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今天有很多专家和老师来看同学们上课,同学们的心情一定很紧张吧。老师来了解一下,紧张的同学请举手,这么多的同学举手,老师送你们一句话:你们是追求完美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们担心你们在回答问题时候回答不好,想回答好一点,所以心情有些紧张,为了缓解同学们紧张的情绪,我们先从一个轻松的话题谈起,童年,是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童年的游戏更会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做过那些游戏,请随便发言。
生:捉迷藏
师:非常有趣
生:老鹰捉小鸡
师:想象力非常丰富,我想可能还有一些同学做过这样或那样的一些游戏。它给我们带来了美妙的感受,可是有一个小朋友,他却没有我们同学们这样幸运,小时候他想放风筝,可是他的哥哥却不允许,同学们想了解这个故事吗?
生:想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21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风筝》。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完后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看完的同学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也可以用老师给你们的句式来表述,可以用自己思考的结果,也可以用课文上的词语,只要是自己独特的感受就行。
生: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个关于误解的故事。
师:为什么是说关于误解的故事,能说明理由吗?
生:鲁迅的弟弟自小就喜欢放风筝,而鲁迅就认为这是没出息,就不给他放,鲁迅长大之后才发现自己错怪了弟弟。
师:回答得很好,既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又回答了理由。大家发言都要向她学习。
生: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关于鲁迅后悔的故事他很后悔他小时侯阻止他弟弟放风筝,剥夺了他童年时候喜欢玩的乐趣。
师:剥夺了他的童趣,你的感受很深刻。很好!还有人说吗?我们知道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人的经历不同,兴趣不同,有时得到的启示也不同。不必在意对错,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这就是读书的最高境界。请同学们放开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的故事。
师:哦?你这个见解真是非常独特。谈一谈。
生:因为这篇文章中的小弟弟很喜欢放风筝,可是“我”不让他放。“我”觉得这件事是不对的。可是二十多年后,“我”不幸看了一本外国的关于儿童的书,“我”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我”觉得误解了小弟弟,所以我认为是一个误解和冲突的故事。
师:你的表述非常精彩,但是老师听到你刚才将的时候谈到了“亲情”,能具体说说吗?
生:因为那时是封建社会,玩风筝作者认为是一件很没用的事情,读书才最重要,从中也侧面看出了作者很关心他的弟弟,希望他以后出人头地。
师:你的发言让老师非常佩服,你读书太认真了。
生:他不让弟弟放风筝是因为关心弟弟,想让弟弟好好学习。以后为国家做贡献。
师:你也认为“我”的做法是对的,这也是一种见解。
师:好,通过同学们刚才的发言,我们对文中的内容有了一个了解。下面我们换个角度来谈谈对文中两个人物的认识。还是刚才的要求,你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老师给你的句式,我们先谈谈对小兄弟的认识。你认为小兄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我发现文中有一个健忘的小兄弟。因为成年后鲁迅和他谈这件事,他却什么也不记得了。
师:哦!你从这儿发现的,你读书也很用心,可以,“健忘的小兄弟”。还有吗?
生:我觉得文中的小兄弟是一个聪明、细心的人。因为在他哥哥不许他放风筝,自己又买不起的情况下,自己在后院拾枯竹做了一个风筝。我觉得他很聪明。
师:我觉得你这个发现很重要,我们看看他做了一个什么风筝?
生:蝴蝶风筝
师:我们知道理解一个句子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那么我们看看前文天空中出现的是什么风筝?
生:瓦片风筝,蟹风筝
师:弟弟做的却是蝴蝶风筝,看来他真的是非常——
生:聪明
生:我发现文中有一个非常喜爱风筝的小兄弟,我从文中小兄弟的“做”和“看”两方面看出来的。
师:能说得具体一些吗?
