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理解:《皇帝的新装》是一个带着很强现实感的短篇童话,描写了一个常人活动的世界,没有动植物的出现,没有精灵鬼怪的加入。只是在一个皇帝、几个大臣、两个骗子之间上演了一场骗与被骗的滑稽喜剧,借助极度的夸张和想象营造了一个异乎寻常的世界,通过荒诞的情节和幽默的语言讽刺时弊。童话巧于用“骗”,用“骗”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丰满人物形象,组织童话结构,引出荒唐可笑的语言、动作。由皇帝受骗、骗子行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构筑的社会怪圈,扭曲、怪异、不可思议。细读课文,我们能一次又一次地挖掘出更多的新意和深意。
教学设想:《皇帝的新装》极富魅力,学生爱读,也能读懂,从表层来看是一篇浅文。但其中常读常新的思想内核不易把握,认识不够。故事本身不乏幽默、荒诞可笑的情节元素,如果不能充分、有效、合理地挖掘文中固有的内蕴丰富的资源,学生充其量付之一笑。浅文趣教,就是让学生读出兴趣、体会谐趣、悟出理趣。“趣”不单纯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皇帝、大臣不再是平面化、文字式的人物,而是一帮活脱脱、有血有肉的跳梁小丑。引导学生笑有所得,笑有所悟。浅文趣教,做到对文本内容有所取舍,以点带面,力避胡子、眉毛一把抓。同时要求教学语言鲜活感人,不入俗套,富有机智。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精彩片断,体会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妙处
2、合作探究故事中离奇现象产生的诸种原因
教学实录:
一、导入:
一杯水倒入杯中,如果杯子是圆形的,那么水自然也是圆形;如果杯子是方形、三角形、不规则形呢?结论是:杯子的形状决定着水的形状。(趣入,吸引学生注意力)
二、安徒生的作品读过几篇呢?(学生自由回答)(营造安徒生童话教学情境)
1、能用一些词语概括《皇帝的新装》一文语言留给你的深刻印象吗?(学生自由回答)
生1:精巧
师:很会思考,不过“精巧”通常是说结构,能否表述再准确些?
生2:精美
师:说得好!
生3:搞笑
师:这个词用得较时尚。(学生欣欣然)
生4:语言很幽默,甚至带一点夸张。
师:看来你很留心,安徒生童话读了不少!
2、再用一句简洁的话浓缩故事情节(学生讨论后选一代表作答,教师补充)
3、一个无比威严的、至高无上的皇帝活精光光地、一丝不挂地走到大街上游行,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在背后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呢?(学生略作思考,教师点拨并明确:骗)板书
师:谁骗?
生:骗子。
师:为何行骗?
生:贪财。(板书)
师:谁受骗了?
生:皇帝。(板书:皇帝受骗)
师:皇帝为什么能轻而易举的进入圈套?(学生自由讨论,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
生1:皇帝爱美。
师:爱美并不是坏事呀?(学生笑,并齐声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生2:皇帝爱美太疯狂!
师:疯狂了!确实不是好事。
生3:皇帝是一个昏庸、愚蠢的国君。(板书)
师:你看问题很能一针见血(学生3会意一笑)
生4:特爱听假话、鬼话,否则怎么会心甘情愿光屁股上大街呢?
师:看法很新!说话很幽默。大臣呢?(思考片刻)
生5:大臣助骗。
师:此话怎讲?
生6:大臣本应辅助皇帝治理国家的。
生7:大臣并未像皇帝一样赤裸着身子游行,他们充当了一回辅助皇帝受骗。
师:说得真精彩!大臣如此拙劣,怎么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教师再引导语)
生顿悟: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大臣!
师:太好了!大臣到底是什么样的?
生1:阿谀奉承。(板书)
师:会用成语,词汇量很丰富!
生2:为保乌纱帽不知廉耻。(学生笑)
4、老百姓在这场闹剧中既不象皇帝那样身居高位,又没有必要如大臣般讨好皇帝,况且又没亲见奇特的新装,怎么也陷进去了?(学生快速读课文,寻找关键句。)
生1:我们刚学了一个词叫“道听途说”,我看很合适!(学生的老练语言引得一阵笑声)
生2:我也用一成语“以讹传讹”,谬误传千遍便成了真理。(学生再次鼓掌)
师:既然这样,百姓传骗了?
