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农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时代巨变,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日渐尖锐。作者父亲曾自提解决方案,说等房子建好后,让自己的妹妹和妹夫过来与他们夫妇共同居住。这是一种朴素构想,应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在家族团体整体崩解的大历史面前,已执行半个世纪独生子女政策的今天,这种以家族血缘为基础的养老方案,无疑是难以实现的。
该书还有一个不易察觉的主题:仁义和感恩。简单讲,仁义在乡民那里,就是向外施恩;感恩则是对别人施恩的回报。作者父母一生都在教育自己的子女要知道感恩,也一直在施恩和报恩中循环。母亲更是把感恩作为教育子女的核心主题。当我们的专家还在围绕《论语》争论什么是“仁”,什么是“义”的时候,偏远的小山村却一直在履行着古老的伦理教条。礼失而求诸野,岂不信然?
最后谈谈该书的语言特色。该书在语言上的最大特色,就是原滋原味地保留了当地人的方言土语,使人们通过小地方的方言土语,能够了解到中国语言文化的大千世界。该书的绝大多数对话,都采用了渝东南尤其是官渡滩的方言。比如,文中多次出现的“那热”这个词,如果对渝东南土家苗寨文化缺乏了解的话,是根本无法理解的。其实,这个词只是土家苗寨儿女的一个发语助词,与冷热毫无关系。其他方言,比如“撇火药”、“搬盘”、“啷个”、“么子”等等等等,都非常鲜活。在全面推广普通话的今天,为明天保留一点点地域方言的根,其历史意义将是不言而喻的。(作者:陆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