
  7.“书非借不能读”与买书、藏书是否矛盾?
  我们对“书非借不能读”应有全面、正确的理解。这句话是写给借书的黄生,勉励他好好读书的,是在特定情况下向特定对象说的,那么有没有普遍意义呢?这句话的含义是:一个人好学却因贫穷无力买书,要向别人借来阅读。正因为书是借来的,要尽快归还主人,这就在客观上促使自己抓紧时间、用心专一地学习,牢记所学内容,并加以消化,融会贯通。这比有藏书不读或买下书不读,要好得多了。作者的本意是,在读书求学这个问题上,不利条件(无钱买书)可以转化为有利条件,激发有志者去拼搏进取。作者的观点正是从这个角度提出来的,他要强调的是,不管条件如何,青少年都要珍惜时光,勤奋努力。他的勉励具有普遍意义。他的本意绝非反对买书、藏书,而是同时也对藏书、买书者给予了鞭策,希望他们更应利用条件,好好读书,以免遭人耻笑。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是怎样进行课外阅读的呢?在哪种情装饰品下读书效率最高,效果最好呢?清代诗人袁枚告诉我们借来的书读得快,效果好。你能领会这个道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袁枚的这篇文章。
  板书:黄生借书说袁枚随园主人
  二、简介作者。
  看课本注释,教师适当补充。
  三、指导预习。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疏通全文,力求通读。教师巡视,适当点拨,同学之间可以商量。
  2.教师补充注释。
  释词:
  随园主人:袁枚自称。随园,在江苏南京市北小仓山上,袁中年辞官后居住的别墅。
  七略: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
  子孙弃者无论焉:无论,短语,不用说、不必说。
  虑人逼取:虑,担心。
  俟异日:等他日。候,等。
  公书:把书公开,慷慨出借。
  译句:
  书非借不能读也: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真地)去读它。非、不,双重否定加强肯定语气。
  然天子读书者有几:可是皇帝读书的有几个呢?然,然而、可是,连词,表转折。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这样看来,就是我原来不幸而遇到姓张的吧。然则,这样看来,就……(紧承上文而引发下文)。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不仅书籍是这样,世上的事物都是这样。非独,不仅,不只。然,代词,这样。
  其切如是:求书迫切像这种程度。是,代词,这样。
  四、研习新课。
  1.解题:
  黄生,姓黄的读书人,他的名字叫允修。
  “说”是古代一种非常活泼的文体,篇幅不长,内容是议论性的,常就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提出精辟的见解,跟现代的杂文或杂感相似。
  这篇“说”是作者就黄生允修向自己借书一事发表议论。
  2.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背诵)或放朗读录音。
  3.指定学生分段朗读,师生共同订正读错的字音。
  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来。
  5.必要时教师可领读有关段落。如作者对黄生说的“余幼好书……”一段。
  6.讲析课文1~3段。
  讨论1:本文的观点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
  明确:本文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意思是说,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认真真地读。
  注意:不能理解为“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读”。请读“子不闻……子孙弃者无沦焉。”
  讨论2: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观点的?
  明确:作者开宗明义提出这一新颖独到的见解,使读者产生渴望知其所以然的吸引力。紧接着以“子不闻……”一句设问,引出例证,同学们看看这样的例证有几个?
  明确:三个。①天子——七略四库,②富家——汗牛塞屋,愤慨地指责位高书多而不读。③其他——“祖父积、子孙弃”更木屑一提。厉数三种人藏书不读书,从反面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板书:反证)
  有书而不读,依此类推,世上其他事物如何呢?
  齐读:“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为什么呢?
  明确:作者由书及物,类比推理。
  板书:
  两种心情,两种态度。这样触类引申,进一步论证了文章的论点。
  以上由书及物均是从别人说起,接着是由人及己,由一般到具体,以现身说法论证自己的观点。那么他,“通籍”(做官)前后对书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呢?板书:
  怎样理解末句的感叹?