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吧,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这是从“看”来体现他爱风筝。因为一般喜欢风筝的人只是喜欢放风筝,并不会这样去看。从“做”的方面是“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物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这些话的意思是说他在躲着做风筝。如果他不喜欢的话,就不会这样做。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爱风筝的人。
师:你的发现很重要,你真了不起。
生:我不同意陈瑞山的说法。应该是一个热爱风筝的小兄弟。
师:你加了一个字,热爱风筝,为什么?
生:因为他哥哥不许他放,但他自己偷着做了一个,如果不是热爱就不会自己做出风筝。
师:我觉得你的想法非常好,不仅是一般的爱而且是热爱,那我们能不能从具体的词语中找出他热爱风筝?
生:“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师:从这个句子可以看出来,好,能不能还缩小一点,从哪个词语?
生:呆看。
师:好!刚才我们一起探讨了小兄弟,接下来我们认识一下文中的“我”,谈谈对“我”的认识。
生:我发现文中有一个知错就改的“我”,我从这些话中看出来,“我不幸偶而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来亳不忆及的小的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师:知错能改,这个发现很重要,这种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生:我发现文中有一个残酷的“我”。
师:残酷的“我”?说说理由。
生:因为“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的玩艺。我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了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师:你是一个很有同情心的人。还有谁来说?
生:我发现文中有个疼爱小兄弟的“我”。因为从“我”的心理角度看出,文中有一句话“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从这句话体验出,因为他的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作为哥哥来想可能是说自己的小弟弟得了病,就不应该出来玩。
师:老师认为你特别细心,你认为“我”不让他放风筝是关心弟弟的身体,对吗?从这个观点来说,你很细心。
生:我发现一个自私的“我”,他完全不顾小弟弟的想法,就这样践踏别人,他弟弟已经尽量躲他哥哥,不让他哥哥发现他制作风筝,可是他哥哥还是把他的风筝搞坏了。这里还有一句“论长幼,论力气,他是敌不过我的,我完全感受到胜利”,这一句也说明他以大欺小。
师:以大欺小,刚才你说的他是一个自私的人,他不顾别人的感受,我觉得你的理解——
一生抢着说:错误!
师:那你来说。
生:我觉得刘翔霖这样说是错的,因为“我”也有想过不要弟弟那么弱智,他不想他的弟弟这么大还玩这些风筝。
师:那你认为我不是自私的,那你认为“我”是什么心情呢?
生:“我”只是不想弟弟玩这些风筝,但“我”也没想过弟弟的感受。
师:你觉得我是关心弟弟,是吧?刘翔霖你可以谈谈你的观点。
生:他说错了,因为当时弟弟当时根本不知道这些,他还是个小孩。
师:你觉得这么小的孩子没必要这么严格地要求自己,应该给他们一份游戏的自由?
生:应该给他一种游戏,因为他小。他有游戏的权利。
师:胡鼎佳你来说一下。
生:我不同意刘祥霖的说法,因为文中有一句,“但是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他是自己不爱玩风筝,所以才不给他的小兄弟玩,他觉得那是很无聊的事情,并不是关心他。
师:就是]用自己的想法,来要求别人。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的。
师:看来同学们都非常的同情弱者,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文中的“我”是一个很细心的人,他发现弟弟很多天不在看别人放风筝,就想起弟弟在后院拾枯竹,就发现弟弟去了堆积杂物的小屋。
师:老师觉得你很用心,这点你都想到了
生:我不同意胡鼎佳的看法,因为他是关爱他的小兄弟,他们是亲兄弟,他是觉得这是没出息孩子玩的东西,可是但他长大之后看了一本外国书,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他才后悔,而他是因为关爱他,才道歉希望弟弟原谅自己,可是弟弟却装作忘记了这件事一样。但我觉得他好像还记得这件事。
师:你认为他弟弟还记得这件事。刚才我们同学讲的都是少年时代的事情,同学们之所以不理解“我”,是因为哥哥折断了弟弟的风筝。中年以后,他认识了这个问题之后,他的心情怎么样呢?从这个层次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好吗?
