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站教案 语文教案 初三语文教案

[初三上]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人教新课标)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教学内容
  作者通过对海棠花的喜爱,借物思人,追忆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的伟大爱情、友情。文章描述了他们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表达了对周恩来同志的深刻怀念与敬爱,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情操与革命情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情操与高尚情怀,使他们受到鼓舞与启迪。另外,通过教学,还应使学生掌握利用事物来描述内心感受的写作技巧,以及用舒缓、朴素的语言从不同侧面表达事物发展(相识、相知、相爱)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自主查找周与邓的革命事迹以及伟大爱情的相关文章。
  2.课堂展开对这些文章的讨论。
  3.本课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宜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革命旧址或遗物,来让学生从内心敬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树立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作出应有贡献的远大志向。条件不具备的学校,教师可建议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事迹以及人生轨迹的探索,在不自觉中受到启迪与鼓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明白自己的情感应该与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社会的发展、民族的需要统一起来,不能为了一时的享受而放纵自己的情感。
  2.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对人要尊重、对事要一丝不苟的态度。这既是美德,也是成功的基础。
  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个人的价值要永远以社会价值的实现为基础;在当前,要把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进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起来,若脱离它们,则永远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重点
  1.理解邓通过几次对海棠花的描述,来表达对周的深切思念。
  2.相关的历史背景对于周与邓的革命情操以及革命情怀的沉淀作用。
  五、难点
  1.如何用朴素、平实的语言从不同的侧面描述事物发展的过程(相识、相知、相爱)。
  2.如何借用其他事物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3.一些标点符号的恰到好处的使用技巧。如引号、分号、问号、顿号。
  教学步骤
  教学流程设计
  一、作者简介
  邓颖超(1904—199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妇女运动领导人。河南光山人。1925年与周恩来结婚。
  二、作品作息
  这篇文章选自1997年3月5日《人民日报》。1988年4月,正值中南海西花厅海棠花盛开之际,邓颖超观花后三次口述,由身边的工作人员记录下来。这是一篇追忆性的文字,由西花厅的海棠花触发对过去有关人物和事件的回忆,把已经逝去的情景再现在我们面前。文章朴实自然,情真意切。
  二、整体解读
  第一部分:从西花厅前的海棠花写起。你不是……到现在已经是三十八年了。
  这些文字可以说是邓颖超与相依相伴数十年的周恩来的在天之灵的。心灵对话,表达“你”对“我”的深情,“我”对“你”的怀念,亲切而感人,获得了采用其他人称所无法获得的表达效果。这是直接抒情。海棠花……人民生活幸福。
  第二部分:回忆在中南海西花厅共同生活的日子。曾记否?……我们的爱情之花也开放了。
  第三部分:追忆与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每当遥想过去,……听了这些你会含笑九泉的。
  第四部分:再次表达对周恩来的一片深情。
  三、问题研讨
  1.课文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对表现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境界起到了什么作用?
  本文是一篇追忆性的文字,它由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触发了作者对过去有关人物和事件的深情回忆,把已经逝去的情景再现在我们面前,不仅使我们感受到邓颖超与周恩来两心相照的眷眷深情,也使我们看到他们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2.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文章的结尾一句,作者为什么称周恩来为“同志,战友,伴侣”?
  他们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所以是“同志”;他们的一生都在为共同的革命理想而艰苦奋斗着,所以是“战友”;他们的婚姻“是两个具有相似出身与相似思想的共产主义革命者的终身结合”,“是具有信念的婚姻”,所以是“伴侣”。
  3.说说文中称谓由“他”转换到“你”,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甲生:称谓上由“他”转换到“你”,有利于直接抒情。
  乙生:我觉得,称谓上由“他”转换到“你”,既有利于直接抒情,又表达了“你”对“我”的深情。
  丙生:我认为,称谓上由“他”转换到“你”,既有利于直接抒情,又表达了“你”对“我”的深情,还表达了“我”对“你”的怀念,亲切而感人。
  师评:三名同学说得很好。称谓上由“他”转换到“你”,既有利于直拉抒情,又表达了“你”对“我”的深情,还表达了“我”对“你”的怀念,亲切而感人。这样就会产生采用其他人称所无法获得的表达效果。
  4.写出本文的结构特点。
  四、语言品析
  1.春天到了,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他不再回来了。(句中加点的“又”字用得好在哪里?)
  一个“又”字,包含着无限深意,触发了作者对已经“走了十二年”的看花人的深情追忆。
  2.在你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时候,我们家里的海棠花正在盛开,因为你不能看到那年盛开着的美好的花朵,我就特意剪了一枝,把它压在书本里头,经过鸿雁带到日内瓦给你。(朗读这句话,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着的深情。)
  海棠花是楚楚动人的,这是周恩来生前最喜爱的花。1954年春,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而这时,周恩来正在瑞士开日内瓦会议,不能亲临赏花。于是,邓颖超便剪下一枝海棠花做标本,压在书中托人带给周恩来。它蕴涵着祖国亲人的深情厚谊。
  3.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开放的时候,常常有爱花的人来看花。花下树前,仿佛你仍在我们中间。(朗读这句话,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着的深情。)
  海棠花是楚楚动人的,而由此引出的周恩来与邓颖超之间的故事,恐怕比它还要动人。看到这蕴含着深情厚谊的海棠花,就会使人们引起许多美好遐想。触物生情,追忆“看花的主人”。真是“羁客有家归一得,对花无语两含情”啊!思念与崇敬之情,如汩汩泉水奔涌而出。
  这是一篇在主体构思上托物思人,语言上清新、淡雅、朴实,节奏上舒缓、平和但能表达深厚情感的好文章。
  文章具有双重意义:从文章本身说,这是一篇美文,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让人为之肃然起敬;从文章之外的角度来说,这篇文章有助于广大的青少年读者加深对于把自己的情感与社会的发展、民族的需要统一起来的认识,确立谦逊、自重的做人理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通过本课的学习,应该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从不同侧面来描述一个复杂事物的发展历程(周与邓的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2.课文最后的情感升华如何处理?显然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我们要认真体会,争取在该升华的时候不落俗套,有点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