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自幼贫穷,即使后来家庭富裕了,子女孝敬也十分丰厚,但他却舍不得花钱,曾多次悄悄将孩子们买给他的名贵烟酒转卖给村头的小卖部。更俏皮的是,他又很好面子,明明把好烟换了钱,自己却要将普通香烟装到名贵香烟的烟盒里,好让人知道他抽的是“中华”。还有一个细节,更是令人心酸。作者和侄子带他去配助听器,戴上之后挺高兴。可当他得知要一万多元的时候,竟然负气冲到马路中央。作者详细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当时)“四方来车像潮水一样涌来……他一个人站在马路中央,像潮水里的一片叶子,回过头来茫然地望着我们”。最后,作者冲到他身边,攥着他的手。他又像一个孩子,听话地由作者牵着回到了马路边。
如果你以为这是一位“老抠”,那就错了,他平日里可没少周济邻里乡亲。当一位族人因火灾需要重建房屋的时候,他竟主动开口,愿意拿出自己平时攒下来的八万多块钱帮助人重建家园。我们怎么能苛求一位被饥饿加冕过的老人,要求他像王子一样体面地生活呢?都说岁月能改变世间万物,但人的某些经历却永远地刻在了岁月的骨子里,要想改变是十分困难的。按理说,父亲早已“不差钱”,但他在对待金钱却一如既往的“小气”。在这“小气”的背后,潜藏着的却是一种节俭的美德,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珍惜,更是饱经风霜之后的一种生活记忆。这种记忆,恰好是苦难颁发给他的一枚勋章,没了这枚勋章,就无法证明他的过往历史。
姑姑。作者用最后一整章来写姑姑,分量之重可见一斑。由于祖父去世得早,家庭贫穷,姑姑未及念书,一辈子大字不识。在女大当嫁的年纪,一位中学教师看上了姑姑,却被父亲生生阻拦,逼着她嫁给了自己的表哥。这位伟大的姑姑不但帮着哥哥嫂嫂带大了侄儿侄女,后来竟然承担起侄孙的救护责任。彼时,侄孙得了一种肠道重症,孩子父亲将他托付给姑姑后,姑姑和姑父四处求医问药,日夜看护,最终将孩子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姑姑对娘家的奉献,实在太感人了,以至于作者在书中感慨称:“有时候我想,我的姑姑和姑父,简直就是为收留我们而存在的”。后来,姑父在帮娘家建房的时候,不幸从三楼摔下来,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更令人感动的是,作者母亲去世之后,姑姑为了照料哥哥,竟然舍弃家业,搬回官渡滩与哥哥居住。这大概就是作者在书中称其为另一个父亲和母亲的缘故。因为,这位姑姑确实尽到了父亲兼母亲的责任,用自己的牺牲守卫着自己的娘家。
此书还是一部社会史,一部通过家族史得以展开的社会史。虽然作者并未刻意去突出人物的时代特色,但却在写事记人的过程中,为我们不动声色地还原了种种社会历史事实,包括普通民众所遭受的磨难,以及他们体现出来的民风。
这里面有大饥荒的痕迹,也有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历史。作者对大饥荒着墨不多,只提到了两处。由于枇杷树皮已被村民剥下吃光,母亲别出心裁,改用柿子树皮来作食,差点噎死了老祖母。尽管作者用语平淡,但时人的悲惨遭遇已昭然若揭。与此同框的画面,是割资本主义尾巴。作者写到,为了一家人活命,母亲悄悄在房前屋后种了南瓜等作物,可当这些作物才刚“打胆胆”就引来了大队干部的巡察,饥民的自救之路就这样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毁掉了。如果没有前人留下的此类记录在,今天成长起来的孩子可能永远也想象不到先辈所经历的荒诞历史。
作者曾用非常浪漫也非常心酸的笔触,详细描写了自己跟父亲贩羊的经历。但就是这位远近闻名的匠人,偶尔做了点生意就差点被法办。作者的姑父还因为从沿河县沙子场买了桐油运到小河集去卖,被定为投机倒把罪,判了三年徒刑。
除了贫穷,饥饿也是那个时代鲜明的社会记忆。作者写到了一个十分感人的细节。母亲炒菜前,先将切成小块的猪肉放在锅底煎一下,等锅底有油星冒出时就赶紧将肉片提起来,留着下次使用。笔者也曾听老人讲过,在那个年代,用肉票到集镇上买肉,最怕的就是屠夫给割廋肉,因为廋肉不出油。这些都是今天的年轻人难以了解也无法理解的历史事实。
书中也不动声色地讴歌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写父亲的篇章当中,作者以十分轻快的笔调,借写父亲过州府县补桶大把赚钱的喜悦,展现了改革开放后发展多种经营的盛况。再后来,不但作者家族得到了巨大发展,所有官渡滩的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可以说,官渡滩家族的发展,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大发展的社会缩影。
作为社会史的一部分,作者对官渡滩风土人情的记写也值得一提。书中记录了大量的民俗文化,尤其是关于禁忌的信仰。作者十五岁那年的退婚,表面上是因不慎掉到准岳父家茅坑里引起的反感,但这种反感背后其实是植根民众心里的禁忌在起作用。作者的父母尽管舍不得放弃这门亲事,但最终还是出于对这种不吉的兆头的担心而放弃了“高攀”。还有一件事,体现了官渡滩乡民对语言的禁忌。父亲之所以阻止哥哥王琦参军,其实就是对语言的禁忌和恐惧。哥哥考上空军,志得意满,整个官渡滩都为之兴奋。当时家里正好在修造,暴雨将至,父亲让作者去把炮眼给盖上,谁知平时不怎么干活的哥哥居然脱口而出,说“我去堵炮眼儿”。就因为这句话,父亲死活不让哥哥去当兵。因为,在南方尤其是像酉阳那样的地方,人们相信语言是有魔力的,父亲将当兵、打仗和堵炮眼联系在一起,就死活不肯放行了。书中这样的记录还很多,为我们保留了大量的民俗研究资料。
该书还在不经意间提到了农村养老问题。母亲去世后,为了安全起见,作者的侄子给家里安装了云视频摄像头,使得一家老小能够及时了解老人的动态。尽管作者可以在千里之外清楚看到老父亲哆哆嗦嗦地淘米,看到他笨手笨脚地切菜,但却无法给老人以亲情和温暖。透过冰冷的摄像头,我们可以感知老人的孤寂和无奈。是的,不管经济和科技多么发达,也代替不了面对面的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