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站教案 语文教案 初三语文教案

[初三上]《小巷深处》教学设计2(第二课时)(人教版)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分析文中“我”的思想变化过程。
  2、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
  (二)分析课文
  1、分析文中“我”这一形像。
  提问:“我”对母亲的感情可分为几个阶段?(在文中画出并讨论)
  回答:可分四个阶段。
  (1)对生活满足,并为母亲自豪。
  (2)沉默,回避同学,开始厌恶自己的家,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
  (3)淡忘了家,淡忘了母亲殷殷的招呼声,与家完全隔绝。
  (4)悔悟,为自己的虚荣无知而流泪。
  提问:“我”开始回避同学,“厌恶我的家”的原因表现在哪一自然段中?
  回答:第10自然段。
  老师点拨:作者写母亲这一形像侧重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写“我”这一形像则侧重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文章写母亲对“我”的爱,却是在抒写“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过程中逐步展开的。全文以“我”的感情发展变化为主线,从“我”对生活的满足,“我”对母亲的骄傲,到“我”长大后对贫穷之家产生厌恶进而离开家,最后以“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结尾,以感情构筑文章框架,文中许多细小的生活场景和事件同“我”感情的脉络连结起来,巧妙地融为一体,使文章感情真挚,极富感染力。
  2、小结文中两个人物形象(学生讨论,老师归纳总结)。
  (1)亲的形象:高尚无私、坚韧执着、沉默奉献。
  (2)“我”的形象:为爱所动、悔悟改过、懂得爱心。
  3、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学生讨论后归纳)。
  (1)形象含义丰富。
  ①“母亲”的形象:母亲那黝黑的脸、粗糙的手、黯淡的眼睛和挺拔的身形,充满憧憬的神态,是作者寄托情感的形象,这一形象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②“小巷”的形象:深深的小巷,青石板铺成的路面、小巷深处既是母女俩家的所在,也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亦是作者感情的依托。
  ③“竹棒”的形象:文中的竹棒反映了母亲和“我”感情变化的过程,那“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让读者掩卷深思。
  (2)选取生活琐事表达情感。
  本文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琐事,这些琐细的事都表现了深沉无私的母爱。
  (二)板书设计
  二“我”:满足——自豪——沉默——厌恶——悔悟
  (感情发展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