生:对!(教师板书:百姓传骗)
三、教师小结: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一个圆也不是,方也不是,三角更不是,扭曲的、不规则的怪圈
!(指名学生画出这个怪圈)最精彩的是哪一种骗?(学生七嘴八舌,兴趣高涨)分角色朗读课文7-22段,教师作适当辅读,体会语言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及时巩固,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四、那位可笑、可悲、可叹的皇帝光着身子上街游行,举国轰动。除此而外,还有那个地方值得我们看笑话?(“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1、指名学生朗读该句,另指名学生表演。(学生哄笑)
2、教师:学生的精彩表演其实是紧扣住了“转”、“扭”两个动词。齐读托尔斯泰语:“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精妙的动词能使笔下的人物鲜活感人。”
五、由皇帝、大臣、百姓用谎言营造的怪圈,最终是被谁捅破的?(学生齐答:小孩子)小孩子其实只说了谁都能说出口的一句真话,犹如一把利剑。皇帝及其一帮人阵脚大乱,提着裤子仓皇逃窜了吗?
生:没有!
师:没有?可见他们--
生:愚蠢至极。(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安徒生用笔也达到了极至,并在故事高潮处嘎然而止,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教师指出安徒生童话创作意图:歌颂真与美,批判假与丑)(板书)
师:教材编者巧妙地配制了一幅插图,谁能用一句《核舟记》中的话再描化一下皇帝的丑态?
生: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学生大笑,灵活利用教材资源,知识得到迁移)
六、学生合书凝思:该向谁学?(自由回答)
生1:小孩
师:小孩终究要长大的!周围大人都在说谎!
生2:老师,您的说法太片面了。并不是所有的大人都在说谎!
师:哦!说下去!
生2:况且这仅仅是童话,正如您刚才所说安徒生在“歌颂真与美,批判假与丑”。
生3插话:安徒生用了夸张手法。
师:说得好!我为你鼓掌!有一种说法叫美丽的谎言,但不管如何,决不能违背人的-
生齐答:良知!
七、作业布置:
1.查阅资料,了解“指鹿为马”、“洪武试臣”的故事
2.阅读安徒生其它作品
教后反思:浅文趣教,学生读出兴趣,体会谐趣,悟出理趣。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张扬阅读个性。整堂课气氛活跃,师生互动,体现新课标“鼓励有创意的阅读”的精神。不过,从课堂流程某些局部来看,引导学生往设计的“圈套”中钻的痼疾仍时隐时现,需进一步改进。
教学设想:《皇帝的新装》极富魅力,学生爱读,也能读懂,从表层来看是一篇浅文。但其中常读常新的思想内核不易把握,认识不够。故事本身不乏幽默、荒诞可笑的情节元素,如果不能充分、有效、合理地挖掘文中固有的内蕴丰富的资源,学生充其量付之一笑。浅文趣教,就是让学生读出兴趣、体会谐趣、悟出理趣。“趣”不单纯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皇帝、大臣不再是平面化、文字式的人物,而是一帮活脱脱、有血有肉的跳梁小丑。引导学生笑有所得,笑有所悟。浅文趣教,做到对文本内容有所取舍,以点带面,力避胡子、眉毛一把抓。同时要求教学语言鲜活感人,不入俗套,富有机智。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精彩片断,体会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妙处
2、合作探究故事中离奇现象产生的诸种原因
教学实录:
一、导入:
一杯水倒入杯中,如果杯子是圆形的,那么水自然也是圆形;如果杯子是方形、三角形、不规则形呢?结论是:杯子的形状决定着水的形状。(趣入,吸引学生注意力)
二、安徒生的作品读过几篇呢?(学生自由回答)(营造安徒生童话教学情境)
1、能用一些词语概括《皇帝的新装》一文语言留给你的深刻印象吗?(学生自由回答)
生1:精巧
师:很会思考,不过“精巧”通常是说结构,能否表述再准确些?
生2:精美
师:说得好!
生3:搞笑
师:这个词用得较时尚。(学生欣欣然)
生4:语言很幽默,甚至带一点夸张。
师:看来你很留心,安徒生童话读了不少!
2、再用一句简洁的话浓缩故事情节(学生讨论后选一代表作答,教师补充)
3、一个无比威严的、至高无上的皇帝活精光光地、一丝不挂地走到大街上游行,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在背后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呢?(学生略作思考,教师点拨并明确:骗)板书
师:谁骗?
