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站教案 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一下]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史(人教版)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一)知识结构
  复习目标:掌握各阶级探索抗争的主要事实、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能够认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探索抗争活动之间的联系,认识到各阶级的抗争探索是向前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总结各阶级探索抗争的经验教训。
  一、近代前期
  1840年~洋务运动:
  基本史实: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特征:尚未产生新的阶级,主要由农民、地主阶级进行,向西方学习,但停留在"器物"阶层。
  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19年:
  基本史实: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特征: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学习西方制度,企图通过变法、革命等方式建立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二、近代后期
  1919~1927年:
  基本史实:中共成立、工人运动高潮、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大革命的兴起和失败。
  特征: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学习俄国革命,坚持城市革命道路;中共领导工人运动失败;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领导大革命。
  1927~1937年:
  基本史实:三次武装起义、八七会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五次反围剿、长征、遵义会议、八一宣言、西安事变。
  特征:国共十年对峙。中国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中共走向成熟;随着中日矛盾上升,中共开始走向联蒋抗日
  1937~1945年:
  基本史实: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共开辟敌后战场、人民战争路线、《论持久战》、中共七大、根据地建设、抗战胜利。
  特征:全民族抗战。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抗战,取得抗战胜利。
  1945~1949年:
  基本史实: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粉碎国民党进攻、战略反攻、决战、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新政协会议。
  特征: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三、新中国建国后
  1949~1956年:
  基本史实: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一五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特征: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1956~1978年:
  基本史实:《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反右倾斗争、"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文革"、外交成就。
  特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978年至今:
  基本史实: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
  特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二)重点讲解
  近代前期应注意问题:
  1.正确理解近代统治集团内部、资产阶级内部、洋务派同早期维新派的分歧和一致性
  ①统治阶级内部
  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分歧在于对待学习西方态度不同。顽固派因循守旧,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反对一切外洋事物和改革;洋务派则主张中体西用,洋为中用的方式求取富强。一致性表现在:都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结果都因未能抵御外敌侵略而宣告失败。
  ②资产阶级内部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成长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倾向上出现分歧,形成两个派别,即维新派和革命派。分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实现君主立宪;革命派则主张用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
  一致性更强,表现在:
  a都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几乎同时登上政治舞台;
  b都要求挽救民族危机,建立资产阶级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C革命实践上相辅相成。革命派民主思想的传播动员了人民,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与维新派有历史渊源的立宪派乘机活跃起来;反过来,立宪派放弃对清政府的幻想后,从行动上配合并支持了辛亥革命在全国范围的成功。
  ③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的分歧和一致性
  早期维新派支持"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投入洋务运动,并主张维护君主制,这是同洋务派一致之处。不同的是,洋务派只注重军事、外交和机器制造技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教事业,而早期维新派则注意建立新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以发展资本主义。
  2.规律和认识
  ①鸦片战争后20年,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化开始形成的时期,这一阶段及其后一段时期,不管是农民经济还是地主阶级的抗争与探索均以失败告终,究其根本原因,这两大阶级都不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仍以封建自然经济为基础。他们不可能冲破封建主义束缚和局限,更提不出顺应时代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和改造社会的方案。
  ②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逐步登上历史政治舞台,并成为近代前期民主革命的主角。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由此向纵深发展,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的制度。
  民族资产阶级克服了农民和地主阶级落后的局限,积极推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但其自身具有软弱妥协的局限,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抱有一定程度的幻想,革命纲领缺乏彻底性,无法调动广大人民。这些决定其政治目标不可能实现。民族资产阶级不能胜任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但其革命性值得肯定,它是民主革命可以团结的力量。
  近代后期应注意问题:
  1.国共两党关系:
  A.从20世纪20-40年代,两党关系呈现了由合作到分裂,再次合作到再次分裂的特征。
  B.制约这些变化的因素有:两党的性质;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际环境和各种政治势力的态度。
  C.从两党性质看是其矛盾斗争的必然性;从关系变化过程看,合作局面主要是中共倡导推动的结果;分裂局面主要是国民党对内独裁,中外反动势力结合的结果;从影响看,合则两利,分则俱伤。
  2.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败得失的规律和认识:
  A.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制定出符合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根本原因是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得到发挥。而且,党的领导干部和群众能及时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取得成就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B.经济工作失误的原因:对中国国情认识不清;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理论根源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逐步否定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
  C.经验教训:应该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响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成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既要防左,又要防右。
  3.统一战线的发展及中共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
  A.四次统一战线:第一次是1924.1-1927.7的革命统一战线;第二次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它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第三次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发展。第四次是爱国统一战线,形成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是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它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统一大业具有重要意义。
  B.统一战线是中共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中共在四次统一战线中起突出的领导作用。首先,中共积极倡导和促成统一战线,处于主动地位,起领导作用。其次,统一战线各种力量虽有矛盾,但最主要活动是一致的,这些活动在中共领导下进行。再次,统一战线的目的是为完成革命和建设任务。所以,职工在四次统一战线中均起着重要的领导作用。
  4.中共的主要会议:
体现了中共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策略和方针,也体现一定的时代特点。是中国人民抗争史的重要内容之一。把握每次会议的时间、内容、作用或影响,在此基础上推延其他相关史实,就较容易掌握中共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历程。
  5.注意宏观概括中共在各历史时期的政策措施的基本线索。如:
政权建设方面:十年对峙时期工农民主专政;抗战时期统一战线性质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解放战争后人民民主专政。四次统一战线(略)。
  土地政策:1931年土地革命总路线;1941年"双减双交"政策;1947年解放区的土改政策;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和调整又经历了土地政策、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个步骤。
  同时,微观分析这些变化的异同及出现变化的原因。另外,注意抓住各时期社会主次矛盾的演变,来分析中共工作方针和阶级结构、社会结构调整变化的必然性;透过现象看本质,史论结合,深化历史结论,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深入分析中共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利弊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