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站教案 语文教案 初一语文教案

[初一下]成长的烦恼(人教新课标)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教材分析
  本文描述了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上的杰出成就,赞扬了他高超的建筑艺术和一片爱国心。
  学情分析
  本文内容较长,词语较多,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注音,对不熟悉的词语加以解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引发学生兴趣,熟悉内容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教师先作示范,让学生模仿。
  教学目标
  1、贝聿铭大师在建筑设计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心。
  3、尝试做一回小记者,同学之间合作学习。能成功地进行一次人物访问,锻炼自己搜集资料、取舍资料的能力,能围绕采访主题设计问题,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心。
  2、熟悉课文内容,尽己所能提有价值的问题,做一个合格的小记者。
  课前学习
  1、自学“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观摩央视名记的人物采访节目,揣摩学习。
  2、熟悉课文,试着从内容到形式发现本文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最喜欢哪一种艺术?文学还是音乐?绘画还是书法?雕塑还是舞蹈?有青睐建筑艺术的吗?那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世界顶级建筑大师,他就是美籍华人贝聿铭。
  介绍贝聿铭:以学生介绍为主,师适当补充。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曾获得美国总统授予的“光荣勋章”,美国总统颁发的“全美十佳公民奖”。
  二:阐释课题:华夏,我国的古称。
  华古代时候这个字的意思和“花”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对“华”的解释,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作“华”。
  第二种说法是:“华”含有红色的意思。古代的周朝人喜欢红颜色,把红颜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作“华”。
  第三种说法是:“华”是由中国的古称“华夏”简称而来。“华”作为中国的简称,历史悠久。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国是奴隶制的“夏”,建国的民族就叫“华夏族”,所以中国有“华夏”之称。“华”是美丽的意思,“夏”有广大之解,两字组合成“华夏”一词,是说又大又美。据《左传》记载,“有利益之大故称夏,有服装之美谓之华”。这个解释便把“又大又美”上升到一个高精神文化,高物质文明的境界。
  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贝聿铭建筑设计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在设计中融进了中国------华夏建筑艺术的精华,他向世界展示的是建筑的艺术,是华夏文化的魅力。
  三、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注音,对不熟悉的词语加以解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四、再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用答记者问的方式梳理课文内容
  (一)学生结合预习,交流成功的采访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采访前要对采访对象作尽可能多的深入细致的了解,还要对采访对象的专业知识有一定了解,不说外行话。
  2、要能设计被采访者感兴趣的问题,问题要具体,有特点,要能打开被采访者的心扉。
  3、要讲究谈话艺术,热情诚恳,营造融洽的氛围。
  4、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放松、随机应变等。
  5、要记好采访笔记。
  (二)学生合作学习,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人物采访活动,采访对象: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
  活动步骤:
  1、自由结合组成采访小组。(基本上以同座为伴)
  2、利用教材、网络查找贝聿铭的资料,进行资料的汇总、删选,确立采访的主题。
  3、精心设计采访问题,进行角色分工。
  4、现场采访表演。(注: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给予学生个别的有针对性的指点和帮助,可将学生忽略的一些重要问题提醒学生思考,同时还要关注不同小组学生活动的质量高低,参与一些小组的准备。)
  (三)学生现场表演人物采访:与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面对面
  (教师要根据前面的观察选择表演小组,考虑问题设计的互补性、个性,表演的质量。)
  教师示范:
  在美国的建筑界初露头角
  记者:贝先生,您常说“我的根在中国”、“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那你当年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贝聿铭:是的,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常常告诉我的朋友们说,我是苏州人,我是广州人。我和夫人至今仍然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广州话、上海话和苏州话。我是搞建筑的,我常常给我们国内的朋友说,我们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外看,中国建筑的根还在。但是,光寻历史的根还是不够,还要现代化。所以,我当年选择了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正是想借外国新鲜的东西、好用的东西,接到中国建筑这个老根上去,更好地体现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记者:贝先生,听说当年您父亲希望你学金融,你后来却选择了攻读建筑学,这中间应该有不少曲折吧?
  贝聿铭:一言难尽啊!但我选择了自己最喜爱的,走了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
  记者:贝先生,你认为,在你创业的进程中,谁对你的影响或者说是帮助最大?
  贝聿铭:威廉柴根道夫先生,是他打破了美国建筑界的惯例,聘用我担任他创建的建筑研究部主任,从此,开始了我们长达十二年之久的亲密、友好而有效的合作,为我在美国建筑界站稳脚跟,开创自己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请允许我再次对威廉柴根道夫先生表达本人诚挚的感谢!