  明确:末句(第3段)中的“叹”应为“感叹”,“惜”应为“珍惜”,而“借者”则应不只指袁枚自己,还应包括那些家贫借书攻读者。
  7.齐读第1~3段。
  8.小结。
  l~3段阐明观点,讲的是逆境可以激励人们拼搏进取的道理。
  着重强调,本文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认为借书者“虑人逼取”,因而“用心专”,这比藏书者有书不读要好多了。这当然不是反对买书、藏书,藏书而能读书的不乏其人。作者本意是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只要有志向,有决心,不利的条件反而可以催人奋进,取得成绩;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滋长贪图安逸、不求进步的恶习,而要珍惜时间,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等,好好读书。
  9.指导读第4~5段。
  讨论1.这一部分讲了什么?
  明确:4-5段通过对自己少年时与黄生现在的遭遇的比较,向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
  讨论2:作者勉励黄生时是怎样比较的?怎样理解作者对黄生的勉励?
  明确:指出两个相同(“类予”)点,①贫穷,②借书;一个不同(“不相类”)点:予公书,张吝书。由此,作者自然发出慨叹,“予因不幸而遇张”,“生固幸而遇予”,“幸”与“不幸”因人而异。慨叹中含有深为黄生庆幸之意。最后自然引出作者的勉励:“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前者回应上一段“借者之用心专”,再一次申述自己的观点,后者虽有要黄生及时归还之意,但主要是希望黄生抓紧时间,读得快一些,读得多一些。只有用心专一的人才能如此。
  讨论3:第5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照应开头,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殷切期望。
  五、指导完成课文后练习。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1.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余”幼时和黄生无书的对比;
  2.一些人家“祖父”藏书与“子孙”弃书的对比;
  3.藏书者有书不读与“余”和黄生无书可读的对比;
  4.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5.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心理的对比;
  6.“余”幼时与做官后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7.“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对比;
  8.“余”幼时之“不幸”与黄生之“幸”的对比。
  明确作用: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直接论证中心论点的三个方面是4、5、6三组对比。
  六、布置作业。
  全文背诵。
  [小资料]
  一、关于作者。
  袁枚(1716~1978),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子才,号随国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这年他24岁。后任江宁(今江苏南京)等地知县。40岁时绝意仕宦,辞官,定居江宁,在小仓山下筑园林,名日随国,居之以吟咏著作为乐。他擅长古文、骈文,尤工于诗。四方之士到江宁者,多至随园拜访求教。时人有言:“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享文章之名,盖末有及先生者也。”著有《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黄生借书说》一文,是袁枚写赠一贫寒书生的。这个贫寒书生向袁枚借书,触发了他内心的思绪。他感叹自己年少时因家贫而读书不易,叹息拥有充塞府库的书册的富贵者却束之高阁,弃置不读,由此而发感慨。文中的情思,发人思考,蕴含教益。
  二、关于黄生。
  黄生名允修,贫而好读书,这是文章中说到的。看《随国全集》,还可以知道:
  (一)他很年轻。《小仓山房文集》卷十有《赠黄生序》其中:“予喜其年甚少,意甚锐。”
  (二)所谓贫,只是非富豪子弟,不能多买书,《随园尺牍》卷四有《再答》黄生的信,其中说:“且考据之功,非书不可,子贫士也,势不能购尽天下之书,偶有所得,必为辽东之豕。”
  (三)袁枚很器重他。《随园诗话》卷三:“黄允修云:‘无诗转为读书忙。’……
  余谓此数言非真读书真能诗者不能道。”
  (四)因为器重,所以很愿意帮助他,除了借给书之外,还支援一部分生活费用。《赠黄生序》:“又虞其家之贫,有以累其能也,为羞其晨昏,而以书库托焉,成生志也。”
  (五)他受乾隆时期学风的影响,想致力于考证,袁枚不赞成,希望他跟着自己走,学诗文。《随园尺牍》卷四《答黄生》:“来书自称生平安于古,悖于时,矜矜自喜。仆以为此妄语也。”《再答》:“近日海内考证之学如云而起,足下弃平日之诗文而从事于此,其果中心好之耶?抑亦为习气所移,震于博雅之名而急急焉欲冒居之也?……子之诗文未造古人境界,而半途弃之,岂不可惜!
