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有趣的科普童话。科普童话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既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又不把语文课上成自然常识课呢?仔细品味当年斯霞老师的《小壁虎借尾巴》课堂纪实,会给我们不少启示。
首先,我们从钱闻先生《成如容易却艰辛》一文中知道,斯霞老师对《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备课花了很大力气:“她的教学设计真是周详细致之极。她首先想到,她自己有好多东西都弄不清楚,这些问题也是学生可能要问的。例如:壁虎为什么能在墙上、玻璃上爬而掉不下来?是不是像苍蝇一样脚底下有吸盘?壁虎对人究竟有没有害处?壁虎的尾巴为什么容易断?断了为什么又很快能再生出来?有没有其他小动物尾巴断了,腿断了也能再生?还有一种传说,壁虎的尾巴断了之后弄到人的耳朵里,人就会死,这是怎么一回事?……为了弄清这些问题,她就去翻书,去问人,去找标本……”正是有了这样细致的备课,我们看到在这堂课上,斯老师拿着标本和学生一起观察壁虎,又打出幻灯,使壁虎的特征更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眼前。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便能说出“壁虎是什么样子的”。顺着学生的思路,斯老师告诉他们,壁虎之所以能在墙上爬是因为它有脚下趾。这里充分说明,要当好老师,先要当好学生。斯老师这种好学、勤奋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在课堂上,斯老师着重和学生一起探讨两个问题:“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它向谁借尾巴?”她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反复读课文,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理解。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很清楚的,毫不含糊的。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体现得很充分。请看,讲读课文一开始,斯老师把问的权利就给了学生:“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正是从小这么培养,学生才能提出如下有分量的问题:“小壁虎是动物,不是人,为什么用‘他’不用‘它’?”斯老师和学生一起解决这个问题后还进行了总结:“童话故事中,常常把小动物当作人来写,所以要用单人旁的‘他’。”在理解一些词语特有的表现形式时,斯老师也没有包办代替,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她问:“为什么写‘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小河边’,连用几个‘爬’字,而不是写‘小壁虎爬到小河边?’”学生回答后,斯老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联系旧知识:“过去还学过哪些类似的句子?”于是学生回忆起了燕子飞呀,飞呀;雪花飘呀飘。新旧知识一联系,加深了理解,获得了巩固。教学的高效率就是这样产生的。讲读了小壁虎向小鱼借尾巴后,斯老师把对小壁虎向老黄牛借尾巴一段的理解也交给了学生,因为这一段和上一段写法相同,学生有能力自己去理解、掌握。即使是课文最后一段,“小壁虎把借尾巴的事告诉了妈妈,为什么一句话带过去了?妈妈不是不知道它去借尾巴的经过吗?”这个写作上的详略问题,斯老师也毫不犹豫地交给了学生。一年级学生居然“纷纷举手”,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用他们自己的语言作出回答:“要是写书的叔叔、阿姨再把壁虎向小鱼、黄牛、燕子借尾巴的事写一遍,就太噜苏了。”“这篇课文是写给我们看的,我们已经知道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所以不用再写了。”斯老师在肯定学生的回答后说的一段话,我认为非常精彩,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小壁虎告诉妈妈的时候当然是很详细的,但是文章就不需要噜苏了。前面已经详细写过的内容,后面就不必再写,这就是有详有略的写法。”在这里,我们清清楚楚地看出,没有老师的主导,不可能有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老师放手让出的这片广阔天地,哪来学生思维的活跃与灵动?千百年来,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西方国家不同,教师惯于“传道、授业、解惑”,师道尊严束缚着教师自己,更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长久以来,我们低估了学生的能力,习惯了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不敢放手,不愿放手,在长期被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变得程式化、模式化,那些鲜活的想法被压抑了。“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认识出发,和学生一起把他们不理解的地方弄懂、吃透,感兴趣的地方多读读,还给学生问的权利,想的空间。难能可贵的是,斯老师20多年前,就是和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引导学生:“我提一个问题,请你们帮我想想……”多么平和,多么亲切!怎能不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进取的热情?在语文教学中,斯霞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读的训练更是运用多种方式。我们看到这课的教学中,斯老师采用朗读、小声读、默读、分角色读,读出语气(感情读)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整篇课文教完,学生对课文的语言就相当熟悉了。生字新词也就在这“读”的过程中得到巩固。读,在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学生接触书面的规范化的语言还不多的情况下,多读、读熟课文,无疑是巩固字词、学习语文的一条捷径。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多读”还有其特殊的含义。我们计算了一下,课文有19个生字词(还有一个二类字“甩”),这么多音形义各不相同的生字,不凭借课文,单独记住它们会有相当的难度。教过生字词后,斯老师还采用“读生字新词”“去拼音读”“读单字”“读重点字”“课堂书写练习”(每个字写两遍)等方法进行巩固。从字词教学的角度说,该进行的读、认、写都进行了。但要牢固掌握这些字词,得回到课文中,把课文读顺畅,读熟。于是,斯老师布置了这么一道作业:“没有写完的字回家继续写;回家读两遍课文。”我们看到,第二堂课上,多种多样的读都进行得很顺利。斯老师的“随课文识字”全国闻名。斯老师对一篇课文中有19个生字之多的教学是怎么处理的呢?我们说,别具匠心,很有特色。你看,在揭示课题时,斯老师先拿着壁虎的标本在课桌的行间巡视,玻璃瓶里的壁虎标本不容易看清,她又放映出壁虎的幻灯,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壁虎的外形特点。接着,斯老师要求学生把课题上的拼音读一遍。音和义都掌握了,斯老师趁热打铁,在黑板上板书“壁虎”这个词,一边写一边讲这两个字的写法,学生容易写错的地方还特意用红粉笔标明。课题中还有一个生字“借”,斯老师启发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字,很快让学生学会了“借”字的写法和意思。课题中解决了3个生字词的教学,剩下的16个生字怎么办?如果在课文中教,一是效率不高,二是会影响学生整体掌握课文,读通句子。她干脆告诉学生:“这课的生字多,我们先把生字新词学会,再学课文。”按斯老师平时的做法,生字词是当堂板书的,而现在“破例”——“课堂纪实”告诉我们,是“事先在大黑板上写好带有拼音的生字新词”。她用了将近一课时的时间教学这些字词。她对每一个字的难点特点,进行了研究,作了精心的设计,有的侧重于正音,有的侧重于分析字形,有的侧重于词义的讲解。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学习特点,斯老师不仅多次用实物和动作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还创造性地把生字分成了一类字和二类字。事实证明,斯老师的识字教学是高效的,扎实的,成功的。对低年级学生,要不要、能不能渗透些读写知识?斯老师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给了我们极好的回答。学生的理解,老师的“总结”是那么的恰当。只要不是生搬硬套,不是画蛇添足,像斯老师这样因势利导,“靠船插篙”,是完全可行的。帮助学生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是素质教育背景下老师的重要任务。你看,无论是揭题时斯老师和学生一起研究壁虎为什么能爬上墙壁,还是细读课文时告诉学生壁虎尾巴的功用和特点,了解什么叫“牛蝇”,以及用手势演示燕子是如何用尾巴掌握方向的,引出船上的舵、飞机的尾巴也是掌握方向的,适度的拓宽学生的认识领域,受益的不仅是学生,还有我们这些年轻的教师。尤其是在最后,斯老师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去了解哪些动物和壁虎差不多,断了尾巴、腿或脚还能再长出来。此时,课堂已经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斯老师的这节课使我们获得了多方面的启示。
[小一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读《〈小壁虎借尾巴〉课堂纪实》(人教新课标)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