生:我认为文中的“我”是一个关爱弟弟却又不懂得表达的人,因为他不想让弟弟作个没出息的人,就用那些不是很好的方法让他不玩风筝,虽然他关爱弟弟,但其实是抹杀了弟弟的童趣。
师:我觉得你用辩证的观点思考问题很了不起,我们来看一下当哥哥了解到事情的真像之后他会有怎样的心情?通过这个层次再来了解一下他哥哥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文中的“我”是一个懂得后悔的人,想得到他小兄弟的原谅,他小兄弟却全然忘却而无怨言。
师:懂得后悔,自责。这个可以概括我中年的思想,是不是?中年以后,我非常的后悔和自责。好,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渐渐认识了文中的两个人物。可是老师现在还有一个问题不太清楚,就是成年后的我对小兄弟很关心,我为什么不允许他放风筝?还要折断了他的风筝,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生:他想弟弟作个有出息的人。
师:有出息的人,对!之所以我不让小兄弟放风筝,是关心和爱。我成年以后,认为我的想法对嘛?
生:不对。
师:那我有什么想法嘛?后悔自责,刚才我们讨论过了,现在老师不理解的问题就是在这里了,翻开课本115页有这样一句话,不是有一次我和小兄弟讲当年的事吗?“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像是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什么也不记得了”,怎么理解这句话?
中年以后小兄弟完全忘了,为什么?我们来讨论一下。
生:我觉得他不是全忘了,他知道他哥哥想求自己宽恕他,如果自己不宽恕又不太好,但是他又实在不想宽恕他,因为他小时候哥哥这样对待他,他真的很生气,他恨他。
师:你认为当时他恨他,但是现在呢?
生:还有怨恨。
师:那么还有怨恨,为什么说是忘了呢?
生:他说忘了也是为了骗一下他哥哥,但是为了表示没有完全原谅他。
师:你看看老师这样子表述能不能代表你的想法?我明明还生气,但是你问我的时候我故意说忘了,实际上表明我不想去原谅你,是这样吗?
生:是。
师:大家同意他的想法吗?
生:我觉得不是,因为他知道哥哥爱他,怕他成为没出息的孩子,所以才这样对他,他知道哥哥以前是为了他好,所以装作全忘记。
师:你的意思是他想原谅他哥哥,不让哥哥伤心,是吗?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因为事情过了这么久,他已经不生气了。说记得那时候还吵架还会很尴尬。
师:你认为他是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
生:而且那个时候吵架会很尴尬。
师:尴尬,会引起些不好事,对吗?
生:我觉得他是真的忘记了,因为当他哥哥说起这件事的时候,他心里会笑着想,有这种事会发生在我身上?然后脸上就有一种惊奇的表情。
师:你认为这是自然的事,可能确实就是忘掉了,这是你个人的一种想法和感受。
生:我不同意她的说法。因为这件事总共有十来年了,受过这样的痛苦怎么会这么快就不记得?他应该是谅解了他哥哥以前的做法,哥哥是想他出人头地,想他努力读书,才这样对待他,他又不想他哥哥难过,所以就装作没有这件事一样,让他哥哥不要记在心上。
师:你认为他是想谅解哥哥,不想提这件事情,还有没有?
生:我认为小兄弟在亲情和兴趣之中选择了亲情,如果他和哥哥计较,他知道他们之间的兄弟关系会更加僵硬,如果他说忘了,就把大家的误解化为乌有。小兄弟是这样想的。
师:你认为他在亲情和兴趣之间委屈自己,选择亲情,好!
生:我觉得小兄弟是真的忘记了,因为他惊异地笑着,因为他觉得如果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的话,哥哥也不会求他原谅。
师:好,现在我们归纳一下两种想法,一种就是没忘,理解哥哥,不让哥哥伤心,一种是确实忘了,老师现在假设一下,假使小兄弟真的忘了这件事情,你们又怎么来看?