  三、关于借书。
  书多,人不能尽有,因而借书是常事。尤其在旧时代,五代以前还没有印本的时候不用说,就是宋以后,刻板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想博览更要多靠借。借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为收藏而借抄,一是为求学而借读。黄生借书属于后一类。
  旧时代没有公共图书馆,借书很难。原因之一是有书的人不多。此外还有种种情况:书系珍本,为收藏者所珍爱,自然不思借出;书虽非珍本,或者因为常用,或者因为私有观念重,也就不愿借出,等等。守护不借,有的还定为戒条,如唐朝杜暹题其藏书卷末说:“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宁波范氏天一阁挂有禁牌,文日:“擅将书借出者,罚不与俸三年。”这样吝啬,看似可鄙可笑,实则不当专怨一面,因为书因借出而损坏甚至丢失的事也不在少数。远的不说,举清代为例,《红楼梦》八十回以后的一部分原稿,(越缦堂日己)中的人册底本,都是借出丢失的,不怪乎俗语改“借书一瓴”为“借书一痴”,说借书与人是傻事了。
  俗语“借书一痴”之后还有“还书一痴”,这就使藏书者更加怀有戒心。明朝钱毂可为这种心理的代表,他有个藏书印记,文日:“百计寻书志亦迂,爱护不异隋侯珠,有借不还遭神诛,子孙不读真其愚。”借恐不还,形诸咒骂,可怜可叹,所以有的人就宁可一概不借,如袁枚青年时期遇见的张氏就是这样。一般人不会像张氏那样极端,但借书之难的情况还是不会变的,如明朝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说“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这样恭恭敬敬,谨小慎微,可证袁枚的“公书”,并为说以勉励借书的黄生,在旧时代是很难得的。
  四、文化常识。
  1.文体知识——说。
  “说”是古代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这种体裁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策士们的游说,所谓“一人之辨(同“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就是指游说而言。把“说”扩大成为一种通用的文体,并且在文题上标出“说”字,是从唐代开始的。《师说》和《捕蛇者说》是其代表作。这些文章常就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提出精辟的见解,往往“发人之所未发”,具有很大的鼓动作用;在行文上则讲究波澜起伏,迂回曲折,使人感到变化莫测,给读者以极为鲜明的印象:一般篇幅不长,言简意赅,犀利明快,切中时弊。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以议论为主,但时时有记叙、抒情的成分,很能品出作者的个性特点。跟现代的杂文或杂感相似。
  2.关于“七略四库”。
  七略:西汉末学者刘向整理校订内府藏书,刘向的儿子刘歆(Xīn)继续做这个工作,写成《七略》,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略,要点,即“条其篇目,撮其指意”(见《汉书·艺文志》)。
  四库:宫廷收藏图书的地方。唐朝,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的藏书,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
  文中“七略四库”都指内府(皇宫内)藏书。
  [板书设计]
  袁枚随园主人(清)
  五、译文。
  黄生允修来借书。随国主人把书借给他,并且告诉他:
  “书如果不是借来那是不能去读的。你没有听说过藏书人的事吗?七略四库,这是天子的书,然而天子读书的有几个呢?塞满屋宇,这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之人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他那些祖父、父亲积下书,儿子、孙子弃置不读的就不用说了。不只书是这样,天下的东西都是这样。不是那个人的东西而勉强借来,那个人一定犯愁别人要催取它,因而惴惴不安地抚弄它、赏玩它,舍不得放下,心中想:‘今天它在我这里,明天它要离开我,我不能见到它了。’如果东西已经是属于自己,那么一定会把它束之高阁,收藏起来,心中想:‘姑且等以后再细看吧。’
  我年少时喜爱书,家中贫寒难于得到书。有个姓张的人藏书很丰富。我去向他借,他不借给,回家后我睡觉做梦都梦见这事。我盼望读书的心情是如此的急切。所以有读到的书总是要仔细看,记在心里。做了官以后,用薪俸购买书,所得之书堆满了屋,而蠹虫、灰尘、蛛丝时常布满了书册。此后我深感借书来读的人其用心是多么专一,少年时代的光阴是应该爱惜啊。
  现在黄生贫寒有如当年的我,他借书来读也类似当年的我;只有我把书给别人用和张氏吝啬书是如此之不同。既然这样,那么我是本来就不幸运因而碰到张氏呢,黄生是本来就幸运因而遇见我呢?一个人懂得幸运和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专心,而归还书一定迅速。”
  写一篇“说”,让它同书一起交给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