  记者:你和柴根道夫的合作堪称是珠联璧合,但你后来还是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有了自己的公司后,你的设计理念有什么改变吗?
  贝聿铭:是的。大家都知道:世界是广大的人民大众创造的,但他们中的大多数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由于经济水平所限,很向往物美价廉的住宅。我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以后,着手做的第一事,就是替这些工薪阶层的人们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更经济实用的大众化公寓,很受他们欢迎。
  记者:现在的你可以说是功成名就,获得了许多令人羡慕的荣誉,你是怎么看待这一切的?
  贝聿铭:如果非要说我取得一些成就、获得了些许荣誉的话,那只能代表过去。我想在有生之年,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的最新技术如何更好地熔于一炉的研究继续探索下去,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服务!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课文精心安排,主体部分用三个小标题分为三个部分:早期成就、突出成就、爱国之心,使人们对贝聿铭的事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选材精当,详写与略写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描写、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
  学情分析
  启发学生深入研究课文是如何选取典型事例有详有略地写贝聿铭的,着重帮助学生了解本文描写、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法,理解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精心选材,详略得当;描写、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熟读课文,丰富自己的语汇。
  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选材精当、详略得当的写法以及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
  2、熟读课文,丰富自己的语汇。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思考:与前面三篇文章相比,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亮点?
  (例如本文的开头、小标题的运用、详略得当组织材料、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等。)
  1、文章开头两段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两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开头两段写了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惊人气势和高贵气质,这样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引起了读者的思考,这样的建筑出自谁人之手呢?接着点出了本文记叙的对象。)
  2.文章的三个小标题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这三个小标题先讲贝聿铭在国外的建筑成就,后讲他在国内的建筑成就。讲国外建筑成就,先讲从事建筑初期的成就,再讲后来的突出成就。全文内容层层深入,按照初露头角——创建筑奇迹——不变的中国心来安排,最后归结为“贝聿铭是建筑艺术家”。)
  3.贝聿铭从事建筑设计50余年,设计的建筑物很多很多,可写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作者很好地处理了详写和略写的关系。详写和略写相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文中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
  (写贝聿铭早期成就时全用略写;写突出成就时详写了三座建筑,后又略写在世界各地的一百多项大型建筑。)
  4、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但贝聿铭是一个建筑大师,因此不能不写他的建筑设计,为了表现他设计的艺术,作者多处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如写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外观和大厅内部的园林空间、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的内部、北京香山饭店等;
  为了说明建筑物,作者还运用了说明的方法,如写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两个入口就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为了使读者对贝聿铭有更深刻的了解,作者在关键之处运用议论的方法,发表自己的评论,如在主体部分的第二部分最后一段说,“他的足迹和作品可以说遍及启蒙及世界的各大城市,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再如课文结尾对贝聿铭的评价,更是作者的点睛之笔。
  二、重点研讨“在非议中屡创建筑奇迹”这一部分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①本部分中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
  ②本部分重点写了他的具有世界影响的三座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它们各有何特点?
  ③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明确:
  ①详写了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巴黎罗浮宫玻璃金字塔的设计和建造。略写了他设计的建筑物类型之多、范围之广。
  ②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的特点是: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的特点是:向周围环境构成高度协调的景色。
  巴黎罗浮宫玻璃金字塔的特点是:罗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③描写、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
  三、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贝聿铭设计的建筑作品在刚刚建成的时候,往往招来非议,但是不久又总是能够成为当地人的骄傲,或者那个城市的一个标志。(贝聿铭的设计往往带有一定的创新性和超前意识,所以在当时不能为人们接受,而当人们懂得了他的设计意图以后,就会认识到它的价值。)
  2、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还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中国建筑的根”指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好的“根”是指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枝”指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插枝”指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3、“这座大厦在香港是中国的象征之一,应该让它‘抬抬头’,要显示出点风格和气派,这也是中国的骄傲。”(表现了贝聿铭作为一个中国人要为民族争光,要为中国争气的爱国心。)
  四、作业
  熟读课文,结合课文理解词语,丰富自己的语汇。
  
  
相关链接>>>月迹
相关链接>>>赵普
相关链接>>>向沙漠进军
相关链接>>>在声音的世界里
相关链接>>>古诗《蝉》《孤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