生:假使真的忘了,证明小兄弟的心胸很广阔。
师:同学们都是从同情弱者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这是不错的。老师这样想,这个小兄弟他作为当年的一个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不抗拒,折断他风筝的时候他毫不抗拒,那么成年以后,鲁迅先生他想到当时他伤害他弟弟,弟弟毫不抗争,让鲁迅先生对当时人和社会有什么想法呢?你看你都被虐杀了,你都被伤害了,你都不抗争,这样鲁迅先生有什么感受,能不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
生:悲哀
师:好,哪个同学说的?悲哀,同意吗?
生:同意
师:所以说我们这篇文章啊,“我”的思想是非常复杂的,经过我们的讨论以后啊,我们对这两个人物有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同学们对这两个人物一定有什么话要说说,下面我想让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这两个人物的看法和认识。用这样一个句式来说话,比如说对兄长我想说什么,对小弟弟我想说什么,可以说一些期望,鼓励的话,老师现在说一句好不好?我想对兄长说,你能够深刻地反省自己,深深地自责,从你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美德,这是从敬佩哥哥的角度来说的,现在同学们可以商量一下,同学之间讨论一下,选一个角度来说一句。想好的可以举手。
生:小兄弟,当时你的兄长弄烂了你的风筝,他不是故意的。希望你长大可以出人头地,他是用心良苦。
师:你是从劝慰的角度劝小兄弟。很好。
生:我想对小兄弟说,你有一颗不计仇恨的心,因为你的哥哥把你的风筝给折断了,经过了二十多年你就把他忘记了。
师:说的是理解的话。还有吗?
生:我想对兄长说,你是一个负责任的人,因为你认为弟弟放风筝是可鄙的,就去阻止他不让他学下去,不过你的方法是不正确的,应该跟他说道理让他理解你的用意,然后改正。
师:除了理解他之外还给他一些劝告。
生:小兄弟,我很敬佩你,当年你兄长弄坏了你最心爱的风筝。你竟然也可以原谅他,当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
师:你非常的敬佩他,对吧?希望你们也有一颗这样宽容的心。
生:我想对小兄弟说,你对你哥哥能忍了这么多年,我真佩服。
师:看来我们不要太压抑自己,有什么事情早一点沟通会好一点。我们说了我们想说的话,现在还有一点点时间,你对这篇文章还有那些地方不懂?有没有问题提出我们一齐解决。给机会三个同学,我们解决三个问题好不好?
生:文中的最后一句话:“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好。有哪位同学会回答?
生:因为风筝是在春天放的,冬天是不放风筝的,他想去冬天是想让这件事情忘掉。但明明现在又是很冷的。
师:那这个冬天会让人更加悲哀。
生:这又是指当时的天气,衬托出心中的悲哀。
师:衬托出心中的悲哀。好。
生:第十段,最后一句,“无怨的恕,说谎罢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无怨的恕,说谎罢了,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老师说过句不离篇。我觉得文中的“我”觉得自己的弟弟是在说谎,,小兄弟用自己的无怨的恕表示自己没有怨恨了,但哥哥自己觉得很悲哀。
师:能够联系全段来看问题,老师觉得你学会了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很好。
生:无怨的宽恕,就是没有怨言,就当是宽恕,他觉得自己不能原谅自己。
师:他觉得自己不能原谅自己。对吗?我们同学们可能还会有些问题,也可能刚才的回答对提问者来讲还并不满足,但这都不要紧,因为随着我们这个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以前我们不能理解的问题,以后会慢慢地理解。重要的是,我们有了这个过程,参与了思考,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的收获。我想同学们都知道,对小兄弟的精神的虐杀,以及后来的悔恨,都表达了我对小兄弟的关爱。那么我们的生活中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爱呢?我想同学们在生活中也会有过类似的经历,请同学们在下课之后写下来,再私下和老师进行一个交流。好,这节课最后老师送同学们一句话:在我们生活中什么都可以缺少,但唯独不能缺少爱,愿我们生活中多一些爱,少一些精神虐杀。好,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生:捉迷藏
师:非常有趣
生:老鹰捉小鸡
师:想象力非常丰富,我想可能还有一些同学做过这样或那样的一些游戏。它给我们带来了美妙的感受,可是有一个小朋友,他却没有我们同学们这样幸运,小时候他想放风筝,可是他的哥哥却不允许,同学们想了解这个故事吗?
