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质教育目标
( 一 ) 知识教学点
1 .背诵这五首诗,记住有关名句。
2 .了解这几首诗的写作背景。
3 .了解律诗的体式、对仗和章法等常识。
4 .了解五首诗的风格及内容特点。
( 二 ) 能力训练点
1 .在诵读中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掌握诗歌朗读技巧,读出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
3 .深人体会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并能与李白诗歌的飘逸风格作比较。
4 .从比较中学会分析不同作者的不同艺术风格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 三 ) 德育渗透点
1 .杜甫寄托于诗中的感慨身世家国之情。
2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抱负。
( 四 ) 美育渗透点
《客至》中秀丽可爱的风景美,诚挚率真的人情美;《旅夜书怀》中野阔星垂、月涌江流的壮美;《登岳阳楼》开阔宏丽的意境;《阁夜》气象雄阔,牢笼宇宙,俯仰古今的气概;《咏怀古迹》 ( 其三 ) 昭君月夜魂归的悲剧形象;以及杜甫律诗成熟的音韵美、节奏美。
二.学法引导
总体说来,学习这五首诗,可用读读、背背、想想的方法加以消化理解。首先看课文注释,正音正义,扫清阅读障碍;要比较详细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经历和背景。其次要反复诵读,成诵是鉴赏的起步;应先熟练背诵这五首诗,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再次,在诵读中体会杜诗的形式美与内容美,感受不同于李诗的特有的沉郁顿挫风格,这是鉴赏的重点。研读的方法是抓住一些典型诗句 ( 名句 ) ,要从赏析的角度进行品味,边读边提出问题,用心思考,达到真正领悟的目的。此外,还可借助高二时所学的律诗知识,进一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有关方法。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 .诗意的领会、理解。
2 .鉴赏这五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3 .杜诗与李白诗歌风格的比较,并能写出评论。
4 .格律诗的有关知识。
解决办法:自读鉴赏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四.课时安排
2 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指导学生自读,学生边读边看课文注释,正音正义,扫清阅读障碍。教师有重点的示范诵读,指导学生吟诵鉴赏,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第二课时,可先由学生找出有关名句,启发体会杜诗的艺术风格;再结合时代背景的介绍,理解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最后由教师提供对比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比较李白与杜甫诗歌风格的不同,学生整理学习所得,写出评论。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 一 ) 明确目标
1 .自读感知,初步了解五首诗的风格及内容特点。
2 .通过吟诵体会杜诗的音韵美、节奏美,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3 .背诵这五首诗。
( 二 ) 整体感知
1 .导人新课
1961 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会议上,杜甫被推崇为世界文化名人。作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杜甫,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沉郁顿挫,被后人所推崇、所仿效;同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杜甫忧国爱民,为后人所敬仰、所传颂。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五首律诗就是其沉郁风格的代表作。
2 .整体把握这五首诗的大意
《客至》:唐肃宗上元元年 (760) 春天,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生活平稳,充满情趣。这首诗是定居成都第二年春天写的,同样表现了诗人的这种情怀。诗题下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是老朋友之间偶尔过访,从诗中那些话的亲切、随意的程度来看,也确实非老朋友不能。这首诗前一层写诗人在村居寂寞之中忽有朋友来访,表达了喜出望外之情;后一层写诗人仓促中只能以简易的酒菜待客,然欲呼邻翁来陪饮,以尽宾主之欢,表现了诚挚、率真的态度,可见双方友情之深。
《旅夜书怀》: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 (764) 春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做严武的幕僚。本来,有这位好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这一年杜甫已满 53 岁,加之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是了。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他这种心情。诗的前一层写一个月夜,小船孤零零地停在长满小草的岸边,诗人从船上向四周望去,原野是那样广阔;再看月光下的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不禁心潮澎湃,想到了自己一生的经历。后一层先将自己的文名和官运作了一番比较。然后以“飘飘何所似 ? 天地一沙鸥”给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
