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站教案 语文教案 小一语文教案

[小一上]数字歌(北师大版)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童谣的音韵美;
  2.培养学生喜爱小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知识要点: 
  1.学习并朗读这首童谣。
  2.能正确认读本课11个生字。
  (三)学法和习惯:
  1.学习用指读的方法听读识字。
  2.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汉字。
  教学重点:
  认读本课的11个生字;通过朗读感受童谣的音韵美。
  教学难点:
  两、朋、友这三个字学生不常见,掌握起来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你们数学学数字了吗?(学了)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数字有关的儿歌“数字歌”(老师板书)。
  二、讲授新课
  1.这首小儿歌非常有趣,里面藏着好多小动物呢!打开书第11页看看你能不能很快找出都有哪些小动物。(训练学生说完整话。)
  2.如果你们能数出这些动物朋友各有几只,他们就会从课本中跑出来和你们做游戏。请用数字标在图旁边。(老师把阿拉伯数字贴在黑板上。)学生汇报动物的只数,(要训练学生说完整话。)学生每说出一种动物老师就在黑板上贴小动物的图片,并把它们贴到相对应的数字下面。
  3.自己小声地读一读,把不认识的字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4.听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尤其要听清你不认识字的字音。在听录音时要用手指着每一个字,听到哪,指到哪。(培养学生指读习惯,渗透听读识字的方法。)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就应这样长抓不懈。如:说完整话;指读方法的训练)
  5.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注意:边读边用手指着。读后,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学有收获的意识。)
  6.自己再读儿歌,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你可以向同桌请教,也可以问老师。如果认识了,就把记号擦掉。
  (教给学生识字的途径)
  7.你们学得真努力,课文里的字娃娃想看看你们是否真的认识它们了。瞧,他们偷偷的溜出了门。(从黑板上的课文中拿出一、两、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他和谁是朋友?(不按顺序出示,让学生把这些汉字与黑板上的数字一一对应贴。再单独拿每个汉字数字卡片让生读完返还到课文中。)
  8.孩子们,还有几个字在跟我们捉谜藏,来看一看(出示卡片“小朋友”“数字”)每个词两生读,再齐读。
  9.现在更难了,谁还会读?(出示“小”“朋”“友”“数”“两”“只”“个”这几个字让生单独认读。字为红色,读完贴在黑板上课文中的空白处)在读“只”时,老师把“只’字放在课文中:三     小羊、四   鸡、五  鸭,(生读。)谁还能照样子说说?再读“个”时,问生:看看周围,你还能想到什么?(引导生联系生活说出几个用“个”做量词的短语)你们不光字记的好,还能在生活中注意积累,真是很了不起。
  (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学习,巩固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10.我们手里都有生字小卡片,请两个同学一起互相说说“悄悄话”,  说说你都认识哪个字了,怎么认识的?不会想想怎么办?
  11.字娃娃都回家了,你们还愿意读课文吗?同桌两个人互相读:如果都他读对了,你就用你喜欢的方式,夸夸他。如果他不仅读对了,而且读得特别好,你可以奖励他一颗小星星。如果他还有不认识的字,你就帮帮他。
  (把评价的权利还给了学生,为他们交流情感、分享收获、体验成功提供了空间。)
  三、复习巩固
  1.师生对读。
  2.男女生对读。
  3.做数字拍手歌。(两人结成一组,用你拍一,我拍一的方式,填上数字歌的词,老师可先和一名同学做个示范。)
  四、小结
  谁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强化学有收获的意识。)
  你们的收获课真不小,能用你们的收获来帮助小猫解决问题吗?出示第14页小猫钓鱼的图,全班共同作练习。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中有:(  )条船         (两)只猫
  (  )个水桶       (  )条小鱼。
  五、作业
  我们的生活和数字密切相关,回家后你可以用数字画一幅画,也可以编一个有关数字的故事或儿歌;也可以找一找有关数字的儿歌。
  附:板书设计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教案点评:
  这是一个与数学学科紧密联系的单元,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通过数数来了解插图中的数量,运用已知的阿拉伯数字,来认识对应的汉字。对于课文中的一些汉语中的常用的数量词,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认识,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简单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处处都能学语文。利用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优势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在读中识字、边识边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指读的习惯,给学生渗透听读识字,随文识字的方法,为今后的教学打好基础。同时,让学生从图入手,整体感受课文插图的美以及小动物的可爱,为学生创设快乐的教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