生:想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21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风筝》。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完后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看完的同学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也可以用老师给你们的句式来表述,可以用自己思考的结果,也可以用课文上的词语,只要是自己独特的感受就行。
生: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个关于误解的故事。
师:为什么是说关于误解的故事,能说明理由吗?
生:鲁迅的弟弟自小就喜欢放风筝,而鲁迅就认为这是没出息,就不给他放,鲁迅长大之后才发现自己错怪了弟弟。
师:回答得很好,既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又回答了理由。大家发言都要向她学习。
生: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关于鲁迅后悔的故事他很后悔他小时侯阻止他弟弟放风筝,剥夺了他童年时候喜欢玩的乐趣。
师:剥夺了他的童趣,你的感受很深刻。很好!还有人说吗?我们知道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人的经历不同,兴趣不同,有时得到的启示也不同。不必在意对错,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这就是读书的最高境界。请同学们放开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的故事。
师:哦?你这个见解真是非常独特。谈一谈。
生:因为这篇文章中的小弟弟很喜欢放风筝,可是“我”不让他放。“我”觉得这件事是不对的。可是二十多年后,“我”不幸看了一本外国的关于儿童的书,“我”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我”觉得误解了小弟弟,所以我认为是一个误解和冲突的故事。
师:你的表述非常精彩,但是老师听到你刚才将的时候谈到了“亲情”,能具体说说吗?
生:因为那时是封建社会,玩风筝作者认为是一件很没用的事情,读书才最重要,从中也侧面看出了作者很关心他的弟弟,希望他以后出人头地。
师:你的发言让老师非常佩服,你读书太认真了。
生:他不让弟弟放风筝是因为关心弟弟,想让弟弟好好学习。以后为国家做贡献。
师:你也认为“我”的做法是对的,这也是一种见解。
师:好,通过同学们刚才的发言,我们对文中的内容有了一个了解。下面我们换个角度来谈谈对文中两个人物的认识。还是刚才的要求,你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老师给你的句式,我们先谈谈对小兄弟的认识。你认为小兄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我发现文中有一个健忘的小兄弟。因为成年后鲁迅和他谈这件事,他却什么也不记得了。
师:哦!你从这儿发现的,你读书也很用心,可以,“健忘的小兄弟”。还有吗?
生:我觉得文中的小兄弟是一个聪明、细心的人。因为在他哥哥不许他放风筝,自己又买不起的情况下,自己在后院拾枯竹做了一个风筝。我觉得他很聪明。
师:我觉得你这个发现很重要,我们看看他做了一个什么风筝?
生:蝴蝶风筝
师:我们知道理解一个句子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那么我们看看前文天空中出现的是什么风筝?
生:瓦片风筝,蟹风筝
师:弟弟做的却是蝴蝶风筝,看来他真的是非常——
生:聪明
生:我发现文中有一个非常喜爱风筝的小兄弟,我从文中小兄弟的“做”和“看”两方面看出来的。
师:能说得具体一些吗?
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吧,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这是从“看”来体现他爱风筝。因为一般喜欢风筝的人只是喜欢放风筝,并不会这样去看。从“做”的方面是“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物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这些话的意思是说他在躲着做风筝。如果他不喜欢的话,就不会这样做。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爱风筝的人。
师:你的发现很重要,你真了不起。
生:我不同意陈瑞山的说法。应该是一个热爱风筝的小兄弟。
师:你加了一个字,热爱风筝,为什么?
