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教学中如何施行教学创新,确实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是每个思品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作为教学创新的主体——教师,在从事思品课教学中,不仅要具有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而且要善于把握时代要求和学科特点,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使思品课的创新教学落到实处,以确保教学育人的实效。下面就思品课教师实施教学创新的策略,谈三点体会。
一、大胆“解放”学生,培养主体精神
当前的思品课教学,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总认为课堂上学生越规矩越好,于是给了学生过多的禁锢。如固定不变的座次,端庄划一的坐姿,师问生答的学习方式等,使学生总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忽视了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作为思品课教师,要敢于向传统的“规矩”模式挑战,特别注意在学习时空、学习心态、学习地位上解放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加强实践导行,提高育人效度
思品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德育课程。200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指出:思品课要增加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的课时。再一次为当前思品课教学改革与创新指明了方向。思品课的教学效度和育人效果如何,主要通过学生课外的行为实践来检验。小学思品课新的《课程标准》教学原则第三条特别强调了这一点。因此,思品课教学必须加大实践导行的力度,着力解决好过去教学中存在的知行脱节的矛盾。具体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把握以下三点。
(一)课堂上提出行为要求要明确
教师要紧扣教材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榜样激励或具体道德教例的诊断评析方式,使学生明确该怎么做和不该怎么做的行为准则。
(二)涉及的行为规范要操练
如“一般待人接物礼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坐、立、走姿势”“学做家务活”等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在课内要操练。通过“练”,使学生掌握其生活规范的行为要领。
(三)课外行为实践要落实
一课或一个单元教学后要组织相应社会实践课,拟定行为实践项目及要求,并且制定确实可行的检测方法,如行为操练卡、家庭评价卡或定期组织校外实践评价卡等,加大校外实践监督力度,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知行统一。为学生学会待人、学会处事、学会生活、学会劳动提供宽个的时空。
三、改革评价机制,为发展正确导向
思品课中的教学评价创新,应着重解决好导向和定位两个问题。学生的品行素质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评价的内容和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传统型“坐教传道”卷面测试的单向评价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会说不会做”、知行脱节、思想、行为两分离的“伪君子”;长期以教师为主的印象定性评价削弱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不利于学生主动和谐发展。因此,建立起以学生为主、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综合量化评价机制十分必要。而这一评价体系,又必须把对学生的道德思辨能力及道德行为能力的考核放在重要位置。
一年级思品与生活总结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11-22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