《咏怀古迹》 ( 其三 ) :这首诗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颔联概括出写昭君的终生憾事。颈联讽刺了元帝的昏庸,哀叹昭君的不幸,感慨地写出昭君抱恨的原因和遗恨之深。尾联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昭君之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心与祖国同在,此恨绵绵化作“胡语”传之千载。作者写昭君时,字里行间无不充溢着诗人的个性气质和怨愤之情。诗完全是借助对古迹的凭吊、对古代人物的身世遭际的悲叹,抒写自己的怀抱,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感慨。
《阁夜》:这首诗和前一首作于同一时期,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阁,这是一个背山临水、风景优美的地方。诗中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诗人经历了颠沛流离之苦,家国之乱,忧心如焚,所以这首诗的调子格外低沉,简直可以使人触摸到诗人那颗极其凄苦的心。诗的首联交代时间,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颔联承上文“宵”字,写黎明前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暗示涛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颈联写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尾联写诗人在知交零落、存者音讯不通的情况下,聊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黄土”自解,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登岳阳楼》:大历三年 (768) 冬,杜甫从公安 ( 今湖北公安 ) 到达岳阳。不久,即登临岳阳楼,写下这首可以说是咏岳阳楼的绝唱的佳作。全诗分两层:前一层先叙登楼,后写洞庭湖景观。诗人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才有幸登楼,所以百感交集。接着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雄浑阔大的洞庭湖画面。后一层先说个人景况,后说国事艰难,使人担忧。“亲朋”两句中由写景转入抒情先说个人景况;再说从洞庭水转换到“孤舟”,脉络也十分清晰。至于说亲朋“无一字”,显然是无所依托之意,这又加重了诗人自伤漂泊的感情。但诗人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因此,当他站在岳阳楼上“凭轩”远眺时,就联想到当时吐蕃犯边的情况,不禁潸然泪下了。
( 三 ) 重难点的学习及目标达成过程
1 .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 先阅读正文前的指导语,总体了解杜甫诗歌风格及五首诗的内容特点。然后,边读边看课文注释,正音正义,扫清阅读障碍。
(2) 通过吟诵进行鉴赏,体会杜诗的音韵美、节奏美,同时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与诗人同喜同悲,同乐同忧。
(3) 诵读提示:
这五首诗的共同要求:杜甫的律诗章法极其严格,都是以两联为一层,诵读时应根据诗的内容在两层之间作适当的停顿。凡内容明快、跳跃性不大者,停顿宜稍短;内容深沉、跳跃性较大者,停顿宜稍长,以求层次分明,诗意显豁。
这五首诗中,只有第一首《客至》是轻松愉悦的,其余都是沉郁苍凉的。而这沉郁苍凉的四首中,《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三首都是直接抒发忧国伤时之感及身世凄凉之情的,特别是末首,把这种沉重的感情表达到了极致。吟诵诗歌,既要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又要注意一定的吟诵技巧,正确处理抑扬与顿挫。
( 解说:吟诵是中学生学习诗歌最重要的一种方法,通过吟诵,才能培养诗歌语感“熟诵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也只有通过吟诵,才能鉴赏诗歌的美,才能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关于诵读的具体要求见《教师教学用书》。 )
2 .背诵这几首诗。
当堂背诵,同桌间互相激励,互相检查,激发兴趣,营造气氛。
( 课堂上当场背诵容易激发学生诗歌学习的积极性,并会使他们将这一兴趣延伸到课外,主动地背诵积累名句名篇。 )
3 .简介律诗的基本知识
简介律诗的体式、对仗和章法的有关知识。
( 此点主要由教师作简单介绍,结合课后练习一的要求,只需学生大致了解,不宜讲成律诗知识课。 )
( 四 ) 布置作业
1 、巩固背诵这五首诗;
2 、找出并体会最能体现杜甫沉郁风格的诗句,为下一节课赏析做准备。
第二课时
( 一 ) 明确目标
1 .抓住名句,深入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2 .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3 .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 二 ) 重难点的学习及目标达成过程
1 .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在对诗句的研读探究中进一步理解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进一步感受诗人忧国伤时的崇高品格。研读的方法是抓住一些典型诗句,边读边提出问题,不能自己解决的再向同学、老师请教。
(1) 问题示例
①五首诗中哪几句景物描写最能体现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 读后有怎样的感受 ?