生:因为他哥哥不许他放,但他自己偷着做了一个,如果不是热爱就不会自己做出风筝。
师:我觉得你的想法非常好,不仅是一般的爱而且是热爱,那我们能不能从具体的词语中找出他热爱风筝?
生:“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师:从这个句子可以看出来,好,能不能还缩小一点,从哪个词语?
生:呆看。
师:好!刚才我们一起探讨了小兄弟,接下来我们认识一下文中的“我”,谈谈对“我”的认识。
生:我发现文中有一个知错就改的“我”,我从这些话中看出来,“我不幸偶而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来亳不忆及的小的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师:知错能改,这个发现很重要,这种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生:我发现文中有一个残酷的“我”。
师:残酷的“我”?说说理由。
生:因为“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的玩艺。我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了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师:你是一个很有同情心的人。还有谁来说?
生:我发现文中有个疼爱小兄弟的“我”。因为从“我”的心理角度看出,文中有一句话“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从这句话体验出,因为他的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作为哥哥来想可能是说自己的小弟弟得了病,就不应该出来玩。
师:老师认为你特别细心,你认为“我”不让他放风筝是关心弟弟的身体,对吗?从这个观点来说,你很细心。
生:我发现一个自私的“我”,他完全不顾小弟弟的想法,就这样践踏别人,他弟弟已经尽量躲他哥哥,不让他哥哥发现他制作风筝,可是他哥哥还是把他的风筝搞坏了。这里还有一句“论长幼,论力气,他是敌不过我的,我完全感受到胜利”,这一句也说明他以大欺小。
师:以大欺小,刚才你说的他是一个自私的人,他不顾别人的感受,我觉得你的理解——
一生抢着说:错误!
师:那你来说。
生:我觉得刘翔霖这样说是错的,因为“我”也有想过不要弟弟那么弱智,他不想他的弟弟这么大还玩这些风筝。
师:那你认为我不是自私的,那你认为“我”是什么心情呢?
生:“我”只是不想弟弟玩这些风筝,但“我”也没想过弟弟的感受。
师:你觉得我是关心弟弟,是吧?刘翔霖你可以谈谈你的观点。
生:他说错了,因为当时弟弟当时根本不知道这些,他还是个小孩。
师:你觉得这么小的孩子没必要这么严格地要求自己,应该给他们一份游戏的自由?
生:应该给他一种游戏,因为他小。他有游戏的权利。
师:胡鼎佳你来说一下。
生:我不同意刘祥霖的说法,因为文中有一句,“但是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他是自己不爱玩风筝,所以才不给他的小兄弟玩,他觉得那是很无聊的事情,并不是关心他。
师:就是]用自己的想法,来要求别人。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的。
师:看来同学们都非常的同情弱者,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文中的“我”是一个很细心的人,他发现弟弟很多天不在看别人放风筝,就想起弟弟在后院拾枯竹,就发现弟弟去了堆积杂物的小屋。
师:老师觉得你很用心,这点你都想到了
生:我不同意胡鼎佳的看法,因为他是关爱他的小兄弟,他们是亲兄弟,他是觉得这是没出息孩子玩的东西,可是但他长大之后看了一本外国书,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他才后悔,而他是因为关爱他,才道歉希望弟弟原谅自己,可是弟弟却装作忘记了这件事一样。但我觉得他好像还记得这件事。
师:你认为他弟弟还记得这件事。刚才我们同学讲的都是少年时代的事情,同学们之所以不理解“我”,是因为哥哥折断了弟弟的风筝。中年以后,他认识了这个问题之后,他的心情怎么样呢?从这个层次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好吗?
