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站教案 语文教案 初一语文教案

[初一下]《社戏》写作特点(人教新课标)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一)
   一 用笔浓淡相谐、疏密有致是其最值得揣摩的地方之一。小说题目虽是《社戏》,但作者本意并非要表现社戏如何,而是通过“我”与农家少年同伴看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子弟的淳朴热情、善良友爱和天真无私的品格,表达对美好自由生活的怀念。社戏与罗汉豆未必真好,真好的是那山那水,那里的人们和那份轻松和淳厚的人情。看社戏只是一条串连山、水、人、情的线索;正是从表现那山、那水、那人、那情的需要出发,作者围绕看社戏这一中心事件,有详有略,略中见详、详中带略、疏密相间地处理有关的材料。作者浓墨重彩铺写看社戏,包括戏前波折、看戏经过和戏后余波,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看戏的机缘等,作者简略地带过,用笔非常高明。详略之中,又根据写作的需要做到疏密有致。详写中间夹杂着略写(如母亲深夜候船),略写也不是都作笼统的交待(如放牛钓虾的乡间生活就写得充满情趣)。
   二 景物描写是这篇作品具有永久魅力的因素之一。少年朋友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的特色。把社戏置于这样的场景之下,它自然便带有北京城里的京戏不可能有的神韵风致。作者采用白描手法,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描绘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勾勒出人们沉浸于欣赏社戏的场面,描述农家孩子们值得回忆的趣事,以动写静,以静衬动,给人以立体感、形象感,整幅画面优美而恬淡、朴素而醇浓,堪称绝妙丹青。文中,有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方面的描写既浑然一体又能一一分辨得清。如:视觉方面有“朦胧在水气里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方面有“宛转、悠扬的横笛”;嗅觉和味觉方面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文中堪称“以动写静,以静写动”的绝好之处是:“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作者充分地展开联想,才能将普通的具象表现得新奇而富有动感,造成一种艺术上的陌生化效果。
    作者写船头看戏,描绘了如琼台仙境一般的景致,并且显出了层次。遐想戏台:“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这是戏台的远影,表现了“我”急于看戏及与“他们”为伍的心情,符合儿童情趣。远看戏台:“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色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我”见到了盼望已久的戏台,只有仙境这样的意象才能与心中的情思相匹配。渐近戏台:“……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近看戏台:因不能近看戏台,只能见到台上的演员和场面;因为描写的重点是看戏的孩童,故而戏台上表演的内容让人感受模糊。回望戏台:“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去时一如来时,景色绮丽,情致悠然,撩人心弦。
    作者写午夜归航,有声有色:茫茫黑夜,“白鱼”蹿行,色彩鲜明;船头水响,渔夫喝采,声音动听。这样一幅夜归图分明是一幅神奇画,浪漫、奇异,让人恍然进入童话世界,侧面突出了孩子们驾船本领的高超和“我”归航时的心情。
   三 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如双喜和六一公公。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机敏,办事果敢,充满自信,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当然是孩子们的领袖。“我”之所以能看上社戏,主要是因为双喜的决策和组织。这个形象,是令人深深喜爱并难以忘怀的。成年人里的六一公公,着笔不多,但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他宽厚、淳朴、好客、热忱的个性特征。“我”之所以能认为这一夜的戏好、豆好,原因就在于这片乐土上的人好。
   四 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神韵,饶有情趣,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这里采用比喻,赋予静默的山峦以连绵的动感,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文中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
   五 本文开头的社会环境描写紧扣主题,含量大。归省的习俗反映了浓郁的亲情;热情好客、勤劳善良的传统在字里行间处处能得到体现。如“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反映了平桥村人民的勤劳善良;“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反映了平桥村人民的热情好客。作者对这块土地的认识是深刻的,也倾注了很多的感情,“在我是乐土”。
                                 (选自《中学语言教参新编》)

  (二)
   一、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本文的结构特点主要体现在情节安排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例如:文章一开始写景,就突出豆麦田地,“碧绿”,可视;“清香”,可嗅;以至返航时有了偷豆一举,美味的罗汉豆,自然“可餐”了。写得活活泼泼又耐人寻味,这既体现了写景的高明,又体现了结构的严谨。
     又如:看戏路上一去一回,两番写景,同一景观,强化了乡间月色之美与孩子们欢快的心情。返航时,“船头的激水声更具响亮”,跟来时“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相呼应;去时,捉摸那“宛转,悠扬”之声“大概是横笛”发出来的,归来时又被“吹到耳边”的悠扬笛声勾摄魂魄;这里的呼应,从容得体。
     再如:文中写看戏后的余波,显然照应了文中偷豆的情节;而篇末的点题,更是对全文内容的照应。
   二、巧用详写
     文中用700字写看戏前的波折,可谓详写,其作用在于:首先这些文字本身就是属于看社戏全过程的内容,同时,波折中反映了“我”对看戏的渴望,反映了亲人、朋友对“我”的关心、爱抚、热情帮助,平桥村确实是一片“乐土”。再有,写波折也是为写看戏作铺垫,使课文内容曲折而充满生活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