[ 点拨 ] 最能体现诗人沉郁顿挫风格的景物描写诗句主要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些诗句意境开阔;苍凉雄浑。星垂,而使平野更加开阔;月涌,更显大江流动。在这苍凉的背景下,诗人就显得特别渺小,“天地一沙鸥”的比喻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诗人的弱小与孤寂。五更残夜,鼓角声起,分外悲壮;倒映在三峡中的星影摇曳不定,增添了战乱中动荡不安的氛围,人们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新一天。因此读者就不难理解诗人的“人事音书漫寂寥”了。吴楚一东一南,被洞庭湖坼分开来;乾坤与日月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洞庭洞的气势在作者的笔下是多么震撼天地,无与伦比。一个“坼”字、一个“浮”字,又给这广阔的境界增添了动人心魄的气势。
②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在五首的哪三首里结合得特别紧密 ? 请从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或最深的作一评析,说出自己的理解。
[ 点拨 ] 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结合得特别紧密的三首诗是《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比如《登岳阳楼》,诗人一路漂泊,流浪到了江南胜景岳阳楼,登上岳阳楼,作者惊喜不已,但更感慨万分。在这壮阔无比、雄浑撼人的背景下,诗人远眺北方,想到那里正烽烟弥漫;近观自己,老伴伴孤舟,亲朋无音讯。一时间,万千忧愁涌上心头,国衰之忧、家破之愁,一起向他袭来,于是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让千载而下的我们也被这伫立眺望的镜头深深地感动。
2 .探讨五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这些诗,一定要注意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 点拨 ] ①《客至》之所以写得欢快无比,是因为“喜崔明府相过”。所以诗一开始就描写了浣花溪畔春意盎然,可爱的白欧天天飞来的欢乐氛围。颔联写自己迎接客人的心情。颈联用自谦的语调写自己的热情接待,没有虚文俗套,可见宾主之间的亲密关系。尾联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似乎把客人撇开了,可仔细一想,却并不是如此,诗人是想用这种民间常见的方式表达自己难得的兴奋:我家来尊贵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帮我陪陪客人,大家喝个痛快,玩个尽兴 ! 这种写法既巧妙,又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回味不尽。
②《旅夜书怀》写于作者颠沛流离的途中,且是夜里,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独伤感的。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融为一体。首联中的“细”、“微”等字,与“官应老病休”中作者的孤单身景相应。“危”、“独”二字暗示了自己在乱世中的凄凉孤独,与“飘飘”、“天地一沙鸥”相呼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同时,“星垂平野阔”,不仅展现了星空垂下的大自然的广阔空间,还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走的作者的孤单身影;“月涌大江流”,不仅展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势,还让人联想到作者个人的渺小与微弱。
③《咏怀古迹 ( 其三 ) 》题为咏怀,可里面似乎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咏怀。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以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书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王昭君有国色之貌无人识,汉元帝不辨美丑,竟要靠“画图省识”;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而这些都不能明说,所以就借写王昭君的不幸来暗寓自己的不幸。古人对此多有点评。黄叔灿《唐诗箴注》云:“此咏明妃以自悲。”郭曾祈《读杜札记》云:“琵琶胡语,怨恨谁论 ? 亦隐寓知音寥落之感。”佚名《杜诗言志》云:“此第三首,则专咏明妃之事,无一字及于已怀,乃吾正谓此为少陵自咏已怀,非咏明妃……夫明妃抱此怨恨,不可明言,只以托之千载琵琶;而少陵之怨恨,不可明言,又以托之明妃。通篇只重写‘怨恨’二字,乃所以写明妃,即所以写己怀也。”
④《阁夜》作于一个大雪初霁的寒夜。旅居在夔州西阁的诗人,寒宵辗转,从霜雪之夜的所见所闻,联想到了国家动乱、百姓的痛苦,以及自己的贫病飘零,于是写下此诗。诗中星河的摇动暗寓着社会的动荡。在这动荡的环境中,诗人回家无期,乡书不至,不胜“催短景”之悲,于是聊作宽解之词。这种看似轻松的自慰其实蕴含着深深的悲痛与忧愤。这是历经磨难的作者在特定的流浪背景下的忧伤感慨,决不堤“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⑤《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儿,而是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 ! 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喻守其在其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中这样评论本诗的颔联:“诗人写景状物,往往喜欢夸大形容,因此就不免有牵强失真的地方。本诗颔联就犯此病。照地理上讲,洞庭湖四周,均为楚地,那 ( 哪 ) 能说是与吴分界之处。乾坤日夜浮,倘用来咏大海,那还相当,若咏洞庭湖,未免不称。后人虽加以曲解,究与事理未当。”我们认为,这种评价未免太“现实主义”了,若都要与事理相当,那么文学作品就不能有夸张,不能有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等极富渲染力的诗句了。事实上,凡是能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能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能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丰富联想与想像的,就应该是好的夸张。同时,从阅读时间上说,经得起读者的推敲、时间的考验,能流传到今天并且仍然脍炙人口的,就证明它是名句,说明它的夸张是用得成功的。