生:我认为文中的“我”是一个关爱弟弟却又不懂得表达的人,因为他不想让弟弟作个没出息的人,就用那些不是很好的方法让他不玩风筝,虽然他关爱弟弟,但其实是抹杀了弟弟的童趣。
师:我觉得你用辩证的观点思考问题很了不起,我们来看一下当哥哥了解到事情的真像之后他会有怎样的心情?通过这个层次再来了解一下他哥哥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文中的“我”是一个懂得后悔的人,想得到他小兄弟的原谅,他小兄弟却全然忘却而无怨言。
师:懂得后悔,自责。这个可以概括我中年的思想,是不是?中年以后,我非常的后悔和自责。好,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渐渐认识了文中的两个人物。可是老师现在还有一个问题不太清楚,就是成年后的我对小兄弟很关心,我为什么不允许他放风筝?还要折断了他的风筝,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生:他想弟弟作个有出息的人。
师:有出息的人,对!之所以我不让小兄弟放风筝,是关心和爱。我成年以后,认为我的想法对嘛?
生:不对。
师:那我有什么想法嘛?后悔自责,刚才我们讨论过了,现在老师不理解的问题就是在这里了,翻开课本115页有这样一句话,不是有一次我和小兄弟讲当年的事吗?“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像是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什么也不记得了”,怎么理解这句话?
中年以后小兄弟完全忘了,为什么?我们来讨论一下。
生:我觉得他不是全忘了,他知道他哥哥想求自己宽恕他,如果自己不宽恕又不太好,但是他又实在不想宽恕他,因为他小时候哥哥这样对待他,他真的很生气,他恨他。
师:你认为当时他恨他,但是现在呢?
生:还有怨恨。
师:那么还有怨恨,为什么说是忘了呢?
生:他说忘了也是为了骗一下他哥哥,但是为了表示没有完全原谅他。
师:你看看老师这样子表述能不能代表你的想法?我明明还生气,但是你问我的时候我故意说忘了,实际上表明我不想去原谅你,是这样吗?
生:是。
师:大家同意他的想法吗?
生:我觉得不是,因为他知道哥哥爱他,怕他成为没出息的孩子,所以才这样对他,他知道哥哥以前是为了他好,所以装作全忘记。
师:你的意思是他想原谅他哥哥,不让哥哥伤心,是吗?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因为事情过了这么久,他已经不生气了。说记得那时候还吵架还会很尴尬。
师:你认为他是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
生:而且那个时候吵架会很尴尬。
师:尴尬,会引起些不好事,对吗?
生:我觉得他是真的忘记了,因为当他哥哥说起这件事的时候,他心里会笑着想,有这种事会发生在我身上?然后脸上就有一种惊奇的表情。
师:你认为这是自然的事,可能确实就是忘掉了,这是你个人的一种想法和感受。
生:我不同意她的说法。因为这件事总共有十来年了,受过这样的痛苦怎么会这么快就不记得?他应该是谅解了他哥哥以前的做法,哥哥是想他出人头地,想他努力读书,才这样对待他,他又不想他哥哥难过,所以就装作没有这件事一样,让他哥哥不要记在心上。
师:你认为他是想谅解哥哥,不想提这件事情,还有没有?
生:我认为小兄弟在亲情和兴趣之中选择了亲情,如果他和哥哥计较,他知道他们之间的兄弟关系会更加僵硬,如果他说忘了,就把大家的误解化为乌有。小兄弟是这样想的。
师:你认为他在亲情和兴趣之间委屈自己,选择亲情,好!
生:我觉得小兄弟是真的忘记了,因为他惊异地笑着,因为他觉得如果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的话,哥哥也不会求他原谅。
师:好,现在我们归纳一下两种想法,一种就是没忘,理解哥哥,不让哥哥伤心,一种是确实忘了,老师现在假设一下,假使小兄弟真的忘了这件事情,你们又怎么来看?