生:骗子。
师:为何行骗?
生:贪财。(板书)
师:谁受骗了?
生:皇帝。(板书:皇帝受骗)
师:皇帝为什么能轻而易举的进入圈套?(学生自由讨论,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
生1:皇帝爱美。
师:爱美并不是坏事呀?(学生笑,并齐声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生2:皇帝爱美太疯狂!
师:疯狂了!确实不是好事。
生3:皇帝是一个昏庸、愚蠢的国君。(板书)
师:你看问题很能一针见血(学生3会意一笑)
生4:特爱听假话、鬼话,否则怎么会心甘情愿光屁股上大街呢?
师:看法很新!说话很幽默。大臣呢?(思考片刻)
生5:大臣助骗。
师:此话怎讲?
生6:大臣本应辅助皇帝治理国家的。
生7:大臣并未像皇帝一样赤裸着身子游行,他们充当了一回辅助皇帝受骗。
师:说得真精彩!大臣如此拙劣,怎么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教师再引导语)
生顿悟: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大臣!
师:太好了!大臣到底是什么样的?
生1:阿谀奉承。(板书)
师:会用成语,词汇量很丰富!
生2:为保乌纱帽不知廉耻。(学生笑)
4、老百姓在这场闹剧中既不象皇帝那样身居高位,又没有必要如大臣般讨好皇帝,况且又没亲见奇特的新装,怎么也陷进去了?(学生快速读课文,寻找关键句。)
生1:我们刚学了一个词叫“道听途说”,我看很合适!(学生的老练语言引得一阵笑声)
生2:我也用一成语“以讹传讹”,谬误传千遍便成了真理。(学生再次鼓掌)
师:既然这样,百姓传骗了?
生:对!(教师板书:百姓传骗)
三、教师小结: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一个圆也不是,方也不是,三角更不是,扭曲的、不规则的怪圈
!(指名学生画出这个怪圈)最精彩的是哪一种骗?(学生七嘴八舌,兴趣高涨)分角色朗读课文7-22段,教师作适当辅读,体会语言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及时巩固,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四、那位可笑、可悲、可叹的皇帝光着身子上街游行,举国轰动。除此而外,还有那个地方值得我们看笑话?(“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1、指名学生朗读该句,另指名学生表演。(学生哄笑)
2、教师:学生的精彩表演其实是紧扣住了“转”、“扭”两个动词。齐读托尔斯泰语:“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精妙的动词能使笔下的人物鲜活感人。”
五、由皇帝、大臣、百姓用谎言营造的怪圈,最终是被谁捅破的?(学生齐答:小孩子)小孩子其实只说了谁都能说出口的一句真话,犹如一把利剑。皇帝及其一帮人阵脚大乱,提着裤子仓皇逃窜了吗?
生:没有!
师:没有?可见他们--
生:愚蠢至极。(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安徒生用笔也达到了极至,并在故事高潮处嘎然而止,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教师指出安徒生童话创作意图:歌颂真与美,批判假与丑)(板书)
师:教材编者巧妙地配制了一幅插图,谁能用一句《核舟记》中的话再描化一下皇帝的丑态?
生: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学生大笑,灵活利用教材资源,知识得到迁移)
六、学生合书凝思:该向谁学?(自由回答)
生1:小孩
师:小孩终究要长大的!周围大人都在说谎!
生2:老师,您的说法太片面了。并不是所有的大人都在说谎!
师:哦!说下去!
生2:况且这仅仅是童话,正如您刚才所说安徒生在“歌颂真与美,批判假与丑”。
生3插话:安徒生用了夸张手法。
师:说得好!我为你鼓掌!有一种说法叫美丽的谎言,但不管如何,决不能违背人的-
生齐答:良知!
七、作业布置:
1.查阅资料,了解“指鹿为马”、“洪武试臣”的故事
2.阅读安徒生其它作品
教后反思:浅文趣教,学生读出兴趣,体会谐趣,悟出理趣。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张扬阅读个性。整堂课气氛活跃,师生互动,体现新课标“鼓励有创意的阅读”的精神。不过,从课堂流程某些局部来看,引导学生往设计的“圈套”中钻的痼疾仍时隐时现,需进一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