( 一、二两部分围绕杜诗的沉郁风格和思想感情来点拨,围绕学生在理解杜诗风格时容易产生的疑问来解释,体现出自读点拨的针对性、实效性。 )
3 .比较阅读,领会风格
(1) 同样是咏叹王昭君,杜甫写了《咏怀古迹》 ( 其三 ) ,李白则写了《王昭君》,比较阅读,说说两诗在风格上有怎样的不同。
王昭君 ( 二首选一 )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燕支长塞雪作花,峨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
[ 点拨 ] 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题材,李白和杜甫这两首诗各有特色,基本上能体现两人不同的艺术风格:李诗飘逸,杜诗沉郁。两人都对王昭君的不幸充满了同情,但杜诗不只停留在同情惋惜这一步,还进一步表达了沉郁怨愤之情。诗一开始,就似有千钧之力,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势,以致古人说:“昔人评‘群山万壑’句,颇似生长英雄,不似生长美人。”李诗第二联是“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而杜诗则更沉郁,“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生前寥落,死后孤寂,写得何等入骨。最后两联,两诗都写出了凄婉的氛围,而杜诗中因为用了“空归”、“月夜魂”、“千载”、“分明”等词语,就更显得孤愤与悲壮。因此清高宗乾隆在《唐宋诗醇》中忍不住赞叹:“破空而来,文势如天骥下坡,明珠走盘,咏明妃者此为第一。”
(2) 以往人们常把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进行比较,明代胡应鳞认为杜甫的骨力超过李白。丁龙友则认为“李是昼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暂视,杜是停舟细观,未可概论。”那么你的看法呢 ? 请用自己的话就这两个问题谈谈看法。
[ 点拨 ] 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流大江流”与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都是千古流传的名句,各有特色,不能简单地以孰优孰劣来评判。杜诗用字凝练,注重推敲;李诗流转自然,不事雕饰。杜诗沉郁,给人更多的是力度感;李诗飘逸,给人更多的是动态感。杜诗此联与整首诗顿挫苍雄的风格一致,而李诗此联也与整首诗的明快清雄一致。应该说两人各有特色,各尽其妙。王维的诗则又是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由于他精通美术和音乐,又信仰佛教,所以他的诗充满了朦胧含蓄之美,充满了娴静、恬淡之情,充满了诗情画意,清新秀丽,让人遐思不尽。
( 本部分让学生在与李白飘逸诗风的比较中加深对杜甫沉郁诗风的理解,同时对他们的风格能有自己的认识,并能把认识写出来。 )
( 四 ) 总结扩展
[ 总结 ]
从我们学习的几首律诗看,杜甫善于吸收前代实践成果,不断积累艺术经验,在五七律上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因而他的律诗格律最为完备,结体谨严,对仗工整,声调和谐,语言精练,感情饱满,许多诗歌成为千古绝唱。
值得注意的是,杜甫的前后期诗歌风格是有区别的,即感情由炽热趋向悲凉。这五首律诗都写于漂泊西南的十年中,只有第一首《客至》写得轻松愉悦,是例外;其余都是能代表杜甫沉郁苍凉的诗歌风格的作品。而在这沉郁苍凉的四首中,《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三首都是直接抒发忧国伤时之感及身世凄凉之情的,特别是末首,把这种沉重的感情表达到了极致。这也正好说明杜诗风格的多样性。
[ 扩展 ]
阅读并赏析杜甫《去蜀》一诗。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
[ 赏析提示 ]
杜甫于四十八岁 (759) 十二月入川,五十四岁 (765) 五月离成都草堂南下。前后不足六年。他五十一岁那年秋到梓州,住了一年多,五十三岁那年春又回到成都。后因严武卒 (765 年 4 月 ) ,失去依靠,只得离开成都。这首诗,是记录其行止的。开头即点出漂流异地时间之长,且又辗转各地。饱含沉痛之情。颔联,似流水对,写关塞阻隔,寄寓了烽烟未息,北归无望,只得转作南来之意。颈联抒写了离开蜀地的感慨,深叹老大无成,徒留残生如白鸥之飘荡。“黄发”“白鸥”,属对精巧,色彩鲜明,但情意则深沉,毫无纤弱之感。尾联,聊以自解,认为国家有大臣,如郭子仪、李光弼等在,安危可以依仗,自己何必多忧,实际上则是忧虑未止。杜甫半生漂泊,感慨深广,从个人扩展到国家,难能可贵。这首诗一气呵成,但又多转折,顿挫生姿,余韵无穷。
( 五 ) 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2 .总结本单元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短文,比较李白和杜甫的艺术风格。
七.板书设计
名句 情感 风格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忧国伤时之感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身世凄凉之情 沉郁顿挫
[高三上]杜甫律诗五首 (人教版)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