生:假使真的忘了,证明小兄弟的心胸很广阔。
师:同学们都是从同情弱者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这是不错的。老师这样想,这个小兄弟他作为当年的一个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不抗拒,折断他风筝的时候他毫不抗拒,那么成年以后,鲁迅先生他想到当时他伤害他弟弟,弟弟毫不抗争,让鲁迅先生对当时人和社会有什么想法呢?你看你都被虐杀了,你都被伤害了,你都不抗争,这样鲁迅先生有什么感受,能不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
生:悲哀
师:好,哪个同学说的?悲哀,同意吗?
生:同意
师:所以说我们这篇文章啊,“我”的思想是非常复杂的,经过我们的讨论以后啊,我们对这两个人物有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同学们对这两个人物一定有什么话要说说,下面我想让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这两个人物的看法和认识。用这样一个句式来说话,比如说对兄长我想说什么,对小弟弟我想说什么,可以说一些期望,鼓励的话,老师现在说一句好不好?我想对兄长说,你能够深刻地反省自己,深深地自责,从你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美德,这是从敬佩哥哥的角度来说的,现在同学们可以商量一下,同学之间讨论一下,选一个角度来说一句。想好的可以举手。
生:小兄弟,当时你的兄长弄烂了你的风筝,他不是故意的。希望你长大可以出人头地,他是用心良苦。
师:你是从劝慰的角度劝小兄弟。很好。
生:我想对小兄弟说,你有一颗不计仇恨的心,因为你的哥哥把你的风筝给折断了,经过了二十多年你就把他忘记了。
师:说的是理解的话。还有吗?
生:我想对兄长说,你是一个负责任的人,因为你认为弟弟放风筝是可鄙的,就去阻止他不让他学下去,不过你的方法是不正确的,应该跟他说道理让他理解你的用意,然后改正。
师:除了理解他之外还给他一些劝告。
生:小兄弟,我很敬佩你,当年你兄长弄坏了你最心爱的风筝。你竟然也可以原谅他,当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
师:你非常的敬佩他,对吧?希望你们也有一颗这样宽容的心。
生:我想对小兄弟说,你对你哥哥能忍了这么多年,我真佩服。
师:看来我们不要太压抑自己,有什么事情早一点沟通会好一点。我们说了我们想说的话,现在还有一点点时间,你对这篇文章还有那些地方不懂?有没有问题提出我们一齐解决。给机会三个同学,我们解决三个问题好不好?
生:文中的最后一句话:“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好。有哪位同学会回答?
生:因为风筝是在春天放的,冬天是不放风筝的,他想去冬天是想让这件事情忘掉。但明明现在又是很冷的。
师:那这个冬天会让人更加悲哀。
生:这又是指当时的天气,衬托出心中的悲哀。
师:衬托出心中的悲哀。好。
生:第十段,最后一句,“无怨的恕,说谎罢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无怨的恕,说谎罢了,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老师说过句不离篇。我觉得文中的“我”觉得自己的弟弟是在说谎,,小兄弟用自己的无怨的恕表示自己没有怨恨了,但哥哥自己觉得很悲哀。
师:能够联系全段来看问题,老师觉得你学会了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很好。
生:无怨的宽恕,就是没有怨言,就当是宽恕,他觉得自己不能原谅自己。
师:他觉得自己不能原谅自己。对吗?我们同学们可能还会有些问题,也可能刚才的回答对提问者来讲还并不满足,但这都不要紧,因为随着我们这个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以前我们不能理解的问题,以后会慢慢地理解。重要的是,我们有了这个过程,参与了思考,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的收获。我想同学们都知道,对小兄弟的精神的虐杀,以及后来的悔恨,都表达了我对小兄弟的关爱。那么我们的生活中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爱呢?我想同学们在生活中也会有过类似的经历,请同学们在下课之后写下来,再私下和老师进行一个交流。好,这节课最后老师送同学们一句话:在我们生活中什么都可以缺少,但唯独不能缺少爱,愿我们生活中多一些爱,少一些精神虐杀。好,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