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
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课程目标
基础知识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标志及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及其内外政策。
思想目标
1.通过对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历次危机爆发的形式虽有所不同,但就其根源来讲,都是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影响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罗斯福新政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调整改革,克服了危机,但不能根本消除危机。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内部调整。
3.通过对德、日法西斯政权内外政策的讲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法西斯政权的反动本性。
4.通过对德、日法西斯对外侵略扩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大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是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基本特征。
能力培养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罗斯福政府的改革措施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辩证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美国、德国和日本资产阶级为应付危机采取不同对策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德国和日本在建立法西斯专政方式上的异同,培养学生对比、概括和归纳历史知识的基本能力。
重点和难点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分析:(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影响是重点。这一问题是本课的基础。20年代,美国的经济趋于繁荣,但在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危机:一是市场的虚假繁荣掩盖了贫富的差距和供求的矛盾;二是狂热的股票投机,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地爆发了。而产生这些因素的根源,正是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必然引发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内部阶级矛盾的尖锐以及法西斯势力的抬头,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同时,各国为改善本国的经济形势,加紧了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以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造成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2)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是重点。罗斯福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由于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从而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特别是新政中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政策,加强了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它许多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学过程
由课前导读引入新课的学习
一、1929年到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A、主要原因:经济发展本身潜伏着严重的危机
①、社会生产出现相对过剩
理解:20年代社会经济虽有较大发展,但少数垄断组织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资本家为了攫取高额利润,千方百计降低工人的工资,使广大劳动人民的收入增长水平远远赶不上经济发展水平,这就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市场的相对狭小。因此,产品并非出现了绝对过剩,而是由于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而无力购买,出现了相对过剩。这是导致供需矛盾扩大的主要原因。
②、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③、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直接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B、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注意:首先要回顾以前所接触过的经济危机:①1825年发生于英国的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危机。②1847年蔓延于欧洲的工商业危机。③1857年发生于美国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通过复习指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在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这就要求各个生产部门必须密切协同、步调一致,进而形成社会化大生产。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少数垄断资本家占有大部分生产资料,他们为追求利润,不断地扩大再生产,这就势必打破平衡,引发恶性竞争,激化社会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矛盾,进而导致经济危机。
2.经济危机的爆发
A、标志: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
B、特点:
第一,范围特别广。
理解:由于美国是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又是最大的债权国,美国经济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市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转嫁危机,又使危机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所涉及的地域范围空前广阔。另外从经济范围看,危机期间信贷货币危机、工业危机与农业危机同时迸发、相互交织。
第二,持续时间特别长。
从1929~1933年,持续四年之久。
第三,破坏性特别大。
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l/3以上,国际贸易额减少2/3,失业人数更是高达3000万以上。甚至在危机过后也不见经济的复苏。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此一蹶不振。
3.经济危机的影响
A、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
理解:各国政坛丑闻迭出,政府信誉扫地;而广大人民由于失业和生活水平的下降,对本国政府强烈不满,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阶级矛盾空前尖锐;法西斯分子也乘机兴风作浪,促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B,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理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一方面设置关税壁垒以限制进口,而另一方面又加紧在国际市场上争夺,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各国为尽快摆脱困境,还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国际关系日趋紧张,世界局势危机四伏。
4、经济危机的解决:美国罗斯福新政,德日法西斯上台。
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㈠、背景:美国损失最为严重。但当时的胡佛政府对此一筹莫展,只是坚持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等待经济形势的好转,致使危机更加严重。人民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力的政策,迅速改善经济状况。在这种形势下,罗斯福以主张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竞选宣言,赢得绝大多数选民的支持,击败胡佛,当选为美国第32任总统。
㈡、主要内容:
①、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②、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
③、调整农业政策
④、积极推行“以工代赈”。
理解:因为这次经济危机最初是由金融危机引发,追根溯源,罗斯福首先整顿财政金融体系。他下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经营状况不佳的勒令清盘。通过成立联邦储蓄保障公司,保证存款人的存款,以恢复银行信用。到4月,存回银行的通货已达10亿美元。银行信誉的恢复,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它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同时,禁止黄金出口,并宣布美元贬值;国会通过工业复兴法,要求各行业拟定公平竞争法规,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依靠国家和垄断组织的联合力量,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纳入到有控制的轨道上。奖励农民压缩产量,目的是限制农业生产,克服生产过剩,以提高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面对庞大的失业队伍,罗斯福政府实行了紧急救济。但单纯的救济只是治标不治本,国家财力也无法长期负担。因此,大力推行“以工代赈”,通过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大量就业机会,进而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这些措施使美国经济逐步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㈢评价及其影响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产阶级为克服经济危机作出的政策调整,是为了巩固和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的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改变,以使其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因此它不可能根除经济危机。但它在很多方面确实产生了积极影响。
①、直接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
②、间接影响:由于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经济危机期间活跃起来的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③、深远影响:新政采取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西方国家陆续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逐渐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特别是在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思维拓展
新政到底“新”在什么地方?:
①、新的理论和政策。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用的都是从19世纪延续下来的放任自由的传统经济政策。它倡导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国家不干预经济事务,主要依靠市场进行调节。但在各国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之后,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各生产部门必须密切协同配合。自由主义只能导致无序的、盲目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凯恩斯是英国经济学家,他倡导政府要干预经济事务,把经济发展纳入到有序的轨道中,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罗斯福新政就是对凯恩斯主义进行的大规模实践。
②、新的特点。即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③新的起点。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对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这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具体体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二战后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也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
[初三]经济大危机(人教版)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