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研读
一、从生活出发走进文本。
文本是生活的感悟和体验。因此,在学习语文时,我们也应该遵循这个规律,引导学生由生活走进文本阅读。
上课伊始,又根据重庆的气候——“很少下雪”这一特点,播放雪景图片,满足了儿童对下雪的好奇。一句“下雪真是太好了!小朋友一定都想去看看真的雪啦!”极大地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立足生活经验理解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这种对话是建立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我们所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蕴含着这样的道理: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阅读理解文本,其不同的体验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可见,生活经验是阅读的基础和理解的工具,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立足生活经验来理解文本。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者对教学难点的处理就是依据生活经验来解决的。如“老师微笑着点点头”这个动作告诉大家什么?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理解“不算太远。”一句时,教者就很机智地说:“老师请教过飞行员叔叔,如果有直接从台湾到北京的飞机,只需要两个多小时就可以到了呢!”
通过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简单介绍,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不太远”了。
三、凭藉生活体会感悟情感。
文章是作者情感的表现,是生活的写照。教者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情感时也是基于生活体会进行感悟的。“如果你是橱窗外的台湾小朋友看到这人工做的雪景,你会想到些什么?”“现在,你们就是台湾小朋友,来问问我这个台湾老师吧。”“在这美丽的雪地里你最想干些什么呢?””每一个情境的创设都与学生的生活体会相结合,基于学生的感情基础来感悟文本的情感,质朴而自然。
四、联系生活经历深化文本。
教者在引导学习课文时不忘立足生活深化认识,超越文本,丰富学生的语言和生活积累。“台湾小朋友来了,除了带他们看雪景外,你还会带他们去哪看看呢?”“其实台湾的小朋友也正盼着我们去他们那玩儿呢。他们会带我们去哪儿?”这两个问题情境的设计,看似平淡,其实正体现了教者的大语文教育观。将课堂与生活、课内与课外、文本与经验有机结合。丰富了学生的认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延伸中拓展,在拓展中深化。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必须尽可能与生活沟通。课堂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应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离开了生活的语文学习,岂不是缘木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